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求助现状及对策探索

2013-10-11 02:59:20朱毓高
职教论坛 2013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毕业生院校

□朱毓高

一、问题提出

当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3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97所,高职高专毕业生共计3208865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51.36%[1]。受金融危机及用人单位需求等因素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

面对就业,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通过三年大学生活,他们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明显提升,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意愿和就业动机,许多高职毕业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一展身手。然而,在就业过程中,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毕业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挫败感,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回家啃老、不愿上班的现象也越发普遍。因此,如何引导高职毕业生应对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求助他人,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求助现状着手,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求助差异,提出提升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应对策略,为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样本为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大三学生,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457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回收率为93%,受访学生平均年龄21.2岁,被试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指心理求助是个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心理或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达到解决困惑的目的[2]。心理求助对象主要为:一是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二是非专业人员,如家人或朋友等。

本研究先通过访谈的形式,随机选取某个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对就业过程中是否寻求心理帮助等问题进行交流,并参照Fischer和Turner在 1970年编制的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ATSPPH)这 个 量 表[3],制定出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个体对社会成见的容忍度、个人对自己需要专业心理帮助的认知程度、个体对自己私人问题的开放度和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等四个维度。最后显示克伦巴赫(Cronbatch'sAlpha)a系数为0.766,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的相关参考量表ATSPPH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可以认为这个问卷的效度也是良好的。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的总体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的总体得分偏低,总体水平为8.796±1.743。在被问及“求职过程中是否有心理困扰”时,41.22%的毕业生选择了有中度及以上的心理困扰;在被问及“自己的心理困扰能否有效解决”时,58.31%的毕业生选择了 “基本上能自己解决”;28.34%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不能解决,但可向亲朋好友求助”;9.36%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不能解决,但能够忍受”;3.99%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不能有效解决,但有想向专业人员求助”的意愿;没有一个毕业生选择“已经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了”。关于“大学期间是否寻求过专业的心理帮助,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问题”的回答时,94.15%的毕业生选择了 “否”,被问及原因时,88.79%的同学认为那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去的,同学知道后会另眼看待自己。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心理困扰是比较普遍的,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选择自己解决,只有当自己不能解决时,才会求助于他人,在求助过程中他们首先会选择亲朋好友,只有少数毕业生会选择向心理咨询员等专业人士求助,但是这个比例非常低,而且同学们依然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总而言之,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求助状况不容乐观。

表2 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的得分情况

(二)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差异分析

表3 不同性别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心理求助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和以往许多研究结果相符,男生较女生而言,更不愿意心理求助。同时,男女生整体都越来越趋向理性化,出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女生表现出求助的意愿更强烈,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男女性别角色所决定的个性特质有关系。

(三)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差异分析

表4 是否独生的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差异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有些不符,以往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独生子女所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比非独生子女更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的求助现象也相比非独生子女强。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表明,经过三年的大学生活,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心态呈现出了一致性。

(四)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差异分析

表5 不同专业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的差异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其心理求助没有显著差异。这也反映出专业对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并不具有显著的心理影响,这是因为当前高职院校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外,还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心理困惑或心理压力时,其心理求助差异并不明显。

(五)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心理求助差异分析

表6 不同生源地的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差异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高职毕业生其心理求助有显著差异。来自县城以上的高职毕业生其心理求助现象高于来自乡镇和农村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求助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的亲人,来自县城以上的毕业生其亲人给予学生就业建议相比乡镇和农村的学生亲人更具有效性和实用性,所以他们也愿意告知能给予他们有效帮助的亲人们;二是来自乡镇和农村的毕业生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因而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强,其心理求助的态度也有各自的不同表现。

(六)毕业生心理求助四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表7 毕业生心理求助四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对社会成见的容忍度与对自己需要心理帮助的认知度、对自己私人问题的开放度、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呈显著负相关。容忍度越高,他们需要心理帮助的认知度就越低,对自己私人问题的开放度就越低,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也越低。高职毕业生对自己需要心理帮助 的认知度与对私人问题的开放度和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呈正相关。认知度越高,在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时其开放度就越高,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也越高。高职毕业生对私人问题的开放度与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呈正相关,对专业人士的信任度越高,其私人问题的开放度就越高。

这一调查结果与我们对毕业生的访谈结果一致,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认为:我的就业只能靠自己,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了,就业过程中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解决不了实质性的就业问题。而且也一致认为:要是去寻求心理咨询的专业帮助,那肯定是自己要崩溃的状况,寻求职业指导师的专业帮助感觉意义不大,除非是面临两难或多难的选择。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状况在性别、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专业方面没有差异。同时,虽然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对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在理性层面持认同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向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求助仍有很大偏见。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时,许多高职毕业生内心上也想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但又有诸多顾虑和担心,生怕被贴上“病人”的标签,担心会被其他同学误认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他们要么选择向亲人朋友倾诉,要么自己忍耐、自我调节,事实上,这种认知是不利于毕业生们高效就业的,对他们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引导高职毕业生顺利高效地就业,减少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心理咨询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国外,毕业生在进行择业时,会首先和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让其给予择业时“人职匹配”的最佳建议。在我国,高职毕业生有诸多顾虑,这与他们所受传统教育观念分不开,有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持负面看法,虽然现在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意义相关的知识,但依然还有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对象范围不了解,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守、咨询效果不信任,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只有精神患有毛病的人才去进行心理咨询。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业务内容的宣传力度,并提升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能力,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二)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培训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更强调企业一线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实践。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应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更为客观、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我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在大学期间我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等,避免学生出现这样一种现状:“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大学生活,不知大学毕业以后能干什么,自己能干成什么……”

在学生大三毕业阶段,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给予学生系统实用的就业指导培训,包括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面试中常见问题如何回答、模拟面试等,同时,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到相关部门给予帮助,提升学生就业的指导性和高效性。

(三)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校学习期间,高职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自身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这样的平台:一是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鼓励学生组建各类社团和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学校方还可以适当给予经费支助。二是重视学生的带薪实习和顶岗实习。与学生带薪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单位进行沟通以拟定学生实习的内容和项目,学校方与企业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把专业所学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可以提前进行工作体验,对毕业时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课外素质拓展学分奖励。如有的高职院校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获得10个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了,今后的就业才能更为方便。

(四)拓宽渠道为高职毕业生开辟就业场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政策、环境等有利因素开辟毕业生就业场地。一是应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和各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努力成为各大人才培养基地的友好合作伙伴,拓展学生的就业场地;二是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的单位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聘请行业带头人、企业高层为客座教授,加强专业交流,吸纳用人单位意见,促进校企沟通,巩固扩大学生就业场地。

(五)产学合作促进高职毕业生高效就业

产学合作、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产学合作,企业方派人到学校为学生教学,传授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拓宽和共享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适应程度,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工作,不仅企业大大缩减了人力资源成本,也促进了高职学生的顺利高效就业。

[1]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校校数、各级各类学历教 育 学 生 情 况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6.html.

[2]赵珂珂,陈广.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因素[J].学理论,2012(20):37.

[3]A.J .Fisher,J.L.Turner.Orientation to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utility of an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0:35.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