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相顺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课堂教学必然要走向“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教学模式.本文对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两方面进行了“冷”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动参与;“冷”思考
课改前人们认为:学生必须按照教师设计方案才能参与教学活动,否则被视为不认真上课.这种观点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的,与“数学课堂是富有生命意义的”相排斥.
课改初期人们认为:“积极参与就是积极回答问题”.在这种观点下,教师往往滥用提问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严重影响着数学课堂思维价值的提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热衷于创设各种花色的“情景”来吸引学生所谓的课堂参与,这种观点曾一度严重影响着课堂上数学本质的凸显.
以上这些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参与”观念和行为的误区,课堂教学必然不能真正、充分地调动学生有效参与.当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参与”的内涵.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和身体力行来获得,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有效参与课堂,这与建构主义观点一脉相承.所以我们这里所界定的 “参与”是指由“计划”到“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参与”决不是一般的“在场”,也不是被动的“参加”.
一、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1.“参与”增强了主体意识、体现了群体效应.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主体能否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得失.而主体意识的增强,又必须在“参与”的过程中方能实现.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同龄人的群体活动.“参与”加强了群体中的交往活动,获得人际间的互补、合作.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令他们心心相印,使这种互补和合作更为有效.
2.“参与”激发了学习心态、促进了实践活动.“能参与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方能被真正“唤起”、振作精神,在可能的失败中获得激励,在更多的成功中享受欢乐.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个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而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实践活动是无法实现的.主体参与是实践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实践活动的产生.“参与”,换言之就是参加并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
3.“参与”刺激了反馈机理.反馈是课堂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介环节.课堂中学生的全员参与,必然会使反馈大为活跃,而反馈的高速度、高密度和高灵敏度,又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输功率.
二、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1.扩大参与对象,提升参与质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在课堂教学控制上必须扩大参与对象,达到“全员参与”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少数优生“包打天下”,那就不是素质教育.
2.开拓参与流程,丰富参与手段.随着新课程数学课堂的深化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要活跃得多.他们可以上台展示所收集的图片、资料;可以总结或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提出问题向老师质问;可以参与教师的板书设计;可以设计作业和训练…呈现一派生动的全程参与局面,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学生课堂参与的手段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手段越多,参与的兴趣就越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就越大,参与的效果也就越好.除传统的参与手段,实验、演示、调查、访问等,都可以有机地引入课堂,以广开学生的参与渠道.
3.增强参与密度,优化参与效率.在课堂控制中体现学生的有效参与,还有一个参与的密度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更要追求高效的参与.在课堂控制中引入和强化“有效参与”,还要在整体组合上下功夫,把“参与者”、“参与环节”、“参与时间”、“参与手段”等有机地“整合”,和谐地溶入教学活动之中,达到参与活动的整体优化.只有教师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参与,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才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效率.
4.调节参与情感,留有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重视情感因素,即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没有快乐的心情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或思想价值取向,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创新灵感和创新冲动.在数学课堂上,使用“演示”、“读”、“议”、“练”、“交流”等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只引导而不取代,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留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时间和空间.
[ 江苏省溧水县石湫中学 (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