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相关调查分析

2013-09-28 02:52:50凌华明凌华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应付高中学生韧性

凌华明 凌华龙

(1.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1 对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相关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升学择业、交友恋爱等一系列重大人生课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高中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不强。像其他高危群体一样,中学生群体也不是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有些中学生群体当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时候会产生适应不良、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的现象,尤其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就业形势严峻,升学压力增大,现在的高中生承受了以往的高中生未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中学生的自杀事件也频频见于极端。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帮助学生提高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加强中学生心理辅导,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重视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高中生要面对的种种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应激性事件,若个体不能良好地应对,将会引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所以进行高中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应用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把“心理韧性”这个概念引人到中学生群体中来,探讨其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希望能为高中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湛江市第五、七中学和吴川市第一、二中学在校高中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80份,收回有效问卷93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被试对象涵盖了高中三个年级的文、理等专业。

2.2 调查量表

2.2.1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是胡月琴和甘怡群于2008年编制的,共有2个维度,5个因子,27个项目。目标专注分量表(α=0.81)由5个项目构成,指的是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订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控制分量表(α=0.74)由6个项目构成,指的是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念头的控制和调整;积极认知分量表(α=0.71)由4个项目构成,指的是对逆境的辨证性看法和乐观态度;人际协助分量表(α=0.73)由6个项目构成,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来获取帮助或宣泄不良情绪;家庭支持分量表(α=0.810)由6个项目构成,指的是家人的宽容,尊重和支持。

2.2.3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的,由62个项目组成,分为6个因子,分别是F1:解决问题、F2:自责、F3:求助、F4::幻想、F5:退避、F6:合理化。其中,“解决问题”与“求助”两个因子属于成熟型的应付方式,“退避”、“自责”和“幻想”3个因子属于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合理化”因子属于混合型的应付方式。

2.3 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心、比较分析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展开调查、分析研究。

2.4 数据采集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或是上自习课时间,以教学班为单位,集体施测,由主试统一讲解指导语,学生当场填写,然后统一收回。

2.5 数据统计处理

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最后有效问卷为936份,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检查无误后,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3.1.1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调查结果的相关显著检验

表1.心理韧性、应付方式各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检验

由表1中可以看到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与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541**)、求助因子(.287**)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因子(-.32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控制与解决问题因子(.269**)、求助因子(.215**)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因子(-.39**)、幻想因子(-.34**)、退避因子(-.119**)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积极认知与解决问题因子(.287**)、求助因子(.237**)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因子(-.22**)、幻想因子(-.13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家庭支持与解决问题因子(.229**)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因子(-.21**)、幻想因子(-.130**)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人际协助与解决问题因子(.170**)、求助因子(.414**)存在显著正相关。

3.1.2 调查结果的多元回归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哪些因子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以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为因变量,高中生的应付方式各个因子为预测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2可知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存在着显著性的意义。高中生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心理韧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它们的复相关系数为0.609,判断系数为0.371,证明它们存在高相关。

表2.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多元回归检验

3.2 讨论与分析

高中学生的心里韧性与应付方式之间多个因子存在显著相关,说明了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影响其应付方式。富有心理韧性的高中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其情绪和行为相对较成熟稳定,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效能,比如说重新调整自己、制定相应的执行计划。反之,缺乏心理韧性的高中学生产生的偏激情绪和行为的几率较大。作为二十一世纪成长起来的高中学生,当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时,应该是乐观积极地面对,从逆境和低潮中奋起,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心理韧性,善于总结失败教训,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如果他们采取的态度是怨天尤人,消极悲观,把生活事件看得过于糟糕,最终就会导致偏激的侵犯行为。绝大部分高中生把升学考试作为高中阶段要完成的使命,提高考试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了高中生活的全部,一旦受挫,就容易陷入思想误区,认为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处于快速成长中,社会经验不足,心里韧性水平还不够稳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心理韧性高的高中生则能够积极看待挫折和压力,具有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热爱和珍惜生活,遇到困难能主动求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知道成败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并能够从失败中体会丰富的人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决定应对行为的重要基础。

由于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与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自责因子、求助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情绪控制与解决问题因子、自责因子、求助因子、幻想因子、退避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积极认知与解决问题因子、自责因子、求助因子、幻想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家庭支持与解决问题因子、自责因子、幻想因子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协助与解决问题因子、求助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可见,要提高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必须要提高他们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适应能力与处理水平,让他们掌握成熟的健康的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进而增强他们的抗挫素质。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增强人们的心理韧性最有利于加速成长,应对生活事件,更倾向采取亲社会行为。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只要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他们的心理韧性的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从整体来说,培养高中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韧性都有助于减少其面对挫折时产生的消极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水平高的高中学生所采取的应付方式更加成熟稳定,这与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应付方式对心理韧性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心理韧性的高低来评估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也可以通过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而减少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扰,从而改善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心身健康,建设和谐校园。

4 结 论

4.1 从调查结果表明:影响高中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不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各内部因素之间、各外部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

4.2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之间多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反映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影响其应付方式。

4.3 高中生的应付方式对心理韧性有好的预测作用,高中生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心理韧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并根据高中生心理韧性的高低来判断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

5 建 议

5.1 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各校领导需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设置心理咨询中心,配备足够的中学心理辅导员(教师)。应将心理教育作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指标。并要各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到及时、到位的对高中学生施以良好的心理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5.2 心理健康教育而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

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面向全体高中生,心理韧性培养就是发现个体的优势和强势,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对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心理韧性,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整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差异性相结合。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应付能力。

5.3 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实效性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高中学生施以良好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调节方法。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和调节方法来应付挫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减少由于挫折所带来伤害。

5.4 注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各种方式的综合作用

加强教学课程建设,根据高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开设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心理专业教师,为学生个别咨询和辅导提供优质服务,及时地帮助患心理问题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伤害)和消除心理障碍。坚持让学生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密切配合,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渠道。

5.5 提高中学教师心理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提高教师及班主任的心理教育素质是关键。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心理教育的教师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帮助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效果,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5.6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设法防止、缩小或消除两代人的代际差异。理解和尊重子女。做到严而有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顺利地度过青少年时期,以健康的步伐走向成年。

[1]胡月琴,等.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2]Richardson G 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3):307-321.

[3]于肖楠,等.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658-665.

[4]王坚杰,等.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162-164.

[5]孙晓玲,等.青少年自我复杂性的测量及其压力缓冲作用探讨[J].心理学报,2006,(5):751-761.

[6]载海崎,等.心理与教育测量[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2008.

[7]林崇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182-184.

猜你喜欢
应付高中学生韧性
对“应付式调研”说不!
环境(2023年12期)2024-01-26 03:36:25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Task 6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2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Sentences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