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娟
(唐山市丰南区林业局,河北 唐山 063300)
2002年,丰南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6年,累计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4400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1400hm2,匹配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000hm2。工程涉及520户退耕农户,1500多农民受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区治理严重沙化耕地10000hm2,风沙危害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工程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为全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区1400hm2退耕还林地中,生态林为1280hm2,经济林120hm2(见表1)。
表1 丰南区退耕地还林林种构成 单位:hm2
工程建设涉及杨树、柳树、槐树、枣树、梨树等7个主要树种,其中杨树面积为1166.67hm2,占工程建设总量的83.3%;兼用树种和经济林面积219.12hm2,占工程建设总量15.7%;柳树等其它生态林树种14.21hm2,占1.0%。详见表2。
表2 丰南区退耕地主要造林树种构成 单位:hm2
按照国家2000年制定的补助标准,退耕地每年每公顷补助1500kg原粮,生活补助款300元。2004年,国家按当时1.4元/kg价格,将原粮折算为2100元现款补助,加上300元生活补助,每年每公顷补助退耕农户2400元。2007年,国家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地还林延长一个补助周期,即生态林继续补助8a,经济林继续补助5a。补助标准为每年每公顷粮食补助1050元,生活补助300元。
栽植杨树面积达到1166.67hm2,占工程建设总任务的83.3%。树种单一致使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隐患加剧。
2002~2003年栽植的速生杨已达到或接近采伐林龄,农户采伐变现的愿望迫切,而受公益林采伐政策和木材采伐指标的限制,难以满足退耕农户大面积采伐更新的需要。
一方面受到木材价格持续疲软的影响,杨树速生丰产林收益低于群众预期。另一方面,政策补助资金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脱节。一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含金量降低,达不到工程建设初期每公顷补助1500kg原粮的标准;二是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优势消失。国家第二轮政策补助降低,而同期由于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不断提高,种粮补贴金额已经超过了第二轮退耕还林的补贴金额,补助资金的反差削弱了退耕农户更新造林的积极性。
多数农户缺乏森林经营和果树管理常规技术,后期抚育管护粗放,嫁接、修剪、抚育间伐等措施不到位,导致形成低质低效林,难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为确保退耕林地不减少,退耕农户利益不受损失,丰南区政府于2012年11月出台了《唐山市丰南区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对速生杨为主的退耕地更新造林进行财政补贴,规定凡更新造林的政府每公顷一次性补贴造林与苗木费8250元,增加第二轮补助资金,由区财政每公顷每年补助1050元,保证退耕农户补助资金不减少,达到第一轮每公顷补助2400元的标准。
制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通过项目扶持引导退耕农户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经济收入。重点实施了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林下养殖、抚育经营、技能培训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截至2012年底,已落实林业相关项目资金1056万元。重点建设了林业产业基地373.33hm2,完成退耕林地抚育800hm2,发展林下养殖圈舍建设1.9万m2。
强化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为退耕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一是组织专业技术服务队。即由林业局组织林业技术专业服务队,深入退耕地,进行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服务。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专业技能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普遍存在的林果技术和养殖技术需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方式邀请河北农大、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森林抚育经营、果树管理、林下种植和养殖、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分层对区、乡镇技术人员和退耕农户进行指导,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同时,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和造林大户外出参观学习。
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建立林下种植、养殖等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的示范基地,更新中一是重点推广高效兼用树种、优质经济林新品种,二是推广伐根萌蘖、间作中药材以及林下种养等高效模式,三是推广科学抚育经营技术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管理模式。重点建设了大齐镇40hm2林草、林药间作示范工程;大新庄镇100hm2沙地抗旱保水剂应用示范工程;钱营镇800m2养殖基地示范工程,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引导退耕农民积极参与发展后续产业。
[1]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7-90.
[2] 杜纪山.退耕还林与森林经营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2005,(5).
[3] 王泽民.退耕还林工程速生杨抚育更新高效技术模式[J].河北林业科技,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