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2)
现代校对管理学,是过程管理学的特殊形式,也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与分支之一。当代信息化时代的校对工作,已基本摆脱过去那种铅字校样的刻板纸介质校对实践模式和工作方式,而成为一种集声、光、电、文字和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交织于一体的,而富有创意韵味的人机结合、脑体结合的大综合化技术、程序、规范的专业技能技巧的特殊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对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行为、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方法论、一种实践模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原动力、一种化合剂、一种生命力。从精神、物质或潜在等层面来分析,校对学就是一门名副其实的管理科学。因为校对涉及到人、事、物、财、境、档案和语言文字、量化、关系、信息等人类社会一切有效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事实上构成了一门特殊的过程管理学,即校对管理学。校对管理学是以精神财富生产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主体的出版物的质量管理科学体系,它是编辑出版行业中一种应用性、文字性、专业性、技术性相当强的实践科学,是编辑出版学中的一门核心基础学科。所谓 “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半”,就是它的最好注脚。
1.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对象、范畴
现代校对管理学,它研究的对象是现代校对管理事实、校对管理问题、校对管理关系及其规律,目的是探索、揭示编辑出版过程中校对管理活动规律性联系,为校对活动和校对管理实践服务。因而涉及校对管理主体问题,如校对管理者、校对管理家、校对管理学家、校对管理哲学家等。所谓校对管理者,是指依靠校对管理作职业用以获取报酬作为生活资料的人,即把校对/校对管理看作是一门赖以生存、谋生的职业,信奉经验,强调协调成事之美为中心,以完成一定任务为职责。所谓校对管理家,指有管理的专门才能,懂得校对规律和管理规律,有自己的编校见解、理念和思想,创造性地从事校对工作方面的管理实践者。所谓校对管理学家,是指以校对管理实践经验和校对管理规律为研究职业的理论工作者,有一系列的研究对象、理念 (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以及理论结构体系。校对管理学家是如何思考的,校对管理学研究什么以及校对管理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些问题的?等等。像校对管理学家一样创造性思考对个体、社会、文化传承等全方位的立体多维多元发展有何益处?这里,校对管理家与校对管理学家,二者的性质范畴和知识构成体系是不同的。前者属于实践范畴,是实践家或实干家;后者属于理论范畴,是理论家或曰科学家(如图一)。
图一 知识体系
现代校对管理学,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管理基础学科,是管理学的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从概念体系上看,现代校对管理学包括管理学概念和校对学概念、编辑学部分概念等不同层次;从管理学来说,有人事、财物、信息、关系、情境等元素,是独具特色的过程管理学体系;从校对学来说,除了管理元素外,就是编辑出版尤其是校对工作要素,诸如校对主体、校对客体、校对矛盾、校对目标、校对原则、校对功能、校对技术、校对方法和校对任务、校对职责等校对管理内容或校对管理学研究范畴。由此可见,这些涉及到校对管理学中的校对人才、过程、程序、技术方法、符号、档案管理等内容,是属于 “业务+人事”管理范畴,较少涉及行政管理事务。概括地说,现代校对管理一般包括:(1)人,主要是指校对主体人的校对理念管理、校对管理思维、校对管理哲学、校对人才培养与开发管理、校对人力合理配置以及外校管理等;(2)事、物、财等,主要是校对实务、校对实践管理,如校对量化管理 (即定额管理,包括任务和工作量化),以及校对过程管理、校对技术方法管理、校对符号运用管理、校对档案管理等;(3)校对关系管理,有人际关系管理、人本管理关系、编校关系、出版关系、编著关系、编读关系、信源关系等。 (4)境,诸如情境、事境、理境、化境,即校对工作环境,校对实践情境,校对活动事境,校对管理境界,校对文化生活等。可以说,现代校对管理学是一门集文字性、技术性、博杂性、知识性、生活习性等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管理科学,更是技术与方法、商业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出版生态发展的管理学综合实践体系。
2.现代校对管理学实践多维关系
从校对工作实践活动来考察,现代校对管理学是一种人的精神活动为主体构成的体系,其要素及关系包括: (1)校对思维方式为本质的校对理论层面理念思想管理; (2)校对技术方法实践活动为主的校对实务层面方法论管理; (3)以编校人才为实践主体的校对制度层面的人性化管理。此外,还有校对生活层面的校对环境管理等。从宏观上看,校对工作管理实践活动,包括校对工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涉及到编辑的部分工作,校对工作全过程管理 (如校对前,心态管理;校对中,技术规范管理;校对后,质量检查管理),以及编辑制度、校对制度等编校管理制度,进而构建文字、技术、资源、制度、人才等方面综合效应。从中观上看,就是校对操作实务管理,诸如校对技术、校对方法、校对流程和校对制度、校对人才合理配置管理等。从微观上看,就是语言文字的组织规律管理,即追求语言文字真善美、信达雅的最高境界。
校对实践表明,现代校对管理学之所以成为编校不可分割的校对理论、校对实务、校对管理三合一的动态实用过程管理科学,是因为它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结合而富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特征。从校对管理内容具体功用来看,诸如校对理论是指导基础、校对实务是实践核心、校对人才是本质保障。所谓校对理论,即校对专业理论,是以校对思维方式为本质的现代校对管理的理论知识基础;校对实务,就是校对操作实务,是以技术方法为主的现代校对管理的技术实践核心;校对管理,即制度与人才管理,是以编校人才为主体的现代校对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人类社会的一切管理实践活动中,校对管理是一种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最特殊的过程管理。校对,事实上就是一种质朴的过程管理活动,即以精神实践活动为主的校对主体认识与校对技术方法结合的脑体劳动。它涉及到各个校次、校对周期、校对程序、校对制度、校对技术、校对方法和校对任务、校对职责以及每校次的核红、技术整理等。事实上,校对学就是一门脑体结合的特殊管理学,即过程管理学。可以说,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的是在出版行业中一切校对活动认识规律和校对过程实践规律及其校对技术方法运用规律等综合协调治理的学问。
现代校对实践表明,校对与管理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整体。其实,校对管理学在中国古代是属于治学,即治书之学的范畴。中国古人不使用 “管理”一词,一般称 “治理”,如治事、治书 (治学)、治家、治国等,这些皆属于过程管理学领域,这也是中国古代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文化内蕴之一。凡是有利于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教化人心以及各种 (如理论与实践)模式,都离不开管理实践,都是一种管理活动。人生离不开家庭、社会、自然和国家、关系等,所以管理属于哲学实践范畴的思考,也属于技术方法的人生实践,必然涉及治家、治国、治天下①等国计民生问题。校对管理学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校对价值影响下的校对理论、校对观念、校对思维、校对方式、校对技术方法、校对制度规范、校对实践程序、校对管理关系、校对人才配置机制与培养体系等校对活动规律的综合实践科学。
在这里,校对活动,就是校对者实践的工作与环境;校对理论就是探讨校对关系与实践活动的规律,以及校对体系、校对人才的发展总规律;校对管理包括制度管理 (三校一读等)、时间管理、实践活动管理、质量管理 (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过程管理、程序管理、人才管理(人才质、量、数,人力整合、能力优化)等的质、量、时、空、情、境、信息等等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对目标、校对目的、校对原理、校对哲学、校对管理哲学等属于校对理论管理;校对次数、校对方法、校对技术等就是校对实务管理 (过程管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以及校对心理过程、情绪管理等属于精神活动管理。从整个出版行业看,以编校为主体的校对工作管理实践,一般包括诸如校对理念、校对文化、校对人生、校对心理、校对思维、校对行为以及校对时间、校对空间、校对制度、校对人才、校对技术方法、校对过程等管理,从而有效解决校对实践活动中的诸多矛盾冲突、关系协调、资源整合、实力平衡等,完善现代校对制度规范体系,以校对管理哲学指导校对管理实践活动。
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管理活动,都处在管理实践活动的动态平衡协调之中。校对学涉及到语言文字的构成组合、校对人员配备与制度优化、校对人才开发培养、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等。这就构成了现代校对管理学的特殊规律性:(1)语言文字的治理规律。语言文字的治理组合规律,是语言文字的真善美、信达雅的境界追求,属于逻辑思维建构层面的质量保障; (2)校对过程的管理规律。如校次、校对周期等实践活动的资源整合,校对技术程序规范,追求效率、效益的境界,完善了校对技术方法的校对全程实践措施; (3)人才开发管理规律。校对人才的发展,是追求质量保障的体系,也是校对关系的核心,奠定了校对智能投入层面的实践基础; (4)校对制度规范规律。追求编校质量的境界和校对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在于制度的科学规范,即合情合理合法合度,建立并打下了行为规范约束层面的道德和谐、责任保障基础。因此,无论从校对学来说,还是从管理学来讲,现代校对管理学都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文字性、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学。
我国校对管理出现较早,宋代就出现了校对的管理规则、条例 (《南宋馆阁录》)②。但真正意义上的校对工作管理,是在近代文化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中随着校对工作的专业化,逐步产生了各种校对规章制度、组织原则和校对程序、校对周期、目标任务、质量标准等。其中的一些校对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在现代出版过程中,校对工作管理原理,除一般管理的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人性管理原理外,从工作属性上看,校对管理涉及到人、事、物、境、信息、技术、文字等多维层面,构成主体性原则、文字性原则、技术性原则等;从工作进程来看,校对管理包括校对者、校对程序、校对过程、校对目标、校对质量等层面,形成了有序性原则、层级性原则、质量目标性原则等。(1)有序性原则。本质在于井然有序、序列分明。指校对应紧张而有秩序地按校对规律、校对实践、校对程序等要求工作; (2)层级性原则。核心是有层次、有级差和有法度。指据校对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准来优化组合、合理安排,有层次地工作; (3)质量目标性原则。中心是质量,主题是目标,环节是技术。即通过工作任务,达成各级目标,运用技术实现质量保证等。目标与质量,是做好并完成各项校对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体系。如质量目标的制定,有 《校对员岗位责任制》、《校对工作奖惩制度》、《校对差错计算标准》,以及各种登记制度等具体制度和办法,这些都是质量责任目标原则的具体实施。也就是说,校对管理实践法则有定额管理、质量量化,轮校互检、奖优罚劣,规章制度、条紊分明等。这套校对流程管理制度具有双重功用,既适应了校对工作特点和管理实践需要,合理组织优化配备校对人员,提升了出版物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又适应了校对管理的客观需要,正确处理好了校对科室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内在关系,满足了校对人员的主客观需要和各种要求,有效调动了校对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校对质量和工作效率等。
现代校对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代校对实践和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1)当代校对主体日趋多元化,专职校对、编辑校对、作者校对、社外校对包括校对公司从业人员等形成了校对主体群,构成校对主体多元和校对活动社外循环。(2)由于当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发展,当代编辑工作的重心向策划转移,加之出版周期日益缩短。而编辑对原稿加工粗疏、留错率增多,必然造成书刊的差错率增高。(3)“编校合一”模式仍成为校对工作管理的主流模式。由于书稿介质电子化,传统校对的两个客体——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了,校样 (磁盘打印稿、电子稿或网上下载稿)上的差错都以 “是非”形式出现,编辑发排文本 (原稿)的未定性更为突出,需要协调编辑与校对关系,建立编、校和谐合作的质量保障机制和 “编校相长”的工作方式。(4)由于网络图书、电子图书、电纸书的大量涌现,纸质书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版社的出书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出书周期日益缩短,校对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交织时代的出版物无编校差错的措施、途径、方法、手段,以及原则、规律、模式等,建构有效提高编校质量、协调编校关系、出版关系、人事关系等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生态协调的重要保障机制体系。
真正的编辑在于慧眼选用稿而不是拼命改稿,好的校对必是 “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孙诒让)③,编校实践宗旨殊途同归,“字易意留”;编校规律,知行合一,把握行规; “校对的功夫在书外”,万法归一,不离其中。校对枯燥乏味、难讲难学,难就难在我们实践场地少,这门学科所缺少的就在于综合实践、应变运用、时时处处留心、不断总结规律的 “知行合一”,熟练把握切实可行的成规,尤其是及时掌握校对发展动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对学习中共同努力来达到习行统一的目的 (如教学实践有意弥补,要求每个学习者每学完一章写出系列相关阅读书目、发展动态、热点问题和自己的见解;或以某种期刊、报纸为主自练 “校异同”、“校是非”、通读检查;或学员自出试卷答题、自己备课上课评课等,扎实训练、掌握校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校对专业的发展趋势等)。也就是说,在校对教学或实习中,要求我们不单学几个校对术语、或几条校对原则、或几种校对技术方法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有意识地不断提升校对学习、校对实践和校对责任、校对素养以及校对管理的综合训练,自觉实践、练就 “校异同”、“校是非”的校对职业敏感性和 “校书如扫落叶”的灵性。从近代 “编校分离”的形成,到自觉回归到新 “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进而形成 “编校分离”与 “编校合一”的有机结合统一。
现代校对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管理学中真正的人、事、物、境、信息和思维关系理性 (理论)与感性 (实践)活动互动发展的过程管理科学。它所依托的校对学理论及校对实践活动——在中国古代校雠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编校合一”到近代的 “编校分离”互动发展模式,即从编辑出版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既要求这一专业的学习者把握系统的校对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校对操作实务和校对制度管理,掌握校对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校对管理学是一门文字性、技术性、专业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编辑出版学专业以研究校对工作管理实践规律和运作方法为基础的核心学问。伴随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向数字化转移,出版者、读者与作者密切相联,交易秩序、消费权益、公平竞争平台等发生关键性变化,编辑出版行业管理也发生重要的变革。一方面,涉及到编辑与出版层面管理,如选题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计划管理、决策管理、生产管理、印制管理、储运管理、发行管理、市场管理、制度管理、出版管理、广告管理、网点管理、科研管理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数字化改变了出版模式、编辑模式、校对模式、运营模式、交流模式、保护 (著作权)模式、版权模式、立法模式以及阅读模式等,涉及到深层的管理内涵,尤其是校对质量管理体系诸如繁简互化、合作人才、版权规范、交流平台等沟通交流渠道的开发畅通,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如前所述,现代校对学是由校对理论 (专业知识)、校对实务 (校对技术、方法)、校对管理(制度、人才)等三大部分构成的,分为八个专题研究。校对理论、校对实务、校对制度与人才,既属于校对工作实践内容,也属于校对管理内容和校对管理学研究对象。校对管理内容重在有序活动,呈动态性、平衡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一般有校对人才培养、校对人本化管理、校对量化管理、校对档案管理、外校管理等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因此,校对管理学研究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重在现代校对管理理论探讨,除校对管理内容外,还有校对管理原则、校对管理过程、校对管理方法、校对质量管理;一方面应注意校对管理实践活动规律等探讨,具体分为校对工作、校对实践、校对制度、校对人才以及校对过程、校对程序、校对模式、校对技术方法等。着重表现在: (1)校对工作关系,尤其是校对者与编辑关系,以及编校模式和校对技术方法;(2)校对者与语言文字关系。语言文字组合规律、优化原理、基本功和修炼技巧诀窍; (3)校对与人才关系。校对人才的开发培养、合理安排、优化配置、恰当布局 (以人才特点、能力、特长等优化组合)和校对制度规范等。
校对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根据校对管理的自身特点,在校对管理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制订校对工作计划、实行岗位责任制、分级分次分层管理等。(1)校对计划的内容,主要有各校次的所需工作时间 (校对周期)、指定人员、校对任务、校对责任等。在校对力量安排上以专职为主,社外力量为辅 (选择具有校对工作经验者)。(2)实施岗位责任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具体落实计划,角色定位、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目标达成等,如明确各个校对岗位的具体职责、共同任务目标,加强对校对履行职责情况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数量考核和质量考核、过程考核、责任考核等)和建立奖惩机制,调动校对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采用分级分次分层管理的方法,对于优化出版校对资源的配置,提高校对工作的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对质量管理,是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因为出版物的质量就是编校质量;编辑的质量,最终是校对的质量。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校对的 “校异同”和 “校是非”,有人誉为 “字里行间的啄木鸟”。校对境界同编辑境界一样,都是对语言文字的净化与提纯,追求语言文字的真、善、美和信、达、雅,把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留给人们,传承后世。校对就是这样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具体性专业工作,它离不开知识,需要经验;也离不开灵性,更需要理性,校对管理也同样是如此。
哲学的宗旨,是为了唤醒人们心底永远的理性思考,探索路在何方?如何发展人生?怎样挥发能量?提升生存智慧?包括宇宙空间、人生意义、万物的奥秘、错综复杂关系、管理原理及生存价值观等等。现代校对管理的系统研究,就是一种复杂的哲学实践和思考,离不开具体制度、措施、理论、方法和人才等结合、关系问题的探讨。在20世纪,有关校对的具体问题,大多放在编辑学里讲,或一章、或一节,比例仅占5~15%左右 (编辑考试也如此),不会超过20%。目前,校对工作在出版业虽受到日益关注和重视,但在校对管理上还是一个极为薄弱环节,既未建构完善的管理机制或方法论系统,也没有形成校对管理理论体系。在出版行业内,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管理实践问题,仍缺乏切实可行的校对人才制度与校对人力管理以及校对资源配备、校对环境优化等保障措施,诸如校对人员的职称、待遇、地位等还未得到很好而切实解决。
在编辑出版实践过程中,尽管已形成了有效的编辑制度和校对制度④,有效规范了编校工作,适应了编校规律的发展。但在具体编校实践过程中,这些制度也往往容易错位,在不少刊社或出版社里形同虚设,而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在校对管理学理论层面,诸如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等理论化研究,尤其是系统管理方法研究、校对过程管理研究、校对管理学体系研究以及校对管理哲学研究等都有待建设、提升和完善发展。时至今日,尚未见到有关 《现代校对管理学》等命名并系统阐述的学理性专著面世。
从校对管理学体系上考察,校对管理原理、管理法则、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管理关系、管理方法手段等还停留在校对学实践理念,而没有上升到校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理性层面,还未出现过用现代校对管理哲学思想来指导而撰写的校对管理学的著作。在校对管理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在校对人才管理上,如在职称的评定、工作待遇、以及出版业的地位和人才稳定等等,都还未得到很好而恰当解决。目前,由于出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出版业的足够重视,校对人员可以与编辑人员同等评职称、实行注册责任编辑等。二是校对管理模式,是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分离?专家学者意见不一,争议较大。如“编校合一”问题,有的极力主张编校不能合一⑤,但又摇摆不定,有时认为合一,有时又极力反对合一,乃使人不能明其究理?有违校对常规和校对实践活动之现实。从古代校雠的 “编校合一”,到当代的校对管理的工作模式,从未离开过 “编校合一”为主、编校分离为辅的综合实践模式。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构成了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之关系发展的总体脉络。古代的 “编校合一”,是与当时出版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由于近代出版生产力的变革发展,编、校工作开始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明确分流。显然,“编校分离”是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出版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具现,是历史的发展进步。编校分离,促进了校对技术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校对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也造就了现代校对人才。然而,“编校合一”这种特殊的工作模式对于 “编校相长”,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极其有利的,但也会造成一些校对 “盲区”,这是由于编辑与校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三是校对管理原理,还处在校对实践层面,而未提升到学理层面。在校对管理实践过程中,尽管历经数千年来的长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但仍局限于校对实践或近年来的校对学而已,未能上升到校对管理学理论体系上来。
从20世纪来看,校对学专著也为数不多,尤其是实用的校对专业著作更是寥寥无几,大多内容重复,校对 “术”则忽视实用,校对 “学”更未形成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从实用类方面看,最早比较系统的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校对手册》(1979年1版;1985年2版),体现了校对专业的继承性、技术性、文字性。说它实用性强,是因为在1985年以前,这本 《手册》是出版行业内的校对实务中比较全面而实用的工具手册,带有浓厚铅印时代气息的应用系统工具书。其中所讲的校对性质职责、怎样做好校对工作、校对工作制度和管理、版式处理、排印常识等校对基本问题。如今的编辑出版校对学领域还未突破此框框,其校对基本原理、原则、技术、方法至今仍有其广泛的指导性、原理性、技术性、适用性,不过它所讲的是铅字时代的排版原理,而现在是激光照排 (计算机排版、电子排版,计算机广泛使用、互联网等)而已。从理论类层面看,直至21世纪初,才走出了校雠学与校勘学的范畴领域,提炼并今释今用了校勘学、校对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催生了校对学体系的雏形与校对管理学的萌芽。从而开始出现 《试论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若干板块》(孙培镜,2001年)⑥、《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 (简称 《规程》,2004年)⑦和 《现代校对学概论》(周奇,2005年)等等,标志着校对学形成发展的系统性、体系性和科学性的进程。可以说,这些都是这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总结阐述了校对学理论的论著。《现代校对学概论》与 《规程》实质内容和基本框架大致相当,虽未从体系上很好地分类分块,到目前为止仍是不可多得的较完备的校对学著述了。然而,这书不是从实用角度来写的,其出发点是要建立校对学体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学理阐释、文字篇章上都较 《规程》作了重大的扩增,不过书中也有些内容重复、交叉,有为理论而理论的迹象,有的还存在逻辑上的或多学科理论知识有机整合上的缺憾 (前者如 “编校合一”等就有些前后矛盾、不一致)。
总而言之,从专著来看,《校对手册》之类重实用操作法则,《现代校对学概论》之类则重体系的建立和学理阐释。二者 (即校对实用操作与学理体系)有机结合,进而诞生了这本 《现代校对管理学》的写作思路和结构体系。
校对学,事实上就是一门校对管理学。在众多管理学科领域中,校对管理学的确是一门校对学理论与校对实践结合的过程管理学体系。它既涉及到精神领域,也涉及到物质领域,还涉及到潜在领域,是以精神活动为核心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校对过程管理实践体系。 《现代校对管理学》共分为上、中、下、附四编,上编探讨现代校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中编总结现代校对过程管理法则,即校对技术方法等校对实务的管理,下编阐述校对制度管理与校对人才管理,附编收录了在编校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常用的校对管理、校对质量管理等规范、规定性和技术性、文字性文件,如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校对符号及其用法》、“校对管理各种表格样式”等,以及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简繁汉字对照表》、“《现代实用校对学》教学大纲”等⑧。
现代校对管理学的框架体系,如下:
导语现代校对管理学是一门特殊管理科学
一、现代校对管理学内涵与原则
二、现代校对管理学研究内容
三、现代校对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要
上编校对理论:校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校对管理学概述
二、现代校对学体系管理
中编校对实务:校对管理学的实践核心
三、怎样做好校对工作
四、现代校对技术方法管理
五、现代校对心理过程管理
下编制度与人才:校对管理学的质保体系
六、现代校对制度管理
七、现代校对人才开发管理
附编(略)
(《现代校对管理学》[1],周远成撰,27.5万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注释:
①周远成:《大成管理哲学与 〈老子〉今说——文史哲管会通实践》,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第3-14页。周远成,周纯: 《身边学问 人生境界——大成管理哲学:文史哲管会通实践》,《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0期第11-15页。
② 《南宋馆阁录》(及续编 《南宋馆阁续录》),原名 《中兴馆阁录》(及 《中兴馆阁续录》),清修 《四库全书》由《永乐大典》辑出时改易今名,故今人多称 “南宋”而不称 “中兴”,系现存宋人所编各种专门性史料工具书之一。书中的史料,对于研究宋代史官制度与历史文献,以及考求宋朝典故与宋人生平,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③ 光绪八年 (1882年),孙诒让在 《瑞安县志总例议》提出纂辑例、测绘例、校雠例、采访例、缮写例等六项“例议”。校雠例强调志书行文 “义兼通俗”,“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的原则。讲求实事求是,反对虚假等陋习。
④ 编辑制度:如 “三审制”、 “匿名审稿制”、 “专家审稿制”和栏目责任编辑选用稿制 (包括选用稿及撤稿理由存档制),“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审稿等,以及运用 “学术不端行为鉴定与认定标准”等;校对制度:如 “三校一读”制、 “三校一读对片”制和样书检查制等。
⑤ 如周奇 《现代校对学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不集中在一处讲解而分散在书中4处讲 “编校合一”问题 (第5、20、99、111页)。
⑥ 孙培镜:《试论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若干板块》,《出版科学》(湖北编辑学会主办),2001年第2期。
⑦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2004年10月12日。
⑧ 周远成:《隐趣轩存稿》(之五)引言//《现代校对管理学》,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引言”第1-3页。
[1]周远成.现代校对管理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