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凤岩 石磊 张佳贺 张晓光 刘金梅
【摘要】本文阐述了全脑教育产生的背景,指出全脑开发是创新力培养的科学基础,全脑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正确教育模式。它的推进可借助于艺术教育的实施展开,并对我国理工类院校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左右脑差异理论 全脑开发 艺术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16-01
“全脑教育”是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教育领域相结合得出的新兴教育理念,它有三个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教授首先发现了人的左脑和右脑有着明显的分工:人类的左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语言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而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情感、想像、灵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这种“左右脑分工理论”使人类对大脑的功能首次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麦连克教授提出“脑部三分模型学说”,将脑分为上中下三个脑,分控制人的认知、情感、本能和潜意识。美国GE公司培训部的经理奈德-赫曼博士将前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出了全脑四分模型的理论,创建了全脑概念和全脑技术。
全脑教育的深入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实施而展开,因此,工科院校在贯彻“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艺术教育的建设,其建设的过程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在观念上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科学家们的亲身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成果都表明直觉、想象是创造的前题。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光明日报》在采访我国著名微雕艺术大师、书画家戈壁先生时,他指出欧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艺术教育,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在改革基础教育时将艺术教育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这一举措意在“通过强化艺术教育让学生左右脑均衡发展,以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教育的内容90%是在开发左脑”,对开发右脑至关重要的艺术教育却极不重视或者是仅仅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因此,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类的高校应该提起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2、摆正艺术教育类课程的真正位置
对于我国大部分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境地有些尴尬,它们或者是以艺术知识的灌输为主,或是定睛于艺术表现的培养,如此模式下的学生所学的艺术是被死板的记忆束缚着的,不能让人享受到欣赏艺术所带来的愉悦之感,而没有至真情感的注入,作品也仅能是描摹而已,不可能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获得情感升华,遑论以他山之石带来创新的可能呢?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作用,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上,理工科类高校无需追求通过艺术教育收获专长之外的荣誉,也不应仅仅以此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而是应该通过强化艺术教育提供全脑开发的途径,帮助学生均衡利用大脑资源,并通过艺术为学生们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加大艺术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投资
我国的理工类院校在校园建设、实验设备上的投资往往不惜下重金,但是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却往往是蜻蜒点水。虽然艺术教育的投入巨大,但是其长远效果却非常可观,理想的投资目标是应使艺术品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不仅随处可见与艺术相关的硬件设施,有关艺术的博物馆、图书资料、网络资源也应该丰富,且在使用上畅通无阻,好让学生时时刻刻的浸染在艺术的氛围中,而这样的投资势必会让学生耳濡目染,产生了解及学习艺术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过程便是主动的,学习成效也会巨大。
4、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艺术氛围
灵感会在心境松弛的状态下乍现,而“心境是弥散的、一种典型的无意识状态,持续时间长,会时时影响个体而又不能明确说出其确切的生成原因。因此,高校内需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使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被这种艺术的美好环绕,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个体保持身心愉悦的良好心境,促使个体积极情绪酝酿并发生,且能在持续这种良好心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的学习与记忆效果事半功倍,并促进无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之间的转化,使灵感迸发的可能增多,创新的几率加大。
以上是针对我国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在具体实施中的几点建议。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全脑开发的科学规律,不忽视技术手段的训练,又要侧重艺术教育的感染力,既摆正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又着眼于学生个体人格、修养的完善。能够以艺术教育之力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生全脑均衡开发,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