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是如此炼成的

2013-10-18 05:48铜梁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年18期
关键词:卫星电视天线卫视

铜梁龙

我是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属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一代人(当年真的这样的感受)。虽然当时物资贫乏,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什么玩具,可是家乡的山清水秀,造就了一个坚强自信的我。同时由于没有过多的求知的渠道,也造就了我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与认真的态度。

小学是在大队(现在的村)上的,很多的小朋友,才开学时还没有课本,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我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是刚毕业的一个高中生,是他给我了最初的知识,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多年后到了现场,感触颇深)等等。在上学路上,一直听有线广播里放着“浏阳河”等红色歌曲,当时并不知道浏阳河有九道弯,只是感觉很有劲。当时能看到的电影是“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决裂”及“三打白骨精”等(近期看到了新版“洪湖赤卫队”实在看不下去)。家里只能收听到从公社(现在的乡)到各家各户的有线广播(就是一根铅丝到家,接上纸盆喇叭,另一根线插入地下,形成回路的那种),记得当时经常听到广播里广播员喊,什么大队查线路,有短路了。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家里的有线广播线路出了问题,我哥带着我跑到我们生产队总线上挂上喇叭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就是通过这个,才知道了林彪摔死在蒙古,知道“批林批孔,反击右顷翻案风”以及周总理、毛主席逝世,当时真的觉得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

初中是在公社上的,每天早上6:30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开播就出门,在那两年里,真正是学到比较多基础知识的年代。记得当年第一次到区上进行数学竞赛,误撞误打,得了116分(总分120分)弄了一个第一名,从此以后老师就比较关注我了,所以整个初中也学习的比较好。我与其他两个同学一并考入了我们县重点高中的两个重点班,之后高考我们一并考入同一个重点大学,只是不同的专业,这是后话。

在上高中时正是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学好数理化的同时,一直对无线电感兴趣。当时已经是八十年代初期了,学校里已经有一台彩色电视机,放在阶梯教室,周六晚上开放,可以看到电视了。记得当时中国女排在日本夺得第一个世界标冠军就是在阶梯教室看的,当时是人山人海,同学们个个激动万分,中国女排喊出的“振兴中华”的精神激励了好几代人。就是在这里看了“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及“加里森敢死队”等一代经典片子。八十年代初期,其实是无线电相关产业发展很快的时代,我也对此很感兴趣。可以为了满足老师的升学率报了机械专业,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名不虚传,以高出我所报专业74分的成绩进入了大学时代。

在上大学时,虽然学的是机械专业,可一直对电子类感兴趣,从图书馆里开始接触《电子报》开始,对714荧光屏有了解,也知道卫视前辈,我的老乡--罗宇屏工程师,看过他写的很多有关卫视的文章,那时就想何时有机会也发烧一下?在大学期间正是港台电视进入内地的开始,最有名的是看过了83版的经典“射雕英雄传”,当时都是周末晚上才放,就在宿舍走道里,多个寝室的同学一起聚起看。风雨操场上看过近100部电影(露天,自己带凳子),印象最深的是“芙蓉镇”,姜文扫地时的又跳又唱的情景沥沥在目。

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江苏工作,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机会实际折腾卫视接收。结婚后,有了自己的房子,在楼顶安装了开路电视天线,并且利用我们工厂生产铝管的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学习制作了多个开路电视天线用的八木天线,为了收到扬州电视台,制作了收2频道很大的天线。那时夫人就知道了比较好折腾的开始了,其实当时很简单的道理,自己学的机械,而与生活能结合起来也只能折腾这个而已。当时还自己做了可以在楼下转动的天线,那可是机床上用的电机驱动,不是后来遍地都是的那种简易电动天线。在此期间还与浙江龙游的001天线的老板---项青松联系过,请教过相关的知识,同时购买过卫视电视调试方法的录相带(就是收视亚洲一号的教程)。经过报纸杂志认识到卫视高手--罗世刚创办的《卫视天地》,通过这其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到不少知识。

到了在1993-94年左右,筹集了资金买了一套接收设备(那时一套设备5000多元,与收入相比算很贵的了),接收机是深圳震华生产的AR-250(当时流行百胜P-350等)价格3280元,高频头是嘉顿28K价格1200左右,天线是我们厂生产的铝板,常州一家公司生产的1.5米分瓣天线,价格是750元(天线与高频头后来被居委会拆了,现在想来可惜了高频头)。组装好之后人在楼下看电视机,楼顶转天线就搞定了(看过001集团项老板的录像,有基础了)。专收凤凰卫视的前身--卫视中文台,一共有五个台(中文台、体育台、音乐台、合家欢台,还有一个记不清了)那时是模拟信号,但是与开路电 视(那个年代闭路电视都没有开通)相比,画面看着爽多了。当时最有名的一句广告是“您现在收看的是卫星电视中文台”,是这个台很有代表性的声音,其中梁爱玲、蓝心媚主持的音乐台记忆深刻。1995年后成为凤凰卫视之后,吴小莉每周末的“时事直通车”一直是我喜欢看的节目,严力耕的声音很有磁性。那时体育台也有时放“摔角”,比现在的激烈多了。随着模拟信号转成数字信号,模拟卫星电视时代终结了,我也由于工作、生活等方便的压力 ,没有过多卫星电视,只是在网上看看有关的消息与接收情况。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11年了,由于工作关系,住在公司宿舍安装的中国电信宽带,里面没有中央3、5、6、8台,虽然可以有电脑收看,但是有点浪费42吋高清电视,故想到卫星电视。上网了解了一下行情,恶补了有关DM及其相关知识之后。在“亚卫”置顶商家“军人”处购买了两套设备(军人的服务态度不怎么样,并且也不是他直接发货,而是“山东瑞悦”处发货,以后我一直到现在都在马总处购买器材,也向他请教了好多知识),一套大锅放在宿舍楼顶主收国内高清等,另一套用DM500用小锅收134、138放在家里用。开始还是以老办法,接收机加电视机转锅收,弄了好几天没有效果。还是网络方便,找到常州本地一个专业装锅名人“常州星仔”,用不低的代价,请他来搞定了一锅多星,1.8m中卫主收115.5,偏收125及134。实事求是讲,他是我重新开始发烧的新启蒙者。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学会了上传账号、设置端口、刷机及台标编辑等基础知识。这其中也购买了一个百优2011款寻星仪,家里装的小锅很快搞定,但是在使用之中容易误报,被我弄去换了高频头,重新购买了一直用到现在的SH-200寻星仪,总的来说SH-200是不错的寻星仪,为了调试天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最新又购买了一个D-520寻星仪来玩玩(受“闽南烧星”换寻星仪的影响)。在具有基本器材之后购买了更多的相关东东,购买了两套138数码天空专机,购买了第二面1.8m中卫天线,主收88C/KU ,偏收了能收的卫星,采用16切一切换,全部接口用完了。到此完成第一阶段的烧星过程,锻炼了基本功。

从烧星开始就一直在关注极轴,一直有一个梦想,想用一锅打尽天下的卫星。收集学习了有关的极轴知识,购买了一个KU极轴座外加复合头及高效馈源,驱动1.2m中卫偏馈天线,其本上完成了常规收视,特别是收到了134、138、76.5、78.5及68.5上的不怎么常收的C波段节目。此时我就把两个1.8m中卫天线拆了,送给朋友了。但是由于1.2m天线比较小,不能下全C波段的全部节目,后来经过学习了C极轴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并制造了一个大型的C极轴来推动1.85m华达天线的极轴座,真正可以一锅打下C波段的信号。到此完成第二阶段的烧星过程,基本上是完成了所有常规收视。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之中,也有更高的追求,了解到了110百合花的高清魅力,重新购买了2.4C中卫天线,同时也购买了“老王九圈”,踏入了BS的收视行业。2.4C天线不大,并且由于常州的信号不好,BS的收视时间不长,不过有了这个开弓箭就没有回头路了(魅力太大)。在此期间在网上认识了无锡“天线达人”,他说他附近有一个5m天线要处理,几经周折,联系上了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世道”先生。拆迁5m天线也是不小的工程,安装就位后,效果不理想,一直没有怎么用,后来拆了。随后安装就位1.8m波德林偏馈是真正收BS的实用阶段,这时也更深入的认识了“九圈老王”,购买了大喇叭等器材,向他学习了不少BS的收视方法等。他也是收视BS界的泰斗组人物,在他的指导之下,一步一步走向高烧。常州这个地方BS信号超差的,1.8KU每天只能收几个频道,并且只有早上到中午有信号,只能用机器录下来看。为了寻找更大的天线,经人介绍本来可以购买到3.8KU锅面的,但是功亏一篑,没有成功。所以我一气之下,订购了一面3.7华达天线,到货之后,安装时发现,此天线的独支馈源杆晃动太大不适合精确调整,就自己改造成为三根馈源杆式(因为之前自己做过1.2KU及1.85C的馈源杆经验,比较快的解决此问题),同时在拼装时对锅面的拼接进行了精心的打磨,效果不错。对比之后几种馈源与高频头,还是“启基”加仿四圈嘉馈源效果最好(均是“九圈老王”赠送),由于天线尺寸较大,BS顺利收视。其中我最喜欢的BS200星光电影台可以从凌晨看到晚上九点左右,比1.8KU收视效果好很多了。

BS顺利收下了,可是高烧群里是在刮一股CS的收视风。可是CS无论怎么调整,一直没有效果,就是“九圈老王”也到现场调整过,也没有见到效果。但是一直在焦作“老田”CS信号图的轰炸下,在wufeng的理论“有BS信号的地方肯定也有CS信号”指导之下,在“九圈老王”微调理论的支持下,设计制作了方位角的微调拉紧机构及副支撑杆等。第一天晚上将专机与电视机搬到天线下,进行微动调整,其中一次将信号调整到25了,可就只显现一次,再也没有第二次出现,怎么调整也没有用,第一天晚上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天晚上继续,不断的微调整方位角与仰角,信号一直在20以内徘徊。当其中一次压着天线的最低边缘,信号一下飙升到39,全场欢声雷动。马上增加拉索进行微调,并且进行综合调整,到晚上9点左右,CS各组信号都比较均匀,可以全下,至此完成BS/CS的调试。

在发烧的过程也帮助周围的朋友,安装过不少套常规收视卫星电视套站,也让他们体会到高清电视的魅力,其中最远到苏州帮医学博士调整过极轴,广告如此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猜你喜欢
卫星电视天线卫视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新进展及展望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应用于5G移动终端的宽带八天线系统
天线音响
高通的LTE与Wi—Fi共享天线技术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天线、生发剂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