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粉霞张 昱
(1.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华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上海 200237)
灾害社会工作功能发挥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专业能力储备的程度。本文在回顾灾害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国际社会对灾害社会工作功能的界定和研究。并以此为参照,试图从价值层面、技术层面、知识层面提出我国灾害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从历史上看,灾害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社会工作者在美国退伍老兵中心帮助士兵处理因战争而造成的身心创伤。此后,慈善组织会社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及大火中也提供过危机救助服务。①Zakour,Michael J,“Disaster Research in Social Work”,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vol.22(1/2),1996,PP.7-25.这些早期的服务标志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长期以来都有介入灾难管理的经验。虽然社会工作始终在灾害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专业内部或还是专业外部却都很少承认这一点。②Siporin,M,“Disasters and disaster aid”,In A.Minahan(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8th ed),1987,PP.438-449.Silver Spring,M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80年代,受全世界范围内灾害研究快速发展的影响,灾害社会工作是在灾害社会学、灾害心理学、组织社会学等研究语境下得到发展的。这个时期,社会工作对灾害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个体或群体对于灾害经历创伤的回应上,特别关注那些处于不利环境以及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弱势人群,诸如老年人、儿童、低收入家庭、种族群体、无家可归等人群。在实务领域,受心理学影响,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主要集中在提供身体和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采用心理精神工作方法进行干预,以缓解灾害幸存者经常发生的负面情绪和创伤压力反应。①Streeter,Calvin L and Susan A.Murty,“Introduction”,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Vol.22(1/2),1996,PP.1-6.
19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援服务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步呈现,“灾害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理论界和实务界得到认可和承认。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the 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简称 CSWE)于1995年在圣地亚哥举办的年会中首次加入了“灾变事件与创伤压力”的会议主题;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简称NASW)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加入了“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并描述了该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这个阶段,除了为受灾个体或群体提供身心健康服务之外,社会工作者也更多地关注组织和社区对于灾害的回应上,特别是强调各类资源系统网络或组织关系网络的协调沟通与协同合作。②Zakour,Michael J,“Disaster Research in Social Work”,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Vol.22(1/2),1996,PP.7-25.
近几年来,灾害社会工作逐渐开始关注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灾后社区发展领域。Loretta Pyles(2007)认为,社会工作之所以对灾后社区发展关注较少,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工作历来只是重点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人问题,很少关注或解决涉及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等宏观议题的社区组织问题;第二,社会工作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传统的人类行为理论、心理健康和组织管理,较少关注社区及社区需求、政策宣传、建立基层组织所必须的小组工作技巧等议题;第三,社区组织涉及动员被压迫群体行动起来,培养发展草根领袖等,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将自己“置身度外”的魄力。因此在灾后服务中,社会工作往往把重点放在提高心理功能或增加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上。但是这些活动并不一定能解决社会变革,事实上大部分的心理健康工作、创伤应激干预工作也可以由心理学家进行。因此社工应该把重点放在服务的协调和灾后组织和社区发展方面。否则社会工作可能因为忽略了关键的社会发展,而无法实现社会和经济正义的职业理想。③Pyles,Loretta,“Community Organizing for Post-disaster Social Development:Locating Social Work”,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50(3),2007,PP.321-333.
华人社会中,台湾的灾害社会工作可以说是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后才引起社工界注意,相关研究议题纷纷被提出,而十年后的“八八水灾”(2009年莫拉克风灾所造成的八八水灾),可以说是对这十年来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检验,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展了新一轮有关灾难社会工作相关议题的大规模讨论和探索。④台湾学者彭怀真在《重大灾情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社区发展季刊》2003年第104期)一文中,将九二一震灾研究中与社会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相关研究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网络、地方政府震灾组织、民间组织、原住民部落重建与需求、灾后生活重建需求、福利服务机构、家庭支援中心与福利社区化、社会工作者的灾变服务角色、震灾捐款、福利服务输送模式、社区福利服务工作站、社区家庭支持中心灾后重建工作、非营利组织参与灾后社区总体营造等研究;台湾学者刘珠利在《对天然灾害受灾女性之社会工作——一个增强权能的视角》(《社区发展季刊》2005年第109期)一文中的研究分析发现,发表于期刊的灾害社会工作研究主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面对天然灾害的心理冲击、压力的应对方式、受灾户的创伤后症候群,重建过程中的资源分配问题,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社会工作人员在灾难服务中的角色与任务,及社工员本身的心理冲击等;此外《社区发展季刊》2010年第131期围绕“灾变社会工作”主题作了专辑。期间,大学院校及研究所纷纷开设“灾害社会工作”研究课程,而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性文件中也进一步明确规定了灾害社会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例如台中县政府(2004年)明确规定:社工员需访视所有罹难、失踪及重伤家户,以了解个案需求并提供相关服务;天然灾害受灾户在生活重建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需经由社工员评估后发放。①陆宛苹:《社会工作在重大灾变服务提供的角色及民间非政府组织介入所遭遇的挑战》,灾害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台北:中华救助总会,2010,PP.261-270。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内地专家学者对灾害社会工作研究寥寥无几,社工实务界对灾后服务经验更是一片空白。“5.12”地震之后,随着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工作的初步尝试和逐步深入,灾害社会工作研究逐渐进入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国知网以“灾害”和“社会工作”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章、报纸、学位论文等已有180篇,其中涉及灾害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文献约有60余篇。笔者将这些文献的研究议题初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1)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2)灾后社工组织机构研究;(3)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研究;(4)灾后儿童、妇女等弱势人群研究;(5)灾后社区重建与社区发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空白。
其中,诸多学者根据自身的服务经验以及社工服务项目的效果,对社会工作在此次灾后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社会工作在灾民心理情绪支持、灾后物资救助、救灾资源协调和挖掘、灾民能力促进、灾后社区关系修复与重建、促进新社区整合、信息提供咨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扮演着服务提供者、资源动员/链接/输送者、心理/情绪支持者、服务的个案管理者、社会关系恢复/重建者、信息传递者、方案设计者、能力促进者、项目推展者、倡导者、协调者、咨询者、教育者甚至研究者等多元角色。②关于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援的角色与功能研究,参见以下学者论著:谭祖雪、周炎炎、杨世箐:《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角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都江堰等5个极重灾区的调查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王曦影:《灾难社会工作的角色评估:“三个阶段”的理论维度与实践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王思斌:《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张和清:《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张昱:《灾后社会关系恢复与重建的路径探索——基于Q安置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如前所述,我国学者关于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研究大多是基于服务经验的片段化、现状化描述,缺少专业理论支持和共同目标指引之下的整体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国际社会对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界定,在参照比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国灾害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美国学者Zakour(1996)从整合综融的视角将灾害社会工作的目标概括为:(1)为那些处境不利和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 ;(2)预防严重的身心伤害后果;(3)将个人与资源系统连接起来;(4)将不同的资源系统链接起来,使他们更容易被受灾人群所获得;(5)改变微观和宏观系统从而促进受灾群众福利的改善。而其中资源体系的开发与链接以及对弱势人群的关怀是社会工作最被期待的两大任务。③Zakour,Michael J, “Disaster Research in Social Work”,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Vol.22(1/2),1996, PP.7-25.
Zakour&Harrell(2003)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在微观层面,作为使能者和服务者,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行动来帮助案主获取不同的灾害服务;在中观层面,作为调停者和经纪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非正式的社区群体和地区领袖一起工作,将脆弱人群与资源连接起来;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被鼓励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倡导政策,并将那些非正式的社区组织容纳到整个灾害救援体系中。④Zakour,Michael J and Evelyn B.Harrell,“Access to Disaster Services: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Vol.30(2),2003,PP.27-54.
近年来,随着灾害管理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的交汇融合,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弱势优先、以需求为导向,强调建立网络与体系的重要性,及社区动员等理念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的时代背景下,冯燕①冯燕:《环境变迁中社会工作新发展——灾害管理社会工作》,灾害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中华救助总会(台北),2010;《九二一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九二一灾后重建经验交流研讨会,“中央研究院”(台北),2000。(1999,2010)、林万亿②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季刊》(台湾),2010年第131期,50-68;《灾难救援与社会工作——以台北县921地震灾难社会服务为例》,《台大社会工作学刊》(台湾),2002年第7期,127/129-202。(2000,2010)、郑丽珍③郑丽珍:《社会工作人员在灾变事件中的角色》,《社区发展季刊》(台湾)2010年第131期,第89-100页。(2010)、周月清④周月清:《社会工作者灾变服务的角色及其它相关议题之文献探讨》,《福利社会》(台湾)1999年第74期,第23-27页。(2001)等学者以灾害管理周期理论为基础,结合台湾“九二一地震”及“八八水灾”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出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害准备、紧急应对、临时安置以及恢复重建不同阶段过程中的角色功能,笔者将其归纳整理如下:
(一)减灾备灾阶段:协助开展社区潜在灾害评估;举办训练、演习等措施加强居民、社区、各级政府、志愿者应对灾难的技巧及知识;协助发展长期性预防计划、紧急应变计划,执行平时灾变管理计划;协助备灾物资的准备,建构危机信息沟通网络;协助建立灾变应对系统,灾变相关政策及政策法规倡导。
(二)紧急救援阶段:时间为灾害发生后的1-2周之内,社会工作在此阶段的工作为:(1)协助处理死者殡葬问题、家属悲伤辅导等生命安全维护服务;(2)受灾户的住所安顿与紧急生活救助服务;(3)灾民及灾害救助人员的心理情绪支持与危机调适服务;(4)救灾物资的募捐、管理与分配,志愿者动员与安排、政府与民间救灾力量的协调统合等。
(三)过渡安置阶段:时间为灾后两周至三个月或半年,社会工作在此阶段的工作为:协助灾民搬入临时过渡安置房,协助灾民了解相关抚恤政策及内容,受灾个人及家庭的问题需求评估,灾后创伤症候群辅导,失去依靠儿童、老人及身心障碍者的照顾安排、学生就学安排与辅导,救灾物资管理、辅导灾民自助、规划社会及心理重建方案、协助医疗复健、协助就业辅导、自杀防治等。
(四)恢复重建阶段:此阶段是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长期恢复重建阶段,此时家庭、社区和社会的重建都是很重要的工作:(1)家庭重建:关注因家庭结构改变、家人关系质量的改变而产生的问题;(2)社区重建:社区重建必须考虑到“社区总体营造”的观点,建立社区资源体系,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凝聚社区意识,培养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社会重建:法规制度的建立、价值观与伦理的建立、资源的整合和分配等。
周月清(Yueh-Ching Chou)⑤Yueh-Ching Chou ,“Social Workers Involvement in Taiwan’s 1999 Earthquake Disaster Aid: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Social Work and Society(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Vol.1,2003.http://www.socwork.net/2003/1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台湾9.21地震”灾后紧急救援期间,社会工作者的功能发挥依次是:(1)对受灾个人及家属的支持;(2)连接个人需要与资源,并使资源更容易被受灾群众所获得;(3)防止受灾群众有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4)防止个人、家庭、组织或社区的瓦解;(5)改变微观系统,提升受灾居民的福利;(6)改变宏观系统,提升受灾居民的福利。在上述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依次为:支持者、信息提供者、需求评估者、咨询者、危机介入者、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促进者/增能者、群体/社区组织者、倡导者等。而到了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即地震3周以后),以上功能中的“预防组织和社区的瓦解”功能排在了最后。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则依次为:信息提供者、咨询者、管理者、个案管理者、促进者/增能者、教育者、倡导者。
对灾害社会工作角色功能的分析,无论是综合性的描述,还是根据灾害管理周期所做的阶段性划分,其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工作者参与灾难服务提供事前准备和事中的参照。
社会工作在灾后服务中被赋予了重大的责任,但在责任背后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并非在灾难现场就能够临场发挥的,这需要通过长期专业训练才能养成。当灾难的影响逐渐远去,当人们对灾难的痛苦回忆渐渐淡化之后,无论是实务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需要秉承反思性思维和身体力行的精神,探索灾害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确保当灾难再次降临时,社会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发挥其应有的专业功能。
社会工作的行动基础,是建立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术等三项专业核心能力上。美国学者强森(L.C.Johnson,1995)认为这三项核心能力,可与社工专业的任务,亦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感觉、思考到行动三者相结合,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①Johnson,L.C.“Social Work Practice-a Generalist Approach”,5th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1995.换句话说,若要把事情完成或做好,首先要能够具备愿意把事情做好的心态(重要价值);接着要能够知道如何去做(知识);再来就是要能够使用将事情做好的方法(技术),且三者缺一不可。
笔者以灾害社会工作功能发挥为参照依据,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知识和技术三项专业核心能力,提出我国灾害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如下:(1)价值层面,探索生命意义和死亡议题,强调社会工作者对“人”的关怀与关注,提升社会工作者对生命领悟与死亡议题的处理能力;(2)知识层面,以灾害管理为理论背景,掌握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被期待的角色和功能;(3)技术层面,强调以关系建立、救灾资源整合、创伤后身心支持、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为核心的实务技能提升(见图 1)。
第一,在价值层面,探索生命意义,提升社会工作者对生命领悟与死亡议题的处理能力。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工作,但我们往往在强调助人技巧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人”的关注。正如Coady&Wolgeing所指:社会工作教育渐渐偏离了它人本主义的根源,而偏向了技术和理念的层面。②孙智辰、郭俊严:《风险社会下灾变事件对社会工作人力教育之初探》,《非盈利组织管理学刊》(台湾)2010年第8期,第30-51页。社会工作既然是对“人”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本身对于“人”的关怀就负有责任感。
图1 灾害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每次重大的灾难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家破人亡的残酷现实,迫使灾民面临人生阶段中的重大转变,而社会工作在灾后救援过程中势必扮演连接生者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角色,协助灾民认领尸体、殡葬处理、安抚家属悲伤情绪,以及开展心理与社会重建工作。“社会工作在灾难事件服务过程中主要是紧扣着灾民人生议题的处理,在这个部分所要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个人本身价值观及信念系统是否可与灾民建立起关系。”③Hodgkinson,P.E.&Shepherd,M.A.“The Impact of Disaster Support.”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1994.Vol.7(4),PP:587-600.
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必须强化专业价值及伦理,具备相当程度的对死亡议题的哲学认识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专业能力,消除自身对死亡的恐惧和心理的无助,探讨个人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习了解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关系。只有发现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态度时,才可能尊重和接纳案主对生命的自我抉择,尊重案主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生活形态的选择;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与灾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灾民面对过去的伤痛,认识目前的处境;才能够协助灾民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发现自己的生命态度,发展自己的生命价值,选择自己所要的生命意义与目标,并建立起对生命未来的期待。
第二,知识层面,引入灾害管理理念,掌握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被期待的角色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支撑。
社会工作在灾难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功能的发挥、角色的扮演必要放在一定的理论视角或理论框架之下,即灾变社会工作实务的背后必定有一套专业理论做支持。
笔者根据灾害管理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归类描绘出灾害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图(见图2)。
图2 灾难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图
1.防灾备灾阶段——社会资源管理、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1)社会资源管理(SocialResources Management)
这里的资源,可以理解为凡是能够预防与减少受灾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或是有助于灾害发生后社区与社区居民身心安顿、生活与家庭重建的资源均是在灾害救助与重建中所需的资源。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社会资源,诸如财力、物力、空间(指办理活动的场所)等,也包括无形的社会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专业技术、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以及社区组织等。
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基本要件是要能具备资源管理的技能,包括资源的盘点、开发、连结与维系。在减灾备灾阶段,资源盘点很重要。有效的资源盘点可以了解以下问题:(1)谁需要帮助?(2)需要什么帮助?(3)灾区现有的资源有哪些?(包括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4)社会工作者可以整合和联结的资源有哪些?由于社会资源种类繁多,最好能够透过社会资源分析表进行需求与资源的分析,当然,也可运用生态地图的观念,画出“灾变社区的资源地图”,更可进一步了解资源的可近性与可及性。
张菁芬(2010)指出,社会资源的运用可包括:(1)资源运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服务机构及资源体系应该以供需调节、资源交换及服务转介作为功能运作的目标,兼具规划、决策及执行之功能。(2)社会资源供需的结合与规划:社会资源的供需必须结合人力、财力及专业知能的服务资源,借着供需调节、资源转换及转介服务等功能之运作,来满足受灾民众对福利服务的需求。在架构上,必须先建立一个整合资源及需求转介的中心,以规划供需输送系统,达成规划、决策、服务、评价的运作功能。①张菁芬、伍志明:《风险变异与社会资源介入莫拉克风灾的分析:以资讯平台为例》,资料来源: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4/2.张菁芬.pdf。
(2)社会支持网络(Social Support Network)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是微观层面的个人和家庭,中观层面的组织、团体等,支持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物力、人力、财力及信息的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情绪、心理支持。这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支持对个人的生存和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在减灾备灾阶段非常重要。比如在社区中,如果平时就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服务弱势人群(独居老人、残疾人)的支持网络——正式机构、志愿者团队、邻里守望相助等,在灾害发生时,就可以启动这些支持网络,达到自助、互助的效果。
2.紧急救援阶段——危机介入理论(Crisis Intervention Theory)
重大灾难属于意外性危机,突然发生而且具强烈性,足以导致个人正常功能产生混乱。危机介入的目标是在有限时间内以密集式服务来提供支持性协助,使案主恢复以往的平衡状态,恢复社会生活功能。宋丽玉等人(2011)归纳总结出危机介入的七项基本原则:(1)社会工作者尽快与案主建立信任与委托关系,并协助案主奖励负面情绪;(2)危机介入是有时间限制的,要聚焦在目前的问题上;(3)通过协商、澄清等过程来处理案主的核心问题;(4)不断评估案主可能潜在受到的伤害和自我伤害,并提供保护性措施;(5)拟定明确和可达成的目标,帮助案主恢复社会生活功能;(6)社会工作者要扮演积极性的角色,危机问题处置过程要富有弹性;(7)要运用案主个人和环境的资源来处理危机。②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郑丽珍:《社会工作理论——处理模式与案例分析》,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第3版,第152-154页。
灾难发生后的紧急救援阶段,社会工作人员除了掌握资讯、发挥人力、物力、资源整合功能外,更要紧急评估灾民的安全性,了解受灾严重的灾民情绪状态与认知,通过陪伴、情绪支持、社会资源链接等保护性措施,从而将创伤降至最低。
3.短期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任务中心模式、增强权能、社会支持网络、生态系统及个案管理
(1)任务中心模式(Task-centered Approach)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有系统的、有明确时间节点的短期处理模式,试图以“有计划的短期处理”方式,解决个人在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把焦点集中在处理外显问题而非内在性问题。特别是在短期安置阶段,灾民进驻帐篷过渡、板房安置点等临时性生活区中,基本生活需求凸显叠加。社会工作人员就要了解灾民的需求,并在较短时间内及时有效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物资,帮助解决灾民困难等。③王秀燕:《灾变因应与生活重建永不缺席的角色——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季刊》(台湾)2010年第131期,第69-88页。主要任务有提供临时住宅、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物资及设备,提供就学、就业、就医等服务;
(2)社会支持网络(Social Support Network)
在恢复重建阶段,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帮助受灾区个人和社区维系、修复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或者协助个人或社区增加社会支持网络的数量、种类。
社会支持网络的运作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展开:(1)自然搭建:灾民自己会主动寻找和搭建可提供支持的个人和组织;(2)成立互助会或自救会:指由一群有相同任务、目标或问题的人,透过彼此之间的动员关系而成立互相支持的网络。例如就安置社区中的治安问题,受灾居民自发组织成立巡防小组;(3)网络促进:指动员或支持一个既有的网络,或透过招募、训练志工来创造一个新的网络。在提供灾后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协助加强家庭成员的彼此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亦可通过组织建立老年人志愿者队伍的方式,增加灾后独居老人的支持系统;(4)社会支持网络技巧训练:指社工教导案主如何建立与维持与他人的支持性互动,协助案主能对环境有更好的掌控。
(3)增强权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
在增强权能的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由传统的“救助者”角色转变为“解放者”角色。①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郑丽珍:《社会工作理论——处理模式与案例分析》,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第3版,第372页。增强权能理论相信,每个案主都具有潜在的掌控自己生活和发展自我价值的能力。增强权能理论强调以下的工作原则:(1)社工与案主必须一起投入、挑战压迫;(2)确信每个人和每个社区都有改善现况的能力;(3)案主定义问题的方式,和他对解决问题的想法才是整个过程的主轴;(4)帮助案主专注在本身的优势,并建立自信和自尊;(5)服务过程的每个层面,允许和鼓励案主自决,让案主学习做决定;(6)协助案主表达和理解感受,并将其痛苦化为积极的行动;(7)鼓励案主了解或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使其有自信,能改变环境和提升社会正义,(8)鼓励案主挖掘可以与他人一起使用的权能资源,以改善他们的处境;(9)当案主拥有权能时,帮助其有计划、有纪律地规划想要的改变。②Sheafor,B.W.,&Horejsi,C.R.Techniques and Guideline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7th ed.).Boston:Allyn&Bacon,2006.
在灾难发生之后,受灾区居民容易陷入沮丧、消极的负面情绪中,产生无用、甚至绝望的想法。但是,灾后重建的真正主角是受灾居民自己和受灾社区本身。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个人式增能”和“社会式增能”,增加案主的心理能量,使案主从悲伤中走出来,并发挥灾民的主动性,协助灾民认识到自己是灾后重建的主导者,并协助受灾居民在寻找、连接及运用周围资源的过程中,重塑个人信心,树立重建希望。
(4)生态系统观(Ecological Perspective)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的不仅是灾难当下造成的环境变迁以及对个人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家庭、社区及文化情境。社会工作者根据生态系统观作全面性、动态互动的思考,因此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灾后服务时,根据“人在情境中”的整体性视角,不仅要关注受灾居民当时当下所处的情境,还要了解不同层次的情境脉络(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以及宏观系统),了解这些不同层次的系统与个人之间的持续互动关系,还要去理解受灾居民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更要用心探讨家庭、社区、及围绕其之外的场所、重建方案或政策,甚至所处社会文化的变动。③冯燕:《环境变迁中社会工作专业新发展——灾变管理社会工作》,载《灾害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电子版),2010,第13-28页。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正如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样,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在灾难管理过程中的运用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阶段划分,而且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可以在灾害管理的整个周期都被应用。例如,资源管理观点、社会支持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开展服务过程中最常用到的理论视角,无论是在灾前的防灾备灾阶段,还是灾中的紧急救援阶段,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阶段,都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背后的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三,技术层面,强调以资源联结、危机处理、心理急救、协调合作、志愿者管理等为核心的实务技能提升。
在总结整理国内外有关灾变社会工作论著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以下社会工作者需掌握的灾难服务实务技能:
1.资源联结技巧:(1)确切掌握灾民的需求(食、住、行等方面);(2)熟悉社会工作可利用和挖掘的灾难救援资源(包括财物资源;主要救援单位的部门职务与负责人;民间救援组织、社区组织、支持性互助团体的数量与服务内容等),以便在需要时做快速资源联结。
2.危机处理技巧:灾难救援人员常需在短时间内且资讯不足的情况下做决定,熟悉危机处理模式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必备的训练。
3.心理急救技巧:(1)熟悉受灾居民常有的悲伤反应及处理原则与方法;(2)留心关注受灾居民可能存在的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迹象,必要时转介给医疗团队或其他相关服务机构;(3)家人失散的受灾居民的陪伴支持,倾听并同理他们的感受、更新搜寻的讯息以及将有关失散亲人的报告建档,根据受灾居民的宗教信仰协助进行祷告等。
4.促进公私部门协调合作技巧:(1)了解不同层级政府(中央和地方)的灾难救援计划、救援作业流程,灾害期间救援物资及志愿者调度支援作业、居民疏散撤离与安置收容作业程序等;(2)了解政府与民间组织协同救灾的运作流程,促进政府与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合作。
5.志愿者管理技巧:灾难救援与灾后重建过程中,志愿者人力资源的有序、科学管理是灾变社会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必备技能。
本文仅是在“应然”层面架构了“专业价值、知识和技术”三位一体的灾变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体系框架,在实务操作层面,这样的专业能力体系该如何执行与推进,是今后社会工作实务界、学术界甚至是行政界需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