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2013-10-02 13:07倪新元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3期
关键词:黄疸型茵陈蒿利胆

倪新元

(浙江省金华市广福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于各种肝炎病毒导致的以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损害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总胆红素升高为共同临床特征的一类临床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以湿邪为患,多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论治。笔者在分析肝炎患者黄疸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将活血化瘀寓于清热利湿之中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96例,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与病原学检测等均符合文献[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96例黄疸型肝炎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 21~56 岁,平均(40.52±12.81)岁;均为乙型肝炎;病程 3~21 d,平均(4.51±2.03)d。以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TB与ALT水平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甘利欣注射液30 mL、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液500mL静滴,每日1次,连续4周。治疗期间,注意合理休息,忌食油腻食物。观察组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为治,予以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30 g,栀子15 g,大黄10 g,金钱草 30 g,柴胡 15 g,郁金 10 g,茯苓 20 g,薏苡仁20 g;加味赤芍、虎杖、黄芪、丹参、红花各30 g,甘草10 g。对胁肋、脘腹胀痛较甚者加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恶心、呕吐者加赭石、藿香、旋覆花、白蔻;体质较弱者选加太子参、山药等益气养阴之品。每剂加凉水400 mL,浸泡30 min,文火煎30 min,每日1剂,分2次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的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嘱患者记录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1]拟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脏回缩,胆红素恢复正常,而其他指标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均未见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肝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愈29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7.0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有降低(P<0.01或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TB(μmol/L)DB(μmol/L)ALT(U/L) AST(U/L)观察组 治疗前(n=48)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155.51±13.73 86.94±22.62 177.52±16.52 145.83±20.02 38.42±9.22*△ 21.93±7.13*△ 33.71±9.01*△ 35.21±9.60*△152.40±12.64 85.53±20.94 169.60±18.70 146.01±19.33(n=48)治疗后68.60±11.51*48.61±10.34* 67.20±13.52*60.74±15.93*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时,各种肝炎病毒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减弱,又因病变区域正常的组织结构被破坏,胆管区细胞肿胀破坏,胆小管上皮通透性增加,使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滞留于血液内,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的症状[2-3]。中医学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阳黄”的范畴,或因外感时邪,或因饮食不洁,或因恚怒伤肝,损伤脾胃,致使脾运不及,脾失运化而停湿,湿热交结,不得泄越所致。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密热在里,身必发黄”;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黄疸第三》中提出“凡遇时行热病,必多内瘀著黄”;近代肝病大家关幼波教授认为“黄疸一病,病在百脉”、“治黄先治血,血行黄自却”。脉为血之府,气血津液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湿热交蒸,气滞血密,胆汁不循常道而滥入血脉,环行周身而致黄疸,热迫血行致瘀又可加重黄疸。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在不同的时期可有所侧重,在初期以清热渗湿、疏肝利胆为主;中期以活血化瘀、清热渗湿、温阳补气为主;后期以疏肝健脾、清除余毒为主。

在治疗“阳黄”的清热利湿方剂中,首推茵陈蒿汤,该方源于《伤寒论》,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方中茵陈蒿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具有清利湿热,解肝胆之郁,利胆退黄的作用,为君药;栀子清热燥湿,并利三焦,为臣药;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肠,具有降瘀泄热,通利二便的作用,为佐药;三药都是苦寒泄利之品,可使湿热前后分消,黄疸自除。本观察中,笔者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方药中药物剂量,并伍用赤芍、黄芪、丹参等,可增加肝组织灌流,使血流畅通,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提高利胆效应,具降酶、降胆红素,能较快消退黄疸;虎杖、大黄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郁金可解郁通阳,调达柔肝;甘草不仅调和诸药,还具有健脾与退黄降酶的作用。诸药伍用,共奏清热利胆、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益气和中之功效。观察表明,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说明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能够迅速消退患者的黄疸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比较适合于基层医院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虽然本观察中,强调了活血化瘀的重要性,但其并非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仍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根据疾病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地予以辨证施治。

[1]王培业.自拟茵陈芍枣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28-29.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4]王玉忠.清热利湿凉血饮治疗乙型肝炎急性黄疸型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4):23-24.

[5]杨素琴.清肝利胆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6):26-27.

[6]刘静生,刘静宇,刘明照.刘学勤教授退黄四法临床经验介绍[J].河南中医 ,2010,16(7):56-58.

[7]闵照国.巧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J].中原医刊,2004,31(2):37-38.

猜你喜欢
黄疸型茵陈蒿利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茵陈蒿汤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
乌梅绵茵陈蜜露利胆祛湿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关于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清肝利胆汤治疗胆腑郁热型胆胀42例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