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研究

2013-10-11 09:05
关键词:阶层资源配置公平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我们在重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数据表明,资源配置不均是现阶段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据笔者对浙江省16所高校2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有69.7%的毕业生认为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在于“无法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成才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基于此,本文希望在教育公平理念指引下,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寻求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权利分配的正当性、合理性以及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合理性状态与水平[1],目标就是要保证教育资源对所有人平等开放,并且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同等的待遇。当前,关于教育公平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要数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提出的教育平等理论。胡森主张的教育平等要与时代发展和主流的社会价值相适应,他认为教育公平应该包含三层含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2]。具体来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最本质、最起码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不让受教育者输在起跑线上。过程公平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保障公民获得教育成就是建立在个人努力和先赋性能力基础上的。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体现,强调学生经过努力,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进而实现自我增值的平等性[3]。

教育公平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公平,一味追求绝对公平是不切实际,也无助于社会的进步。就高等教育阶段而言,它主要强调的实际上是机会的均等和规则的公平。它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制订和资源配置时要坚持公平、均等、兼顾的原则,让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无论性别、民族、居住地或社会地位的差异,所有公民都有获取相同教育的机会,得到相同质量的教育保障。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年限等资源投入方面都是机会均等的,保证所有公民都有同样的参与机会,保障公民获取教育的“适己性”。然而,从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平衡、机会权力不均等、结果不公平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分析

(一)地区、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上的不均首先表现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上。2011年,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8、2.13倍,而福建、河北、河南三省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0.54、0.62、0.63倍,最高与最低省份之间差距达到5.83倍。其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以“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计划”高校为例,我国重点高校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等几个省市,这5个省市拥有的重点高校要占到全国的一半(见表1)。再次,重点高校的分布不均,再加上各高校招生时普遍以本地生源为主,直接造成各省(市、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存在较大差异。以复旦大学为例,2009年,上海本地考生被复旦大学录取的几率是浙江考生的23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①http://www.cet.com.cn/ycpd/sdyd/560717.shtml.。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各级教育质量的不均衡,进而导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有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正在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的农村生源从30%滑落至10%左右,清华大学的农村生源从50%左右降到了不到20%②http://gaokao.eol.cn/kuai_xun_3075/20110823/t20110823_671361.shtml.。

表1 各省高等教育国家重点项目及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情况

(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大、清华为核心的高校金字塔格局,位于塔尖的高校在上项目、上平台、获取经费、吸引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重点学科平台为例,教育部教研函[2007]4号文件显示,目前全国28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有超过1/3(36.71%)位于以北大、清华为首的九校联盟(C9)。人才资源方面,当前来自高校系统的院士绝大部分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比例超过80%③http://www.cas.cn/,http://www.cae.cn/.。经费投入同样不均,重点大学获得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均经费水平是普通高校的2倍甚至更高。同一省份中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平衡,以浙江省为例,全省高校目前共有两院院士30名,其中26名属于浙江大学;截至2013年5月,浙江省共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其中10个隶属浙江大学①http://www.zjedu.gov.cn/,http://www.zju.edu.cn/.。重点高校凭借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能吸引更多社会投资,集聚最优秀的人才。反观普通高校,由于国家投入有限,无力提供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就会影响其招生水平和办学成绩,结果造成校际之间强弱分明,而且还会进一步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三)阶层之间高等教育分层现象明显

阶层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阶层在拥有的政治经济地位、享有的机会权利等方面差异显著。优势阶层的子女容易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弱势阶层的子女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分层现象首先表现在教育机会的获得上。杨东平研究发现,低阶层家庭子女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高于高阶层家庭子女,其中高级管理阶层的录取分最低,分别比农民阶层低38.8分,比工人阶层低26.2分[4]。这说明相比高阶层家庭,低阶层家庭子女只有通过考出更高的分数才能进入大学。其次,家庭所处的阶层对子女获得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阶层越高越容易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据对14所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上层家庭的子女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就读的概率是下层家庭子女的1.271倍[5]。另外,谢作栩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阶段,“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企业主、技术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这五个较高阶层的辈出率为平均水平的2-6倍,而“办事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五个较低阶层的辈出率则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高低阶层辈出率最大差距达14倍[6]。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探究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东、中和西部地区GDP总量分别为290130亿元、126826亿元和994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1.76倍,是西部地区的1.91倍,各省之间差距最大达5.4倍②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各省(市、自治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而成。。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比达到3.13:1③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117/100411220738.shtml.,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而且,在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基础上的差异决定了资源投入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还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而这种需求又往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动力。

(二)高等教育政策不完善是直接原因

(1)为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国曾多年实行基于效率优先的精英式教育。而今,随着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平等分享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政策导向需要及时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先行”,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稍显滞后。近年来,精英化的教育口号虽然已渐渐从大众视野中淡出,但也依然存在各种差别化的办学模式。(2)我国在教育投入上存在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造成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分化,而这种差异最终会导致不同区域学生在获取高等教育资源时的机会不平等。(3)我国高等教育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在资源配置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权力失范。当前实行的高校招生、项目申报、科研评审等制度,寻租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不均。(4)我国现行的高考户籍限制也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造成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和权利的不公。

(三)内在需求差异是形成高等教育分层的主观原因

根据理性选择理论(RCT),人的教育需求取决于四个因素:获取下一阶段教育水平(En+1)的收益(B);保持目前教育水平(En)而可能遭受的损失(SD);获取下一阶段教育水平(En+1)的成本(C);争取教育水平(En+1)但未获成功的概率(Pf)。B、SD 越高,主动求学的动力越强,C、Pf越高,主动求学的动力越弱[7]。(1)在当前分层环境下,对于同样的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较高阶层往往可以借助其资本优势获得更大的收益(B高>B低)。(2)同样的教育成本带给不同阶层的边际效应是不一样的,较低阶层的经济负担要沉重的多(C高<C低)。(3)较高阶层不继续求学而造成的身份地位损失要远远大于较低阶层(SD高>SD低)。(4)由于缺少社会支持,较低阶层继续求学面临的风险要远大于较高阶层(Pf高<Pf低)。因此,基于理性考虑,各阶层获取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存在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层现象。

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实现路径

(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财政体制

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20年前我国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GDP的4%,但这一目标直到2012年才首次实现。经费不足加上分配不合理直接制约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1)政府要加大财政性教育支出,在各级政府预算中提高教育经费的比例,并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2)政府要适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吸引民营经济参与投资,不断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3)针对欠发达地区或非重点高校经费不足问题,政府要加强统筹,划拨专款或适当提高生均拨款额度。(4)还要完善教育财政制度,规范教育经费运作程序,逐步实现教育经费保障合理化、编列制度化、分配公开化、使用透明化。

(二)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加快名校延伸工程建设

要树立弱势补偿理念,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1)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通过培训交流、挂职锻炼、远程教育等手段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高校师资水平。(2)在招生环节上,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要扩大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同时要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可以借鉴美国的“学困生优先择校”策略,从机制上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3)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鼓励发达地区的名校到中西部办学。(4)加快名校延伸工程建设,鼓励重点大学到落后地区设立分校,并加强不同水平学校之间的交流,促进地区、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持,从而帮助中西部地区弱势高校尽快提升办学水平。

(三)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责任机制

(1)尽快制订完善的教育监管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和执行机构,在高等教育政策制订、实施,教育审批、考核等各环节加强监督。(2)健全责任机制,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一旦发现不公正现象要予以坚决打击,切实提高教育违法成本。(3)建立教育资源检查评估机制,通过定期自查、检查,让各级政府及高等教育机构牢固树立公平、均衡理念,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公平各项要求,切实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分享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4)重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引导媒体和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1)政府要通过多方位的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中低阶层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使之引起充分重视,并千方百计满足其对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2)政府要加强意识引导和法制宣传,使社会摒弃不良的价值观念,努力营造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3)高校要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4)社会要加强文化引领,营造全社会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消除各种歧视现象,帮助弱势阶层更好地融入高校生活并参与社会竞争。总之,要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政府应主动承担主要责任,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苏君阳.和谐社会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与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0-11.

[2]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外国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9-179.

[3]郭喜永,迟长伍.教育公平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5):36-37.

[4]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23-24.

[5]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23-2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86-88.

猜你喜欢
阶层资源配置公平
公平对抗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怎样才公平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笨柴兄弟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