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

2013-10-11 09:05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要求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党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大学生是一个不可或缺、并且是至关重要的群体。他们不仅是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教育对象,也是推动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如何通过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能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被明确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其中,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基本的教育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当前中国大学生正受到中西方各种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潮伴随着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出现,从而造成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主体地位正在被削弱,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处境。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克服自由个人主义,将个人的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最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内化为确立理想报负的重要参照目标。

(二)理性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3]。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追求张扬的个性,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也出现了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理性看待、对爱国情绪缺乏理性表达,甚至因为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偏差导致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主义行为不一致等现象。因此,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引导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建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机制,从而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一种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前瞻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道德基础。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有着属于他们特有的个性。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学习目标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法纪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大学正解看待个人得失、合理追求个人荣誉的健康心理以及树立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意识。

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进一步高擎思政工作旗帜,明确思政工作的实现路径,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其最终目标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提升理论素养使大学生坚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标杆,最终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行动指南。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价值多元化与目标一致性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风气、个体心态、价值理念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更加鲜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当缺乏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生存环境和就业压力时,就很难抵御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往往会迷失理想,动摇信仰,导致其爱国热情、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致使个人主义主义抬头。

(二)需求多样化与教学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安排上以“两课”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托,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普通的知识型课程进行说教。主要表现在:在教育内容上显得空泛,缺乏创新;在教育途径上形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师资队伍上建设滞后,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协调配合,互动性不够。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脱节,甚至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偏差,从而产生“虚假教育”的心理,形成消极对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作用。

(三)理论认知与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

在当前社会,多文化并存的现状不容忽视,“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交替影响,后者披着“科学、主流”的外衣,掩盖了“愚昧、落后”的本质。以这两类文化为代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形成多思想吸纳与排斥、斗争与融合、渗透与抵御的复杂的文化局面[4]。西方敌对势力将分化中国青年的突破口选择在认识的起点即感性认识维度上,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想通过在现场说教、商业行为、媒体传播、互联网宣传、奖项评定等渗透进大学生的思维之中,进而诱使中国大学生不断“西化”并走入歧途。因此,西方社会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对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形成了挑战。

(四)知识技能教育与道德信仰教育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也并不单一、稳定,从价值观、处事方式、思想理念等方面来看,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的时代特点。中国教育长期受到浓厚的应试教育影响,知识技能教育成为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教育则“无关痛痒”。这种知识技能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割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普遍。以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为例,评判所有奖项中的主要标准或指标是知识性内容,如学习成绩如何、文章发表情况、课外科技获奖情况等,然而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则很少作参考。更有甚者,在研究生阶段的评奖更是把发表文章看成了评定奖学金的唯一标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例,高校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去拥有资格证书、练习某项技能,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而很少开展职场礼仪、职业伦理教育。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型的构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5]。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同这一基本规律,更要以“感性认知——理性认同——实践内化”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识,并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信仰,指导自己的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式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式的构建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把握教化、引导、渗透、体验的四个重要环节,能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说教这一枯燥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式构建要以紧跟时代特征、契合学生特点与符合教育原理为构建原则,以“理论教育、实践引导、社会传播”为“三维互动”的主渠道、以“第二课堂、新媒体、社会实践基地”为“三维互动”的主平台的新模式,从而可以规避传统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等不良现象。创设三维互动、形式丰富的教育方法,形成“理论与实际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自主选择与引导发展结合”的交互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认知到认同,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一人、一时、一地可以完成的,将这些理念展开,便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式在确立与发展过程中所坚持的三条基本原则:

图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式的基本结构

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大力贯彻“三全育人”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获得有效教育效果的基石。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提升学习者对理论的认可度,并且能不断强化对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需要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高校在校生的规模呈爆炸性增长,并且大学生群体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不仅仅是思政教师和政治辅导员,更是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所也不局限在课堂,更需要渗透至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停留在个别时间节点上,需要贯穿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2.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兴传播渠道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创新发展,不仅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还要在教育载体上创新。不能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无法对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更无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所认可、接受和传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创新很重要。要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现代社会中时事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关心热点现象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尽量减少教育内容的理性认知与现实生活的感性认知的误差,通过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教育内容新的思考,从而使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应不断改进创新。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开始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由书本、电视、电台向网络过渡的特点。所以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积极适应这样的变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从传统的课堂、线下向线上、虚拟世界扩展,用先进的理念充实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而使大学生无论在读书看报或是上网冲浪时,都能接触、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无形中播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无声中孕育科学理论的胚芽。

3.坚持自主选择与引导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背景下,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指导思想,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由强制式教育向民主式教育转变、由传授式教育方式向体验式教育方式转变。通过学生自发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维一体”模式的实现路径

1.理论教育维度: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课”的平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同时,专业教师、教辅人员、辅导员共同参与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责任和义务。专业教师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教学环节的缜密编排,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创新意识,以及保持对新鲜事物和复杂问题的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教辅人员要以甘于奉献、细致周到的作风作为工作的前提,通过自身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提早建立规则意识、服务意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成员,在成为大学生的导师和朋友的同时,要以身作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引导大学生自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日常行为标准。此外,社区组织、学生家长、学校后勤等部门也要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主动配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两课”为中心的主阵地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知体系。

2.社会传播维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新媒体应用意识,丰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的手段。首先,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与核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学生党建团建重点和开学典礼等重要仪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活动主题,强化寓教于乐、师生同行的意识,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崇尚真理、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这个新兴的教育载体。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内涵,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求,由被教育的对象变为自觉教育的主体。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知识,改进网络宣传的内容,加强基于互动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SNS社区、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信息传播与发布,建立网上专家咨询团队,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和解答大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网络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实践引导维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成果。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把握国情、增强才干的重要渠道,在提升大学生能力、磨练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思政专题的实践基地和其他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扶贫帮困、服务三农、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并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此外,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一种主要渠道,是当前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鲜活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辩证分析社会矛盾的能力,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成为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推动者。

[1]周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2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0.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580.

[4]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2).

[5]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