肝豆状核变性24 例临床分析

2013-10-19 13:06马普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5期
关键词:豆状变性阳性率

马普红

肝豆状核变性24例临床分析

马普红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结果24例患者中K-F环检查阳性21例(87.5%);血清铜蓝蛋白均降低(100%),24 h尿铜测定19例升高(79.2%),血清铜18例下降(75%),头部CT/MRI检查,基底节病变10例,双侧丘脑、脑干异常信号3例,8例脑萎缩,5例未见异常,经治疗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10例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病情较前加重,1例患者治疗期间因肝脏衰竭死亡。结论肝豆状核多青少年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较高,应提高对本病认识,早期诊治该病。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检查;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肝豆状核变性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发病年龄5~48岁,平均(16.32±10.28)岁。

1.2诊断标准 ①具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或震颤、肌张力增高、智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②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③血清铜蓝蛋白降低。④阳性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如24 h尿铜排泄增多、血清铜减少等以及D-青霉胺治疗有效。符合以上两项诊断标准即可确诊,本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3辅助检查 ①眼科检查 所有患者都在裂隙灯下进行检查。②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抽血检查血清铜、铜蓝蛋白及常规生化等检查,并查24 h尿铜测定。③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都行头部CT或MRI检查,并查腹部彩超。

2 结果

2.1临床特点 ①一般情况:24例患者中以青少年多见,30岁以下患者21例,>30岁患者3例,年龄5~48岁。有家族史7例,其中有2例为兄弟。②首发症状: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14例(不自主震颤11例,舞蹈样动作3例,肌强直2例,智力减退5例,构音障碍2例);消化系统症状6例(肝脾肿大5例,急慢性肝炎3例,腹水1例),精神症状5例(认知障碍4例,智力减退2例,性格改变2例)。

2.2检查结果 裂隙灯下K-F环检查阳性21例(87.5%);24例血清铜蓝蛋白均降低(100%),24 h尿铜测定19例升高(79.2%),24例患者测血清铜,18例下降。9例患者肝功能受损,转氨酶和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24例做腹部彩超,20例有肝脏弥漫性损伤,9例肝硬化,13例腹水。24例行头部CT/MRI检查,基底节病变10例,双侧丘脑、脑干异常信号3例,8例脑萎缩,5例未见异常。患者的临床检查经统计详见于表1。

表1 WD患者的主要临床检查结果(例,%)

2.3治疗情况 24例患者确诊后给予D-青霉胺[0.02 g/(kg·d),视病情发展给予剂量的相应调整]和硫酸锌(0.5~2.5 g/d)联合治疗,辅以口服维生素B6片(50 mg/d),低铜饮食,少食动物内脏、坚果、豆类及巧克力等,避免使用铜制品。经服药两周后,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继续出院后服药,10例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病情较前加重,1例患者治疗期间因肝脏衰竭死亡。

3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紊乱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发病于青少年,发病率约为(15~25)/100万,东亚、南亚等国家的发病率较高[1],WD是基因13q-21区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肝脏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功能异常,以及肝脏、胆道的转运、排泄障碍。铜的代谢障碍促使其沉积于肝、大脑、角膜、肾脏等处,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其沉积的部位较多,所以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本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晚期治疗疗效很差,所以早期诊断治疗本病显得尤为关键,减少或避免出现不可逆的组织器官的损伤。本组24例患者5例被误诊为肝病,3例被误诊为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征,3例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1例被误诊为小舞蹈病。

肝豆状核变性主要侵害神经系统及肝脏,因此很多学者把本病常分为肝型、脑型及肝脑混合型。以肝脏为首发症状的主要是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急慢性肝炎以及消化道出血等;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主要是震颤、舞蹈样动作,智力低下或学习成绩下降,肌强直,流涎等。本研究中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14例,以消化系统为首发症状6例,肝脑混合型4例。因此,在临床中以不明原因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及其混合症状的青少年应首先排除本病,以避免误诊而耽误病情。目前,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裂隙灯下查K-F环、头颅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实验室检查(血清铜、铜蓝蛋白、24 h尿铜测定)以及常规、生化等相关检查。K-F环阳性为本病最突出的非神经系统表现,最具有诊断意义,但也不能过分依赖K-F环,有文献报道约有5%的本病患者未检测出K-F环[2],因此,未检测出K-F环并不能排除本病,本组患者K-F环阳性率为87.5%,仍有12.5%的患者K-F环阴性。血清铜蓝蛋白阳性率高于24 h尿铜及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可以作为本病的一个早期诊断指标。本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全部降低,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4],可能是样本较少,但其阳性率之高可见一斑。尿铜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检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尿铜与血清铜的阳性率与病程的长短呈正比。本组患者尿铜的阳性率为79.2%,血清铜的阳性率为75%,将实验室检查的三项结合更有利于本病的诊治。腹部彩超可以帮助了解肝脏及其受损情况,发现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肝脏的大小及腹水情况,肝功能的检查也可以了解肝脏受损情况,本组患者9例患者肝功能受损,转氨酶和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24例做腹部彩超,20例有肝脏弥漫性损伤,9例肝硬化,13例腹水。头颅CT/MRI检查主要是头颅基底节区的低密度影或异常信号影。多为双侧基底节区豆状核病变。本研究中基底节病变10例,双侧丘脑、脑干异常信号3例,8例脑萎缩,5例未见异常。虽然影像学检查非为诊断本病的金指标,但对本病的辅助诊断有积极意义。家族史阳性对本病的诊断也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近亲结婚增加本病的患病几率,本组患者有家族史高达7例,其中有2例为兄弟。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是否早期及时治疗,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是促进铜的排泄及减少铜的摄取,D-青霉胺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大,维生素B6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饮食调节对本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主要减少食用含铜量低的食物,本文所治疗的24例患者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10例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病情较前加重,1例患者治疗期间因肝脏衰竭死亡。

总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了解患者病史、起病方式、发病特点、家族史及相关检查是诊断本病关键。本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晚期诊治基本无效。因此,早期诊治,较少误诊对本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但本病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差,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相信会找到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预后也会不断改善。

[1] 梁秀龄,陈曦,李洵桦,等.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若干问题.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157-186.

[2] Demirkiran M, Jankovic J, Lewis RA, et al. Neurologic presen-tation of Wilson disease without Kayser-Fleischer rings. Neurology,1996,46:1 040-1 0431.

[3] Ferenci P, Caca K, Loudisnos G, et al. Diagnosis and pheno-typic clssification of Wilson disease. Liver Int, 2003, 23:139-142.

[4] Huster D. Wilson disease.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0, 24:531-539.

453300 河南省封丘县人民医院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铜代谢紊乱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铜代谢障碍沉积到大脑豆状核、肝脏等脏器,从而损害了的这些脏器的功能,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由于损伤脏器较多,故其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前期诊断尤为困难,误诊率较高。本研究对我院于2000年1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24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本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豆状变性阳性率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征兵“惊艳”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先天性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