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英,佐欣慧,刘宏光
(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随着社会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趋势逐年增高,其中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是常见和多发类型,约占颈椎病的65%左右,多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早期出现颈部僵硬和颈痛,随后患者出现颈肩部及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颈椎活动度受限等症状,病变主要累及颈神经根。我科于2011-10~2012-09应用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例选择2011-10~2012-09在本院门诊患者共观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 组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龄在 27~58岁 ,平均(42.23±9.07)岁;病程最短4月 ,最长 5年。对照组中男 19例,女 11例 ;年龄在 25~56岁 ,平均 (44.93±11.01)岁;病 程最短4月,最长 6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中医证假分类及病理分型标准。(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2]。(3)年龄18岁以上,60岁以下,男女均可。(4)具有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4)发病3个月以上,可反复发作者。(5)所有患者均经颈部 X线或 CT、M RI证实。(6)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1)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2)颈椎外病外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患者。(3)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4)精神病患者。(5)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6)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1 对照组
采用坐位牵引、磁振热治疗仪综合治疗。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 ,用枕颌布兜牵引,头部向前倾 0~15度,牵引重量从3kg开始,逐渐加重,最大重量不超过 6kg,以患者感觉舒适并能减轻临床症状为准。牵引后进行温热磁场治疗仪进行治疗。电流频率,温度为40度 ,以患者耐受度为限 ,两项每资均为20min,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2 治疗组
采用毫火针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双侧 )、大椎、肩井、肩、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针刺方法:阿是穴为毫火针刺法,其它穴位均取普通针刺手法。针具选择:毫火针采用刘氏毫火针。针刺方法:将0.25mm刘氏毫火针烧红后快速速入穴位,所有取穴针刺为直刺,其深度为0.5~1寸。20min后出针[3]。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相关标准。观察患者颈椎活动度、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或麻木的改善情况等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制定评分标准,并填写治疗前后积分。见表1。
表1 颈椎病主要观察指标分级评分
采用 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用 i2检验,计量资料用 t检验。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主要症状与体征 对照组(n=30)治疗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颈肩部及上肢疼痛 2.36±0.66 1.66±0.66☆ 2.46±0.73 1.16±0.83☆★上肢麻木 2.33±0.71 1.86±0.68☆ 2.26±0.69 1.46±0.73☆★颈部压痛 2.36±0.49 1.56±0.67☆ 2.53±0.50 1.06±0.82☆★颈椎活动度 2.73±0.44 1.66±0.47☆ 2.56±0.50 1.23±0.89☆★
经 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缓解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差异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总疗效比较(n=30)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u=2.08,P <0.05)。
颈椎病的病理及致病机制复杂,一般是以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行性变为发病基础,又与骨性组织及软组织的代偿、损伤、生物力学失调等因素有关。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常见类型。颈部神经支配为颈1~4后支支配是头夹肌,颈 2~4前支及副神经一起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颈2~5前支支配是提肩胛肌,颈3~5前支支配是斜角肌。因此,当颈神经根的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以及长期受压刺激颈神经根所引起支配相应部位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以及部分患者出现急性炎症水肿、颈肌痉挛等等,当触颈部诊时有条索状及结节状,并且局部有明显的压痛,可以刺激相邻的神经组织和血管,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既有颈肩部和上肢部的疼痛和浅感觉的障碍,有时出现运动功能的障碍。如果肌力发生改变时,严重者可以影响大脑血液供应[4],当颈部旋转和屈伸时,均加重刺激症状的产生[5]。
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神经根型,其中,相关的病症散见于如《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 ,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 ,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颌目瞑,良久乃得视”。又见《灵枢·经脉》中描述“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也见《证治准绳·杂病》中描述“然则颈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这些都是颈项部经筋损伤导致颈椎病的描述[6]。所以,颈椎病是受到风寒湿邪入侵肌体,留于经筋内,导致经络受阻,经络不通而导致“不通则痛”。其中表现临床体症和症状总结为颈肩酸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等的特点。因此,治疗主要以疏通经络、利气和血、调和荣卫为治疗原则。
火针是古代九针中的“大针”,也称燔针、烧针等等。它是将针体前端烧灼成为白亮快速刺入穴位,速进速出,因此,它是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具有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振奋阳气,从而促使经络通畅,调和气血等功效 ,火针又具有止咳止泻、止麻止挛、止痛止痒、祛瘀散结、壮阳补虚、解毒泻火的功效。因此,又被《针灸学》中又称“温通刺法”。
颈椎牵引和磁振热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疗的方法。颈椎牵引可以增加颈椎间隙和椎孔距离,从而解除颈神经根受压状态,其中主要是解决颈椎的静力失衡问题[5];而磁振热治疗仪具有磁场、振动、温热三种功能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加速血液流动起到止痛作用。二种疗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但也有欠缺。
毫火针则是毫针与火针的结合[7],创新了祖国医学传统针刺方法,它的特点是针具小巧精细、不留瘢痕、其痛苦亦小为三而合一。即有热能刺激、机械刺激、无菌灼伤刺激的结合 ,也有“一针三通”的特点 ,即“温通”、“微通”、“强通”的作用。毫火针治疗颈椎病治则是通络止痛,通过“三通”作用来通经活络,散结止痛。因此,取双侧风池穴可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大椎穴可以祛风散寒通络、肩井穴可理气活血止痛、肩 穴可疏通利结,疏络止痛、曲池穴可行气活血、合谷穴可调经活血通络。毫火针取阿是穴,其目的具有消肿散坚、促进炎症的吸收、其针刺的热量可以使粘连的肌肉组织得到松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最终使局部组织得到修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观察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应用毫火针治疗方法,当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二个疗程后,颈椎压痛可缓解,三个疗程结束后,其上肢麻木好转。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微痛安全、高效低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因有时患者见其治疗方法后产生畏惧,所以要适当向患者解释清楚,并介绍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因此,毫火针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3]沈甜,张彩荣,李忠仁.火针的临床应用探讨 [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21-223
[4]王永红,段俊峰,宁俊忠.颈肌与颈椎病关系浅析 [J].颈腰痛杂志,2004,25(1):46-47
[5]叶秀兰,唐占英,钱雪华,等.施氏三步九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5):51-53
[6]梅荣军,赵虎,宋兢民,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29(3):138-139
[7]毛湄,黄石玺,王映辉.“毫火针”的临床观察及安全性探讨 [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