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对早产儿肺功能的影响

2013-10-17 05:26:56黄柏枝麦润婵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一氧化氮低氧肺动脉

黄柏枝 麦润婵

广东省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9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其发生率为5%~10%,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支气管炎是造成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早产儿死亡率为12.7%~20.8%[1]。国内外最近报道,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可治疗足月和近足月新生儿持续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持续肺动脉高压[2],但有关吸入NO对早产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导致的续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不多。笔者针对吸入NO对早产儿肺功能的影响进行临床分析,现将材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于2008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NRDS早产儿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早产儿出生时孕龄 24~34 周,出生体重均≥ 500 g,平均(1 615±570)g;排除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出生后24 h内需应用表面活性物质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按1∶1的比例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和观察组(采用iNO治疗),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综合治疗 入院后均予保温、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治感染,循环不良时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心血管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等。

1.2.2 机械通气 根据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确诊后,酌情给予吸氧或者气管插管下机械通气。先予气管插管,予气囊面罩加压给氧1~2 min后拔管,迅速连接NCPAP,初调参数设置为氧浓度40%,氧流量8 L/min,呼气末正压(PEEP)5 cm H2O(1 cm H2O=0.098 kPa);观察组:予常规机械通气,初调参数为:吸气峰压(PIP)20 cm H2O,PEEP 5 cm H2O,呼吸频率(RR) 40 次/min,吸气时间(TI) 0.4 s,氧流量8 L/min。

1.2.3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出生后30 min内在产房应用小剂量猪肺磷脂注射液100 mg/kg(意大利Chiesi Farmaceutici SpA公司提供)气管内给药,取仰卧位,首先清洁患儿呼吸道,药物复温至37℃并摇均,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药物缓慢滴入气管插管,用时3~5 min,同时气囊正压给氧,匀速拍击胸部使药物充分弥散,可根据病情需要用药1~3 次,每次间隔 12 h。

1.2.4 NO吸入治疗法 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与机械通气同步使用,吸入浓度从10×10-6开始,最高不超过 30×10-6,平均气道压力为(12.7±2.7)cm H2O,将NO气体持续注入呼吸机的通气环路的吸气管中,并用NO监测仪监测患者气道近端NO浓度。所有患儿均在CMV指令通气情况下进行NO治疗,开始吸入浓度为10×10-6,以后根据需要维持在(5~20)×10-6之间,疗程 3~5 d。

1.2.5 NO浓度监测 采用Pulmono XⅡ型NO和NO2分析仪进行测定,使用前NO、NO2传感器均进行零点及标准气体(NO 为 84.7×10-6,NO2为 10.4×10-6)定标。 所需 NO 流量根据公式或根据需要达到的浓度进行调节,并显示于监护仪上。流量计算公式如下:NO输出流量=呼吸机流量/[(NO气源浓度/所需吸入NO浓度)-1]。

1.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每日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监测在吸入NO前、后30~60 min及12~24 h动态观察动脉血氧合情况变化,以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为观察指标,并动态作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MPBFV)、心输出量(CO)、血压及心率的测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3]

痊愈:极期过后无呼吸困难及合并肺炎,血气分析正常在3周内完全恢复,无慢性肺疾病。好转:有恢复期症状,病程>3周,不能停吸氧气,合并肺炎及慢性肺疾病。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0例早产儿,其中痊愈24例,好转4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早产儿痊愈16例,好转5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 < 0.05)。

2.2 患儿肺功能及临床体征改善情况

患儿吸入NO 5 min后PaO2明显上升,上升值为11%~29%,30 min后肺动脉压、PaO2/FiO2下降,MPBFV 显著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12~24 h后氧合持续稳定,吸入NO时NO2浓度监测均<1×10-6。早产儿吸入NO前、后氧合状态、肺血流、心输出量及血压变化见表1。

表1 患儿吸入NO前后氧合状态、肺血流、心输出量及血压变化(±s)

表1 患儿吸入NO前后氧合状态、肺血流、心输出量及血压变化(±s)

观察时间 肺动脉压(mm Hg)PaO2(mm Hg)PaCO2(mm Hg)PaO2/FiO2(mm Hg)P(A-a)O2(mm Hg)MPBFV(cm/s)CO[mL/(kg·min)]HR(次/min)血压(mm Hg)收缩压 舒张压NO吸入前NO吸入后30~60 min NO吸入后12~24 h F值P值42.0±13.4 21.4±7.6 14.3±3.1 3.38<0.01 49.8±2.7 63.8±4.1 67.5±11.4 6.24<0.01 48±7 49±8 46±5 1.73>0.05 26±5 17±4 17±5 5.08<0.01 246.0±40.0 140.1±23.0 127.0±25.0 4.12<0.01 233±42 246±19 251±21 1.06>0.05 137±12 135±11 132±14 1.98>0.05 60.0±7.5 60.0±7.5 63.0±7.0 1.36>0.05 37.5±7.5 37.5±3.5 40.0±7.0 1.24>0.05

3 讨论

国外有研究报道,在美国每年都有很多早产儿出生后他们的肺部发育不够成熟,无法正常地将空气吸入到血液当中以便氧气能够进入身体细胞[4]。美国每年大约有1万名新出生的婴儿患上肺部发育异常的疾病,这种有可能致命的疾病还会导致早产儿的大脑因供血不足而受损,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一直很有限。自美国FDA 1999年批准新生儿一氧化氮吸入治疗PPHN之后,我国于200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孙波教授的指导下,才开展普及该项技术,并逐渐在一流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加强监护病房(PICU)、冠心病监护病室(CCU)中广泛普及使用,并因此救治了大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有研究称,NO这种化合物在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其中由美国科罗拉多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建议,在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即让其吸入NO,结果发现这对出生时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有效,可使其患上肺部发育异常的可能性减半[6]。

新生儿NO吸入治疗系统主要用于新生儿PPHN,重症低氧性呼吸衰竭等新生儿呼吸危重疾病的救治。它是通过呼吸机管道,将NO气体由呼吸道直接传输给患者,由于iNO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肺血管扩展剂,可以选择性扩张肺动脉,在很短的时间内降低肺动脉压力,减少心脏右向左分流,缓解持续的低氧血症而挽救生命,同时不影响患儿的全身循环血压,其有效治疗浓度多在(10~20)×10-6之间,对人体安全有效[7-9]。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常伴有肺动脉高压及肺内外分流,笔者在应用呼吸机的基础上吸入一氧化氮,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动态观察肺内、外分流及氧合功能的变化[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 < 0.05);患儿吸入 NO 5 min后PaO2明显上升,上升值为11%~29%,30 min后肺动脉压、PaO2/FiO2下降,MPBFV显著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2~24 h后氧合持续稳定,结果说明i-NO治疗显著改善早产儿肺功能,降低危重PPHN早产儿的病死率,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新生儿急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吴玲,宋韶鸣,周晓玉.吸入一氧化氮对新生儿呼吸衰竭肺内外分流及氧合功能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9(10):729-730.

[2]杨彤.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3):180-181.

[3]刘雪雁,吴捷,薛辛东.高氧致新生鼠肺损伤时肾组织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的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71-74.

[4]Ichinose F,Erana GJ,Hromi J,et al.Nebulized sildenafil is a selective pulmonary vasodilator in lambs with acut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rit Care Med,2001,29(5):1000-1005.

[5]Vaucher YE.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an enduring challenge[J].Pediatr Rev,2002,23(10):349-358.

[6]Bancalari E.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old problem,new presentation[J].Pediatr Rev,2006,82(1):2-3.

[7]Schreiber MD,Gin MK,Marks JD,et al.Inhaled nitric oxide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th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N Engl J Med,2003,349(22):2099-2107.

[8]田宝丽,刘翠青.一氧化氮与新生儿肺损伤[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6(1):52-54.

[9]张永红,李明霞.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J].中外医疗,2008,27(33):326-328.

[10]郑志龙.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对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9):3155-3156.

[11]庄德义,胡丽莉,王礼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1):19-22.

猜你喜欢
一氧化氮低氧肺动脉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一氧化氮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一氧化氮在小鼠囊胚发育和孵化中的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症的CTA表现
裸鼹鼠不同组织中低氧相关基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