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旅游翻译的功能语篇对比分析
——以伦敦和杭州旅游翻译为例

2013-10-11 09:05
关键词:英汉景点语篇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一、旅游翻译与功能语篇分析

旅游翻译属于应用翻译范畴,要实现向国外游客宣传介绍旅游信息的目的,旅游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翻译时要根据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使用他们熟悉的语体风格,使译文取得近似原文的效果。因此,旅游文本的译者必须对译入语旅游文本的体裁、语域及其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特征十分清楚,尤其是对不同于原语旅游文本之处要做到心中有数,才具有进行有效的语际转换的基础。

以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根据的功能语篇分析,其目的正是对语篇进行评估(evaluation),从“语篇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和“语篇为什么表达某种意义”三个方面考察语篇,看其在交际情景中是否合适地起到了它应起的作用[1]。运用这个语法框架分析语篇可以使我们避免对语篇只做主观的随意的评论,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语篇的语义和文体特点。Halliday and Hasan(1976)还明确指出,对一个语篇进行语言分析的目的不是“说明”(interpretation),而是“解释”(explanation),而“解释性活动”包括了“说明性活动”,即不但要弄清楚该语篇表示什么(what)意义,更要弄清楚该语篇是怎样(how)表示意义的[2]。黄国文(2001)也指出这种语法比其他任何语言学框架“更适合用来分析语篇”[3]。因此,对旅游翻译进行功能语篇分析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文本的体裁和语体风格。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英汉旅游翻译进行功能语篇对比分析,总结出英语和汉语旅游文本在体裁和语体风格上各自的特点,从而为英汉/汉英旅游翻译实现有效的语际转换,更好地服务于译入语读者提供参考。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三个纯理功能构成的意义潜势系统,这三个纯理功能又受制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1]。功能语篇分析的层次和步骤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如果自上而下分析,则步骤如下: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纯理功能。本文将以10篇英国伦敦旅游文本和10篇杭州旅游文本为例,依次对比分析英汉旅游文本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纯理功能的异同。所用的20篇旅游文本分别来自英国旅游网站www.tourist-information-uk.com和杭州市旅游官网www.gotohz.com。

二、英汉旅游文本的文化语境对比分析

首先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看英汉旅游文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旅游文本就是旅游活动的反映。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文化语境[4]。旅游文本的形成也受历史、文化、风俗、思维和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文化语境的影响。文化语境是一种概括、抽象的概念,由语篇体裁(Genre)来反映,指在同一语言文化环境里,人们对用语言进行交际实现不同的目标有一套本文化圈所认可、共享的步骤与结构。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旅游文本也有各自语境下约定俗成的模式和结构。语篇体裁通过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和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 pattern)来体现。文化语境的体现样式由情景语境来体现,因此首先对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在纲要式结构上的异同进行对比。所采用的旅游文本是旅游宣传部门为了实现宣传文本旅游景点的目标而形成的语篇,对比如下(图1):

图1 杭州旅游文本和伦敦旅游文本的纲要式结构对比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杭州和伦敦的旅游文本都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是景点的名称,正文部介绍本景点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等。具体地看,正文开头部分,伦敦旅游文本以主题句开头,是对景点的总体介绍,直截了当,直奔主题。而杭州旅游文本比较委婉,多以诗歌或景色的描写开头,引入景点,然后再开始正式介绍,间接入题。接下来伦敦旅游文本依次介绍景点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热门看点、或景点的设施和服务,最后给出一些游览建议和指南;而杭州旅游文本接下来依次介绍景点名称的由来和历史,与景点相关的神话传说,景点的方位与构成,最后多以对景色的描绘或赞叹结尾。由此可见,英汉旅游文本在内容构成上的异同,也就是语篇表示什么(what)意义上的异同。

三、英汉旅游文本的情景语境对比分析

再看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immediate environment),是文化语境的“体现样式”。这个环境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称为语域变体(register variables)[5]。“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也就是旅游文本的内容。“语旨”指谁是交际者,他们的情况、地位、特点等,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旅游文本的交际者即语篇的发出者,也就是旅游宣传部门或机构,以及语篇的目标读者,也就是对景点信息感兴趣的潜在游客。“语式”指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也就是旅游文本发布的渠道,所用例子以网页为宣传渠道。

从语场的角度看,结合纲要式结构分析,景点名称部分,伦敦景点名称就是景物的名称,如“Hyde Park”,“Windsor Castle”,“Stonehenge”,而杭州景点名称多以景物形成的景观命名,以四字语的形式出现,如“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吴山天风”等。正文部分,二者均提供景点的历史与现状信息。伦敦旅游文本着重说明客观存在的景物和事实,如有哪些景点名胜,它们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如景区提供什么游玩项目,是适合大人玩还是儿童玩等等。而杭州旅游文本的相当笔墨用在对景色的联想和意境的描述上,如引用古人赞美景点的诗词,如介绍与景点有关的神话传说,再如描写对美景的感受、赞叹等心理活动。

从语旨上看,英汉旅游文本交际双方的关系大致相同,都是景点的宣传部门与想了解景点信息的网页浏览者。他们之间是一种主客关系,景点宣传部门作为发话者为潜在游客提供景点信息文本的服务。但是伦敦旅游文本的发话者在提供信息时以潜在游客为中心,这表现在信息的组织是以游客为出发点的,也表现在第二人称的使用上,例如:“There is so much to see at the Tower including the Yeomen of the Guard,……and the Traitors Gate”,再如“Among the extreme rides you will find the Circulator,the Navigator,…… For kids there is the Dragon coaster,Muddy duck tractor ride and……”。而杭州旅游文本以发话者为中心,多用第一人称,例如:“当我们漫步在苏堤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杭州市的‘老市长’苏东坡……”,又如:“……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说的也是发话者的感受。

从语式上看,20个语篇作为旅游网站网页文本的一部分,都是以书面语的形式结合图片,单向发布信息。根据Halliday(1985,1994)的观点,情景语境的这三个因素又与语言系统中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相互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语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的具体体现[6]。接下来将通过对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的三个纯理功能进行分析,统计所得数据,以揭示二者在语义和语言形式上的具体区别。

四、英汉旅游文本的纯理功能对比分析

(一)经验功能对比分析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Halliday(1994)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这里将过程类型和句子时态的对比结果一起统计。

通过对比发现:伦敦旅游文本以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导,物质过程占48.65%,关系过程占40.64%。此外除少量存在过程外,其余三种过程类型仅各占1.61%。而杭州旅游文本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关系过程,占48.20%,物质过程只占21.31%。此外,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各占到了约10%,不可忽略。同时还有少量行为和言语过程。在时态上,英汉旅游文本表现出一致性,现在时态均占约80%,过去时态约20%。

以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为主导表明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均以介绍景点的社会地位、地理方位、构成、设施等为主要内容,例如:“Windsor Castle is the oldest and largest inhabited castle in the world”,“小瀛洲是湖中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占60%”。时态的分布表明文本主要向游客文本景点的现状,同时也介绍与景点有关的历史信息。不同点在于除了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类型外,伦敦旅游文本中的其他类型总和仅占10.71%,而杭州旅游文本占到30.49%。这表明英语旅游文本在介绍景点的现状和历史之外极少言及其他,而汉语文本的发话者在文本景点的过程中加入了相当数量的心理描写,如“塔影婆娑,青山秀丽,令人叹为观止!”、“人妖相恋却无法相守,这样的爱情悲剧真叫人不胜感慨啊!”这些描写是发话者的情感(affection)、认知(cognition)和感觉(perception),是发话者对景点的主观印象和感受。发话者用这样的描写来取得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产生美好的联想。

(二)人际功能对比分析

人际功能指语言表达讲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关系。“语气”和“情态”(modality)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气由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组成,指因发话者的需要而选择的小句类型,有疑问、陈述、祈使和感叹四种基本类型。情态系统主要包括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以及带褒贬色彩的名词、实义动词和形容词。汉语的能愿动词也叫情态动词,在语义上大致相当于英语的情态动词。

语气类型及情态系统对比结果显示:(1)语气方面,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均以陈述语气为主导,所占比例高达约90%;极少或没有疑问语气;有少量祈使语气。不同之处在于伦敦旅游文本中几乎没有感叹语气,而杭州旅游文本中有13处之多。(2)情态系统方面,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中情态动词和评论附加语出现的几率都不高,而以语气附加语和褒贬语为主要的情态手段。不同之处在于杭州旅游文本中情态系统出现的总数大大高于伦敦旅游文本,达到262处之多,后者仅有92处,其中语气附加语的数量相差最大,其次是褒贬语。

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均以陈述语气为主导,所充当的交际角色是“信息的发布者”(information giver),既没有向受话者发命令,也没有提问。少量祈使句的使用是对游览的建议。少数几个疑问句是发话者的自问自答,是组织语篇的谋篇策略之一,以便达到引起受话者注意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感叹句的使用体现了杭州旅游文本作为“信息发布者”的态度和语气要比伦敦旅游文本强烈,带有判断和评价的主观色彩。

情态系统方面情态动词(能愿动词)出现次数少表明,从服务游客的角度提供景点信息,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均无强硬的、威严的口吻,也无对未来事件的推测和对已发生事件的评论。评论附加语未在伦敦旅游文本中出现,仅在杭州旅游文本中出现4个,表明发话者未对命题表示态度或发表观点,体现了英汉旅游语篇的信息性。相异之处在于杭州旅游文本中语气附加语比伦敦旅游文本多出许多,即使把“是”、“曾”、“了”这类英语中无对应语气附加语的数量去掉,仍有62处之多。如“杭州西湖,历来是最佳赏月之地”、“提起苏堤春晓,那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早已令人心驰神往”等,这表明杭州旅游文本在描绘景点时笔触细腻、寓情于景、感情丰富,多从发话者的角度描写对景点的感受。杭州旅游文本中褒贬语的使用数量也大大高于伦敦旅游文本,主要是带褒义色彩的形容词,以汉语特有的四字修饰语为主,如“碧波荡漾”、“得天独厚”、“若隐若现”、“婀娜多姿”、“浓郁久远”、“月白风清”,不胜枚举!最有特色的还属诗词的引用,十篇杭州景点文本无一例外地都选用了诗词来渲染景色的优美,如:“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这体现了杭州旅游文本在信息的传递手法上以“虚”为主,通过发话者主观的情感表达来体现景色的优美;而伦敦旅游文本以写“实”为主,只描写景物本身。

(三)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无论是经验功能还是人际功能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有意义的表述集合就是“语篇”(discourse)。根据Halliday的观点体现语篇功能的方式是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主位有标记性(markedness)与无标记性(unmarkedness)之分[7]。下文将结合语态分析伦敦和杭州旅游文本的主位结构。

统计结果表明,在主位标记性上,伦敦旅游文本中高达90.38%的主位呈无标记性,仅9.62%有标记。而杭州旅游文本中无标记主位仅占63.09%,明显低于伦敦旅游文本。在语态上,两种文本的分布情况比较相似,差别较大的地方在于伦敦旅游文本中被动语态所占的百分比比杭州旅游文本高出近11个百分点。

伦敦旅游文本主位呈无标记性说明,句子的主语就是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其中除2个多重主位外其余全部都是简单主位,语法结构简单,很多仅由一词构成,多以地点为主位。这体现了其句式单一,发话者开门见山,表达直白的行文特点。纵观10篇伦敦旅游文本,无一例外都是以景点名称作为文章的开头。如:“The Tower of London is one of London’s most popular and iconic tourist attractions”,“Hyde Park occupies 350acres of central London”等。有意思的是,10篇杭州旅游文本无一以景点名称开篇,如“曲院风荷”文本的首句:“西湖的美,有了荷花的衬托,更显婀娜多姿”。“吴山天风”文本首句:“当‘鉴湖女侠’秋瑾游历吴山后,留下了这么一首诗‘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灏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杭州旅游文本的这一特点和标记性主位多于伦敦旅游文本一致体现了发话者开门绝不见山,迂回婉转,铺叙衬垫的行文特点。

语态方面,伦敦旅游文本的语态体现明确而清晰,被动语态比例高于杭州旅游文本。而杭州旅游文本中有些被动态以中动态的形式出现,呈隐性被动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显性的被动态,如由“被”或“给”等标示,往往带有“受害”或“受省”的消极意义[8]。这一特点给语篇表达带来的是模糊性,表现在逻辑上就缺乏严密性。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即注重整体把握而忽略局部和细节研究的传统,在杭州旅游文本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英汉旅游文本在体裁和语体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也体现了英汉民族的思维和文化差异。首先,堆砌大量褒扬词汇来展现景点的优势体现了汉民族思维上的直觉性,按照自己的直觉评价“好”;而英美民族在思维上重逻辑性,体现自己景点的优势时会具体指出认为“好”的理由。其次,加入主观观感与评价,甚至主观想象体现了汉民族重主体的思维特点,而西方的思维是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出发点,对景观的描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尽量完整、客观的现实描写,而主观感受和评价会干扰读者作出理性的判断。再次,强调“神似”而非“形似”体现中华民族思维的模糊性,人们不会认真追究“天下第一”等字样的真实性;而西方思维的精确性极少这样夸奖某处风景,除非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佐证。因此,我们认为,翻译汉英/英汉旅游文本时,宜根据这些差异按照译入语的体裁和语体风格进行改写或重写,以适应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

[1]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17.

[2]Halliday&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Press,1976.327.

[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18-22.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82.

[5]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don:Edward Arnold,1978.156.

[6]Halliday.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Academic Press,1985.79.

[7]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253.

[8]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92.

猜你喜欢
英汉景点语篇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