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回顾与展望
——写在《艺术评论》创刊十周年之际

2013-10-11 07:12尚长荣
艺术评论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传统

尚长荣

二百多年的京剧,虽没有昆曲年长,没有秦腔古老,她却拥有着其他剧种无法企及的包容特征:顺应时代,去粗存精,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汲取时代精神化为其优美的舞台呈现。她与生俱来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她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样式,她更是绵延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精神载体。可以说,从“同光十三绝”起到20世纪初中叶,京剧都处在不断地吸收、完善直至走向巅峰的过程。

时间跨越到建国后,无论是“十七年时期”、“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发展,亦或是十年浩劫下的千疮百孔,还是改革开放后艰难的恢复与探索,京剧都以其自身的包容与韧性证明着她作为国粹的文化地位。

建国初期,虽然“左”的文艺路线使得当时戏曲院团的气氛并不十分宽松,一出新的历史剧或现代剧的出炉要经重重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曲创作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和伤害。然而,旧时舞台上的种种陋习经过政策的引导得到了净化,戏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愈加地受到尊重,十多年间还是收获了大量的好作品。

跨越停滞的十年,改革开放初期,雅俗共赏的传统戏得到复排、新编戏创作亟待上马,戏曲人在迎来创作的自由空气和市场的逐渐开放的同时,却也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崛起与挑战,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边缘。但其彰显民族志气、道德教化、个性气节、宣扬正能量的普世功能没有改变,她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没有变。

“瞻前顾后”虽有“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之意,但用在京剧的发展思路上却是极为恰当的:展望未来的“瞻前”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顾后”并重,“瞻前”的同时不忘“顾后”,发展的同时不忘寻找问题,而解决问题则是为了更为长足的发展!

时间跨入到新世纪。没有了政治掌控下极端文艺路线的牵绊,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跃跃欲试却捉襟见肘的盲目,国家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逐年推动,对于文艺事业、京剧人才的不遗余力的培养,光鲜亮丽、欣欣向荣裹挟之下国粹确有呼之欲出的“复兴”之态,但艺术本体外的诱惑、历史遗留的“症结”思维以及时代发展中不可规避的诸多问题也给京剧印染上了不少“时代病症”:

其一,浮躁病。如今,不少京剧创作者的心态太过浮躁——一言创新,所有的“现代”元素便都登上了舞台,现代舞、现代装、现代话、现代音乐甚至是现代的道具。传统的一桌二椅被视若无物,传统的表演程式也置若罔闻,怎么不像京剧便怎么来!试问:难道京剧要提高、要发展、要吸引青年人的关注,非得依靠现代的玩意儿和西方舶来的文艺思维吗?这样发展下去的京剧还是京剧吗?

其二,极端病。当代的京剧创作虽然没有了极端政治思维的掌控,却越来越受商业与市场的影响。大玩“声光电”、“大制作”,“高科技”、“高品质”元素堆砌舞台,一场戏下来,除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包装,作品和角色本身却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丢掉戏曲的本体,放弃戏曲以大写意技巧创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长处,忽略观众通过表演来认识并接受戏曲的需要,从政治极端走向商业极端的思维是万万要不得的。

其三,速成病。京剧是在历史与文化积淀中慢慢形成的精华,正是因为她的“小火慢炖”般的多方吸收,才能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卓越代表,也才能成为民族艺术的华丽典范。但凡优秀的作品都是集众人的智慧,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七稿八稿”反复打磨的结果,“效率”、“速度”的思维不应完全套用在艺术创作上。但放眼望去,急功近利的心态到处有之,短时间上马一台新戏之后又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数量多了,质量却没有保证,看似繁荣了,却有多少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时代精品呢?

其四,目标病。历史年代的“症结”对现在的创作仍有很大的影响。为政治服务、为应时服务、为命题服务、为市场导向服务,迎合、讨好思维之下的京剧只能拥有被牵着鼻子走的尴尬与被动。诚然,社会的主旋律需要宣扬,道德的真善美需要提倡,与市场的契合同行也并不是坏事,但归根结底,艺术的创作是要为时代服务、为百姓服务、为维护京剧的纯粹与本真服务的,错误的目标导向只能将其带入堕落与黯淡的深渊。

处理当前京剧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对待,这就要求院团在“精”字上狠下功夫——在新作方面力求出精品,在老戏方面精排、精演。

对于剧目的创作,经典传统剧目、近现代剧目和新创剧目既不可偏重,也不可偏废,而是应该多元、有机、互补、多赢地站在舞台之上,通过精编、精导、精演,让每出戏都做到精致、精到、精彩!

只要我们精排、精演、出精品,就不怕观众不来;只要观众看了京剧,我们就有办法让他们爱上京剧。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演出的质量,这也要求戏曲演员在“四功五法”上狠下功夫、在人物角色上多加揣摩——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先贤传承下来的精湛技法多加研究。中国戏曲中的“四功五法”是非常先进的,根本不是守旧,这关键要看传授时能否真正吸收其精髓。“死学而用活”。死学,不是学死,而是真心实意地学;用活,则是把传统程式应用到角色塑造中去,激活人物。

作为演员,也要懂得“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技巧的掌握和勤学苦练的付出是相辅相成的。如今,许多演员在排戏时,唱腔都是哼唱,身段应付了事,还美其名曰“台上见”。要知道“排戏如练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只有排戏时下苦功、出狠劲,上台演戏时才能表现精彩。排练的功课如果不能做到极致,那在正式演出时,则很可能沦为“一道汤”——台上几无亮点,观众索然乏味。

戏曲人不必去当“苦行僧”,但戏曲演员只有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褪去浮躁、极端、速成之病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对于传承、守护、推动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必须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我常以东汉张衡的一句名言激励自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传统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少年力斗传统
京剧的起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