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罗福周 党苗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剧,很多的传统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对于那些投入了巨额资金建立起来而目前处于衰退的产业集群,是不可能忽视和放弃的。
资源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产业集群,它代表了一些老工业基地现在所遇到的困境。它的兴衰可以典型地揭示出组织在变化环境下的演化过程[1]。由于资源的消耗这种类型的集群让主导的资源型产业逐渐衰退,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威胁[2]。因此,以生态学中的种群成长作为分析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本文结合了榆林市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长远持续发展进行分析讨论。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依赖特定的自然条件,它的生产方式与发展路径通常会取决于地域内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3]。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聚群之间虽然不是简单的相互对应关系,但资源却是一个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马歇尔说过:“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了工业的地区分布,但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4]
由于各地区资源的数量、种类等因素的不同,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得以形成。部分地区的集群形成与发展与该地区具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移动的条件或属性有关。资源型产业的形成是由于资源的优势,受到长期意识的影响,即便是最开始的优势渐渐消失,但独特的专业化的趋势将依然被保持。榆林地区资源储量丰富,组合配置好,以其丰富的资源得到了中国“科威特”的美称。北部的煤海,西部的气田,南部的岩盐,还有境内广泛分布的石油,都表明了它资源的丰富。
在资源丰富的地方,资源仅仅是地理上的优势表现而已,企业只有在有效市场的需求引导下,才会将资金、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到资源丰富的地方组织生产,这些企业就成为了集群的核心。在建国初期,国家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作为发展战略,很多资源型企业迅速在西部地区建立,从企业布局上应实施“限东促西,资产转移,西进东退,均衡发展”的战略。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能使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西部的有限资源被以低廉的价格甚至是无偿输出,却没有形成产业分工与合作,企业之间只有行政隶属和区域分割。
产业集群的合作方式以及主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同的集群存在的结构形势也有所不同。而榆林地区的资源型集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该地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被集群内部消耗。因此,资源将会随着企业的加入而不断减少,资源所呈现出的优势将逐渐变弱。如果仅仅是对资源进行初级的开采、加工,那么资源型集群马上会走入成熟期,最终快速地进入衰退期。资源是资源型集群最主要的核心,为了保持集群的动态优势,必须要延伸纵向的产业链,同时需要不断加强集群的规模效应,而随着规模效应的扩大,集群内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也会逐渐呈现出来,使资源优势慢慢向区域创新优势转变。资源型集群的动态优化的成长过程,如图1示。
图1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
在图1中,曲线L表示的是集群的整体发展动态,其中L1指的是创新能力,L2指的是资源优势,L3指的是政府的支持,集群的平均优势用EP表示。集群的成长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在萌芽期,可以看出政府扶持优势及自然资源优势高于平均优势,通过资源的优势来吸引企业的加入,在具有丰富资源的地区聚集起来并形成集群的初始形态,但是有限的资源将会随着企业的增加而减少,在企业变大变强后要求政府的干预也开始减少;A点之后,到了企业的成长期,资源和政府的优势开始变得比集群的平均优势更低,而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内部许多正反馈机制优势将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产业集群依靠着规模优势继续扩大;到了成熟期,创新是十分的重要,集群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开始逐渐相同,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将会推动集群继续向前。产业集群萌芽、成长和成熟时期的特征比较见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群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比较
可以看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分别是资源、市场和政府。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有限的资源来发展,那么集群将在A点之后就迅速走向衰退期,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快速步入衰竭就是这种情况。榆林市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榆林市政府及企业需要发挥规模知识创新和经济优势,使资源型的产业集群能够得到长远发展。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依托自然资源形成的,资源的利用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本质。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品质、数量等有所差异将导致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也会有所不同。以资源存量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受到存储量的影响很大。而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自然资源储量的多少成正比。相反,当资源开发方式不当或过度开发时,那些依靠自然资源的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将面临着资源耗竭和产业的衰退等问题。同时,如何有效地使用资源,运用什么方式,怎样开采等问题对集群自身的成长产生的影响很大,这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的剩余空间成正比。换句话说,使用资源储量和方式会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很大,进而会对资源型集群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在当今资源危机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部分资源的逐渐枯竭,对资源型集群的发展产生了很强的约束[5]。
生态环境是自然资源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而且接纳开发和挖掘自然资源时所产生的污染物,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跟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生态自净能力有很大的联系。当在一定的范围内,生态环境接纳的污染物大于等于这个时期它的自净的能力,恶化的生态环境就会出现。产业集群以资源为基础的发展中,将会最终面对在生态环境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尤其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型集群通过高消耗、高排放等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产生大量的对环境具有污染和破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数量在很大的程度上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所以,不管从和谐的角度,或是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生态元素已成为资源型集群必须考虑的强制约束元素之一。根据榆林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资源丰富的地区使得资源型集群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的主要科研力量集中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处于西部的榆林地区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环境较为落后,所以十分缺乏相应的科研人员。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了榆林资源型集群的技术创新步伐,导致的结果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很难通过构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来获得竞争优势。
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与其拥有的资源关系十分紧密。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依靠一些特定的资源,但是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它是无法承受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张。所以,从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角度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实现该地区集群的长久稳定的持续发展。
目前,政府应该在现有的产业链上对榆林的资源型集群进行重新定位,积极地实施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主要实施步骤如下:首先,作好横向外延式产业链的扩张,向现有生产过程以及和产品相关产业进行延伸,即对企业进行价值链与产业链两者的提高,从而解决资源型产业集群产业链比较窄的问题。其次,作好产业链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在核心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快速发展下游企业,建立起资源精加工和有效利用的环节,增长资源型集群内部企业的产业链,使经济效益不断加强,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得到提升。再次,加强复合式延伸,将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相结合,使它们之间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的结合,也就是以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链建设。制定企业延伸产业链的法律,环保和发展的有利财政政策,为资源型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有利的环境。
资源型集群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在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限制下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为了使资源型产业集群能够持续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集群规模限制标准,不要超过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过度开发型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的恶果,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控制集群规模的数量。此外,政府应该制定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将那些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处置,将落后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进行淘汰,同时,支持和鼓励有高科技水平、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扩大并提高集群质量,避免盲目无序的扩张,使得资源型集群可以持续长久地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发展成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循环”的循环过程[6]。在此循环过程中,投入到系统中的只有能量,其他的资源都在系统运行中被循环利用,因此,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将可能变成下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形成相互依存的网络。从理论来看,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横向上实现了规模经济而且使成本实现最低化;纵向上实施分工合作,使下游企业以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原料,使资源循环利用,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废物”排放,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使集群内部资源能够充分利用。除此之外,部门还需要在经济技术上给予企业补贴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此提高生态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使资源型集群的发展动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结合榆林市现状,政府要坚持宏观调控,应充分运用好国家的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建设,对环境进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榆林市是后进资源型城市,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榆林市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得益于对能源重化工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对榆林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取得的重大进展。但是,榆林市同样也面临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能化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等问题,所以,榆林市如何继续进行可持续发展是亟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榆林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了榆林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制定更加科学、更加环保、更加有利与长远发展的政策和发展规划。
[1]李瑞丽,陈志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退化——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J].科技导报,2005(6).
[2]武磊.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09(5).
[3]张建斌.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生态学产业集群“S”型增长模型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9).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5]汪晓文,潘建虹,杨光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的研究[J].河北学刊,2012(05).
[6]张思锋,周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