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剑忠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中,出身农民家庭、年仅13岁就投身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并成长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习仲勋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将之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我党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典范。因而,以习仲勋为榜样,学习习仲勋的群众观,对于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从而揭示了历史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基本理论,为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基本前提和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是充分肯定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始终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大量、最客观的基本实践。马克思早在1845 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继而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7页。从而充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 年《共产党宣言》这部不朽著作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列宁曾经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3、57页。这里深刻揭示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和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从建党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指导,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工作路线,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在建立初曾明确指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六大制定的十大政策中又指出,党的中心工作就是“争取广大工农兵群众”。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精神在党的早期文献中已初见端倪。群众路线概念的明确提出,首见周恩来1929年9月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并就筹款工作指出,“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④《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毛泽东则进一步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对党的群众观作了高度概括,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的群众观点: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党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第二,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党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看做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每一言论、政策、行动都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权利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第四,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民群众的解放,只能靠人民群众自己起来去斗争、去争取;党是人民群众解放事业的引导者,党的责任在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能“运动群众”。⑥《刘少奇文选》(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354页。
习仲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卓越的群众领袖,他的成长背景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使他始终和群众站得最近,始终把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和行动的基本准则,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基本要求的思想,形成了自身的群众观。习仲勋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他指出:“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实不然,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⑦《习仲勋文选》,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30、219、176页。他在解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时曾指出:“群众中有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把群众动员起来了,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办成功的。”⑧《习 仲勋 文选》 ,北 京: 中央 文献出 版社 ,1995年版, 第11、130、219、176页。习仲勋还发现和掌握了一套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他曾说:“群众哪里是可以去命令的呢? 农民们说:‘秋后看。’ 要看事实,要经过他们自己切身的经验。很明白,对于农民只能 ‘逐步’‘吸引’。”⑨《习仲勋文 选》,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30、219、176页。对于土改的过火斗争,习仲勋指出:“斗争方式、最基本的是说理斗争,并须与人民法庭的判处相结合。这种方式是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情况,并最有利于启发和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对于毛主席的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要领会其精神, 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对地主阶级打得狠,打得准,反得彻底,但不要抄袭那时候的一切斗争方式。”⑩《习仲勋文选》,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30、219、176页。针对少数民族问题,习仲勋提出,一切工作都要在民族团结基础上采取稳进慎重方针进行。他的观点是: “一定要先做好争取各民族上层、争取宗教方面人物的统一战线工作,然后去发动群众,不可颠倒过来。”①《习仲勋文选》,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114页。这是习仲勋当时解决民族矛盾的方法。1960年代,针对河南省长葛县大刮共产风的错误做法,习仲勋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干部:“任何党员在任何时候,考虑问题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关心群众的疾苦。”②李福长:《实事求是,心系群众——1961年习仲勋长葛调研记》,《党史博览》,2009 年第 6 期。
习仲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1942年10月,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对他做的鉴定中写到:“习仲勋同志是从群众中生长起来的,而且与群众保持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③《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2、320—321页。“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平时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当他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极其自然和融洽。”“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总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他过去领导群众斗争时,常常遭遇极大的危险,然而每一次都是平安地过去了。因为群众掩护他,替他站岗放哨,替他隐蔽得很好,而且几十里外的人专程去慰劳他。”最后还写到:“由于这一切,使得习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群众领袖。”④《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1、—页。毛泽东也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不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且在全国革命取得胜利、党取得执政地位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他,依然时刻心中装着人民群众,保持对群众的赤子情怀。1950 年初, 习仲勋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他在就职讲话中说道:“我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 是一个普通的为人民办事的勤务员。” 他表明了所受责任的重大,表示自己要 “当好西北人民的忠诚勤务员”⑤《习仲勋文选》,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这当是习仲勋发自内心的承诺。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首次对党的群众观点进行了概括,其中第一条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并指出,“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⑥习仲勋正是以此为标准和追求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观点的模范。这不仅体现在他年仅十多岁就矢志投身党领导的以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目标,以捍卫和实现全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己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体现在他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处处注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具体的切身利益。例如,“1934年6月,习仲勋带领游击队没收华池紫坊畔塔儿掌土豪胡克申500余石粮食,100多头牛,2000多只羊,1000多块银元,大部分都分给了贫苦农民。秋季,又领导庆阳游击队打开了庆阳大地主‘恒义和’在华池悦乐上堡子的粮仓,开仓三日,给贫苦农民分配粮食2000余石。”⑦刘秉政:《习仲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HDZW/1359144442F93A21J0HHB6F18CF0F4.html, 2013年5月9日。在陕甘边苏区时期,以习仲勋为主席的边区政府曾制定过十大政策,其中许多具体政策规定体现了习仲勋等根据地领导人对群众利益的关切和维护,例如:财经粮食政策规定“对群众不动员粮,也不‘欢迎’粮,靠收买民粮供应军队;财、粮来源主要是取之于豪绅地主,并有计划地向敌人夺取;在白马庙、荔园堡等地成立集市,便利群众交易,保护小商人,允许其来苏区做生意”⑧《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318页。。在主政关中地区时期,习仲勋曾以关中分区专员名义就保护群众林木问题致信林伯渠、高自立。他在信中说:“由于关中生产条件的限制,同时又是战争环境,而部队却要急于生产,因此滥伐公树甚至群众私树的事情非常之多……这样对关中的保护森林及整个经济建设工作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特请设法予以制止为盼。”⑨《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318页。1944年,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讲话指出,“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这样,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我们的司法工作方针是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①《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建国后的1959年6月,“习仲勋收到甘肃静宁反映严重缺粮问题的群众来信后,立即请示周恩来总理,并在得到批准后,紧急部署从周边省区调运粮食加以支援,及时缓解了西北部分地区的饥荒”②毛胜:《像习仲勋那样成为群众的贴心人》,http://opinion.cntv.cn/2013/10/17/ARTI1381974448280179.shtml,2013年10月17日。。1962年,“当得知渭北一带闹春荒,他亲笔致信有关领导,要求放开粮食市场、让农民到陕北换粮自救”③赵正永:《三秦儿女永远铭记习仲勋同志的丰功伟绩》,《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6日。。这些例子的具体背景和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充分地表明这么一个事实:习仲勋时时处处通过各种努力和斗争,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尽心尽力通过分配、行政、司法等各种渠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生命、财产、经商等方面的具体利益,尽量做到一切为了群众。透过这些不同时期的例子,我们看到了党的群众观点在习仲勋心底里牢固确立,在其作为中充分展现,在其一生中坚持不变。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与之斗争的广大人民群众无疑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但也在不同时期某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利益不平衡乃至利益冲突,这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错误意识形态的指导和错误方针政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曾多次出现“左”的偏差和“左”倾错误,往往造成这部分群众受益、那部分群众受损的结果,进而危害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以及后来对中央苏区“富农路线”的批判,都是这种偏差和错误的表现。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习仲勋都未犯“左”倾错误,从而使得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地区很好地协调和平衡了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例如,在土地革命时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的土地政策规定:“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分川地不分山地,因为山地很多没有人种,川地也是种一年休息一年;中心地区分土地,边境地区不分,当边境地区变成中心地区后仍分土地。”④《习仲勋传》(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页。显然,习仲勋领导的边区政府对富农乃至自食其力的地主的利益是有适当考虑和较好保障的,而未走富农不分地、分坏地乃至残酷斗争、肉体消灭的极端。为了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支持解放战争,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土地会议,并制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中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7—758页。此后,在全国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由于采取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办法,并由于对解放区土改不彻底和党内不纯的情况估计过于严重,当时许多地方一度发生“左”的严重偏差,其中主要是侵犯中农利益。在晋绥地区,由于康生、陈伯达在土改中采取“贫雇农打天下坐天下”、“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左”的做法,其土地改革中“左”的偏差尤其严重。作为陕甘宁晋绥边区主要领导人的习仲勋经过调查研究,很快发现了土改中的错误做法和极左现象,并致电毛泽东,提出边区土改中值得注意的九个问题,其中包括:“土地革命地区的农民,实际已都不是贫农,而是中农……边区的劳动英雄,还是勤苦劳动、热爱边区的,但因有余粮往往被当成斗争对象,这与劳动致富方针不符,对党对人民是莫大损失。”“在土地革命地区,的确中农占优势……绥德的延、义两区这次所斗争过的地、富,实际上其中三分之二都已自己连续劳动在七年以上……应按现在的情形妥善对待,既不脱离群众,又不多树敌人。”“在老区,有些乡村贫雇农很少……其中,有因偶然灾祸贫穷下来的,有是地、富成分下降但还未转化好的,有因好吃懒做,抽赌浪荡致贫的……如由这些人领导土改,就等于把领导权交给坏人。老区就要不怕中农当道,真正的、基本的好群众在中农阶层及一部分贫雇农中。”①《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4、248—249页。毛泽东在接到报告后第二天即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转发给各解放区。显然,习仲勋的建议充分考虑到了老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了土改过程中中农和自食其力的地、富群体的利益保障,以及这些群体与贫雇农的利益平衡,如此操作方是真正地为了群众,真正地对群众负责。习仲勋之所以能实事求是地针对土改的问题和偏差,提出顺利推进土改的好思路和正确方法,从而避免继续发生“左”的偏差,造成部分群众利益受损的不良后果,显然与其出身农民、体恤农民、了解农民情绪和需要、尊重农民群众利益和愿望有关,与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有关,换言之,这背后无疑有着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影响和支撑。
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反映了党员干部是否真正与群众心连心,是否真正把屁股坐在群众这一边。习仲勋就是这样的好典范。“他当主席时,什么人找他,他马上见,有些老太太找他说家务事,很啰唆,他也能耐心听。”②同桂荣:《习仲勋从群众中来》,《习仲勋革命生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习仲勋的老部下、全国政协原常委黄静波也回忆时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经常在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了解群众需求”③黄静波:《伟绩彪青史,丹心天地鉴——深切怀念老领导习仲勋》,http://news.takungpao.com/history/xizhongxun/2013-10/1954406.html,2013年10月14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习仲勋在建国后,在入城住进政府大院后,仍然高度重视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一般地说,由于党在执政后各级党委政府的建立,由于官僚制的普遍缺陷,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很容易陷入难以听到群众真实声音、了解群众真实情况的困境。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抱怨“中央机关苦得很,在这个地方一点知识也捞不到。你要找什么知识,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真正出知识的地方是工厂、合作社、商店。工厂怎么办,合作社怎么办,商店怎么办,在机关里是搞不清楚的。越是上层越没有东西”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8页。。习仲勋同样很早对此有敏锐的观察和清醒的认识。他曾指出:“全国胜利,领导机关进城后,生活、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干部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和群众离得远了,群众观点减弱了,对群众生活疾苦的关怀淡薄了……所以慢慢地有些人不愿意到乡下工作,愿意进城,光坐办公室,不深入了解下情。”⑤《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4、282页。习仲勋对于执政背景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难的困境的主要应对举措是做好信访和基层调查工作。早在建国之初,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就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诫指出:“群众给我的来信必须送到我手。来人找我,必须让我知道,见还是不见,必须由我决定。你们不能把群众拒之门外,而是要热情接待,礼貌待人,不能给群众造成习仲勋难见的不好印象。”⑥时任习仲勋警卫员罗孝芳的回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第三集《国事春秋》。调任国务院秘书长后,他又负责建立了隶属国务院秘书厅的国务院信访室,并每天都亲自批阅许多群众来信。习仲勋十分重视人民来信来访,“认为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民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⑦《习仲勋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8页。。在1957年,他又主持召开了全国首次信访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就信访工作的意义、形势以及如何做好信访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全国信访部门建设和信访工作。建国后,习仲勋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同样高度重视能直接听到群众真实声音、看到真实情况的基层调查考察工作,并为此严格要求、严于律己。十分典型的是1985年11月他到江西的井冈山、宁冈、遂川、赣州、兴国、瑞金等革命老区的考察。出发前,他就要求“希望能够真实地了解老区的现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掩盖矛盾,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当他走进一户农家,发觉属于“好”户,且打过招呼,便转身就走,并说“你们事先安排好了的,我不看!”“在赣州调查时,习仲勋看到有的干部想给他反映问题,还要看在场领导的脸色。他当即对在场的地方领导指出,这个不好,这会败坏风气的,一定要改正过来。不要怕揭露矛盾,揭露矛盾就是为了解决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前进的过程。”①《习仲勋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09—611页。可以看出,习仲勋为了准确了解群众情况,科学指导老区群众致富发展,真正做到了直接联系群众、直面群众困难,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与群众交流、向群众宣传,同样是与群众加强联系,事关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的重大问题。真的为群众着想,真的要打动群众、鼓动群众、发动群众,要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这是做到党员干部与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保持党群干群鱼水血肉联系的基本前提。在这方面,习仲勋同样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回忆习仲勋说,“他向群众讲话,尽量用土话,老百姓一听就懂,把一些大道理通俗的一讲,老百姓一下就明白了。他给游击队队员讲战术说:‘绳子从细处断,打敌人就要打他的薄弱处。’”②同桂荣:《习仲勋从群众中来》,《习仲勋革命生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习仲勋不仅自己坚持使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而且对其领导的党员干部尤其是从事宣传工作的干部提出了使用群众熟悉语言的明确要求。1946年,习仲勋在为《边区群众报》出版六周年写的贺词中指出,“这个报纸是陕甘宁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谁也喜欢它,谁也爱护它。为什么好?它不但容易读容易懂,并且说出了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群众要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为群众服务,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它过去是这样做的,今后还要这样做。”③《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53页。1951年1月,习仲勋在西北区报纸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有人说,我们的报纸,‘群众看了面目生疏,很难亲近’。这是一个大问题,必须认真努力学习,学习群众中、干部中那些富有智慧的生动的语言,来充实我们的作品。也就是说,用群众的语言写群众的东西,群众的报纸就要用群众的语言去办,那样群众就会欢迎了。”④《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3页。1961年4月初至8月底,习仲勋带领中央工作组奔赴河南省长葛县,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调查研究。习仲勋对中央工作组的同志讲:“下去搞调查要真的能够放下架子,给农民讲话要深入浅出,要让农民听懂,不要打官腔,群众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你要真心实意地去办。比如眼下群众迫切需要干红薯叶下锅,需要豆腐渣充饥,你就要想方设法办到,群众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当成知己,才会向你说出真心话。否则,群众把你当成领导、当成当官的,那你就什么也了解不到了。”他带领工作组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调查材料。⑤李福长:《实事求是,心系群众——1961年习仲勋长葛调研记》,《党史博览》,2009 年第 6 期。习仲勋的忠告和主张对我党许多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以及媒体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未除的当下,少数党员干部喜欢自说自话,习惯说官话套话,从而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经就批评的少数干部的“失语”状态,即“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⑥《习近平:要群众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3426130.html,2005年5月30日。。就此而言,习仲勋同样是我们要学习的熟悉群众语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