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的临床观察

2013-10-10 02:37刘萍王云霞陈子江彭检妹
河北医药 2013年24期
关键词:催产素胎膜宫素

刘萍 王云霞 陈子江 彭检妹

为探讨足月妊娠胎膜早破未临产的孕妇以不同方法静滴缩宫素的围产结局,我们对本院收治的600例头位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孕妇进行分组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发生胎膜早破且破膜后6 h未临产的孕妇600例,孕龄37~41+5周;胎儿体重≥2 500 g;年龄20~3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头位、无剖宫产史、无其他产科并发症及无绝对性头盆不称者,B超测残余羊水指数≥5 cm,检查未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宫内感染者。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以林格氏液为溶剂,于宫口开大3 cm即进入活跃期后停用缩宫素;B组持续静滴缩宫素至分娩;C组以5%葡萄糖液为溶剂,于宫口开大3 cm即进入活跃期后停用缩宫素;D组持续静滴缩宫素至分娩。4组年龄、孕周、胎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胎膜早破的诊断标准 临产前胎膜破裂者称为胎膜早破,孕妇诉有多量阴道流液而无腹痛等其他产兆,阴道窥器检查见阴道后穹隆有羊水积聚或见羊水自宫口流出,石蕊试纸测试羊水偏碱性(pH值≥7),或阴道液干燥片检查有羊齿状结晶可确诊。

1.3 方法 将4组的母儿情况如:分娩方式、胎儿窘迫、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静滴缩宫素的方法:A组以林格氏液为溶剂,将2.5 U催产素溶于林格氏液500 ml中,从每分钟8滴开始,根据宫缩,胎心情况调整滴速,每隔15~20 min调节1次,直至出现有效宫缩即10 min内出现3次宫缩,每次宫缩持续30~60 s,子宫收缩压力达50~60 mm Hg,并伴有宫口扩张。在调整滴速时,每次递增2 mU即6滴,最大滴速不得超过每分钟40滴。若达到最大滴速,仍不出现有效宫缩时可增加催产素浓度。增加浓度的方法是以林格氏液中尚余毫升数计算,一般100 ml液体中再加0.5 U催产素变成1%催产素浓度,先将滴速减半,再根据宫缩情况进行调整,增加浓度后,如增至每分钟30滴仍无有效宫缩,则不再增加滴数和浓度,以此为剂量上限,当宫口开大3 cm即进入活跃期后停用缩宫素;B组溶剂同A组,但持续静滴缩宫素至分娩。C组以5%葡萄糖液为溶剂,于宫口开大3 cm即进入活跃期后停用缩宫素;D组溶剂为5%葡萄糖液,但持续静滴缩宫素至分娩。4组均使用输液泵及胎儿监护仪持续中央胎监,有助产士专人陪护,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观察指标包括:分娩方式(自然分娩、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及产妇情况(过敏反应、缩宫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及产褥感染)和新生儿的情况(胎儿窘迫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及胎膜早破时的孕周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胎儿窘迫、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剖宫产率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及C组产后出血率较B及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产妇应用缩宫素剂量、时间与围产结局相关性比较 n=150,例(%)

3 讨论

胎膜早破为临产前胎膜破裂者,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ROM可引起早产、脐带脱垂及母儿感染等不良影响已经引起广大妇产科医生的重视。目前,临床产科及儿科医生多主张对孕足月胎膜早破者积极干预,降低产妇及新生儿的感染率[1]。临床对未临产者多采取引产或剖宫产术。缩宫素应用于引产已有近50年的历史。尽管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多次报道以地诺酮、卡孕栓、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及普贝生等药物引产的有效性[2],但因其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尚未常规应用。缩宫素仍是目前常规首选的引产药物。催产素又名缩宫素,是脑垂体后叶激素的一个主要成分,属9肽类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合成,并沿神经细胞轴突传达至神经垂体终末,释放到毛细血管中经血循环流向靶器官。间接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模拟正常分娩的子宫收缩作用,导致子宫颈扩张,子宫对缩宫素的反应在妊娠过程中逐渐增加,足月时达高峰。静脉滴注可立即起效,15~60 min内子宫收缩的频率与强度逐渐增加,然后稳定,滴注完毕后20 min,其效应渐减退。半衰期一般为1~6 min。在妊娠晚期若予以小剂量外源性催产素,则可诱发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且与正常分娩相似,它一方面使子宫底、体部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另一方面使子宫颈平滑肌松弛,以促进胎儿娩出。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子宫收缩力及收缩频率,故临床上广泛用于引产和催产[3]。在胎儿、胎盘功能正常,有一定储备能力的情况下,规范应用缩宫素进行引产,促使阴道分娩,是安全有效的[4]。随着引产例数的增多,临床发现,其导致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量有所增加,也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增加,并与缩宫素应用的时间、浓度、溶剂及总量有关。尤其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随缩宫素用量的增加、用药时间的延长、用药浓度的增高及非电解质溶液的应用而增加。由于缩宫素剂量大,引产时间长等原因导致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降低,使产程异常及产后出血量增加的几率增加,如本文所述D组即为既往传统缩宫素引产。本研究中将孕龄≥37周的胎膜早破6 h未临产的孕妇,B超测残余羊水指数在5 cm以上者随机分为四组,以缩宫素溶剂及持续时间各异进行静滴缩宫素引产,发现A组以林格氏液为溶剂,进入活跃期后停用缩宫素者胎儿窘迫、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剖宫产率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停用缩宫素并不会使宫缩减弱,虽有5例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因胎方位异常出现活跃期停滞,与其它组相比较无差异性。本研究结局分析发现缩宫素用量的增加,使子宫肌对缩宫素敏感性降低,影响产程进展也使产后出血量大大增加,产程延长,已破膜的产妇产褥感染率增加,也使得胎儿窘迫及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A及C组产后出血率较B及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研究对孕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以不同方法静滴缩宫素引产的临床观察说明对于单胎、孕足月、胎膜早破、无其它妊娠并发症及头盆不称行缩宫素引产者,以林格氏液缩宫素溶液静滴并当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停止使用缩宫素,可以减少一些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也为临床更安全、合理的使用缩宫素引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路线。

1 陶冶,王克涛,王智慧.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母婴并发症的关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58-60.

2 Wing DA,Fassett MJ,Guberman C,et al.A comparison of orally administrered misoprostol to intravenous oxytocin for labor induction in women with favorable examin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4,190:1689-1694.

3 Oscarsson ME,Amer Wahlin I,Rydhstroem H,et al.Outcome in obstetric care related to oxytocin use.A population-based study.Acta Obstertriciaet Gyneologica Scandinavica,2006,85:1094-1098.

4 王云霞,刘萍,贾晓婕.孕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分娩方式及临产时机对母婴的影响.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57-259.

猜你喜欢
催产素胎膜宫素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打催产素,产妇更疼吗?
夫妻互按脚部更性福
猫与狗谁更爱你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膜组织中MMP-9、MIF的表达和羊水中IL-6水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