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就业环境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为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指导;作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18-03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和高校自1999年来大量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只有充分有效地做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才能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为此,本文拟就职业指导工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展开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歧视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从宏观上说,国家相关的劳动与就业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滋长了就业歧视。目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包括四类: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学历和非专业技能歧视。相比男性毕业生,女生的就业显得更加步履维艰,性别歧视成为女生求职中最大的障碍,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1]。在2008年到2009年间,在未就业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到60%—70%[2]。由于就业歧视这种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导致有的大学生长时间失业、待业或者临时的和不安全的就业,甚至有些优秀的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低层次、低薪酬的工作。
(二)求职陷阱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由于社会阅历浅,缺乏相应的法律及政策知识并且求职心切,毕业生容易在职场上遭遇求职陷阱。常见的求职陷阱有:第一,网络陷阱。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不法分子通过建立钓鱼网站、诱人的网络招聘待遇、冠冕堂皇的网络招聘职位等方式吸引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求职。第二,试用期陷阱。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企业故意延长毕业生的试用期,在初次约定的试用期满后,企业提出再次延长试用期以做进一步考查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二是在试用期间内企业无条件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第三,劳动合同陷阱。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时,合同中涉及模糊词句,附加不平等条款,使合同内容倾向于用人方利益,无视毕业生的合法权利。
(三)就业成本高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成本”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3]。大学生的就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投资,必然离不开成本投入,主要的成本包括:考证费用、求职材料费、交通费用等。(见表1)
此外,在问卷调查的两项内容中“您认为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付出值得吗?”和“就业成本增加您的就业压力吗?”(见表2),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择业过程中一定的成本投入是值得的,但就业成本偏高让他们深感就业压力大。
(四)企业侵权增大了毕业生的求职风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指大学生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指其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种种侵权行为而不能正常就业[4]。用人单位因为各种不合理且不合法的理由,对毕业生进行区别性、排斥性的对待,导致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这在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就业歧视就是企业侵害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一种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用人单位的违约行为、无故扣押毕业生的证件、故意规定“高额”的违约金和借故扣减劳动报酬等行为都是用人单位惯用的侵权伎俩,这不仅对毕业生造成了身心的伤害,而且还增大了毕业生的求职风险。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相比美、英、德等西方国家成熟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虽然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但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一)指导毕业生充分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实现人职匹配
“特质—因素匹配理论”认为职业指导过程就是基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前提下的人职匹配过程[5]。据新浪网的一份调查显示,每年约有两三百万毕业生迈入社会,可是有80%的人感到不适应本职工作,60%的人有跳槽的打算,30%的人没有职业规划,仅有10%的人表示工作还算快乐[6]。由此可见,人职匹配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在就业中实现人职匹配,高校的职业指导发挥关键作用,应做好三方面主要工作: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我,全面了解个人的兴趣、性格和能力;二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职业世界,掌握社会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三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找与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相对应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通过充分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减少了毕业生在择业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
(二)指导毕业生全面掌握就业市场信息,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场所,由于就业信息具有变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毕业生要在就业竞争中处在有利的位置,必须要真实而及时地掌握和运用就业市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通过职业指导,毕业生可以掌握的就业信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整个就业市场状况的社会信息,即:毕业当年的有关就业政策、就业法律法规和社会职业发展状况;另一部分是毕业当年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即:毕业生总人数、专业分布情况、地区分布状况等。在处理搜集的就业信息过程中,职业指导教师要发挥导航作用,既要指导毕业生有效地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又要提醒学生提防渠道不明的信息源,警惕求职陷阱,还应鼓励毕业生学会共享就业信息,共同参与就业竞争,实现及早就业。
(三)指导毕业生端正择业观念,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从教育本位上看,职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要发挥其教育和帮助的功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主要做法有:在就业区域上,支持毕业生投身到艰苦边远和西部等人才稀缺的基层地区;在就业方式上,教育毕业生合理对待择业和创业,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毕业生大胆创业。在就业领域上,引导毕业生打破传统“专业对口”的狭隘观念,利用公平自由的就业环境去尝试和争取在专业相关或者专业外的领域中就业。在就业期限上,教育毕业生理性看待“跳槽”现象,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7]。在择业观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利用团体或者个体指导方式校正因择业观误区而导致职业选择错误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因就业观误区产生心理问题的毕业生,通过采取一对一心理辅导,以消除择业过程中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以健康的状态参与就业竞争。
(四)指导毕业生熟练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纵观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主观上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不仅仅是不正确的就业观,求职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择业技巧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向毕业生传授求职技巧过程中,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要把握好“1W1H”:一是要讲什么(what),在内容上,求职技巧应该与社会职业状况密切联系,着装技巧、制作简历技巧、交谈技巧、握手技巧以及问候语使用技巧等应成为重点讲解的内容;二是如何有效地传授这些技巧(how),可通过“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两种方式,具体而言,前者是先老师示范,学生领会后,再由学生现场模拟;后者是学生在掌握要点后,由志愿表演者现场操作,其他同学面对面给予点评,达到互相学习提高的效果。很明显,正确而熟练地使用求职技巧不仅增加毕业生求职的自信心,而且还提高毕业生的个人形象,让毕业生的求职更顺利。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职业指导始于人类社会的职业分工,从社会本位角度上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8]。在今天,就业方式由国家分配转向自主择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了各种问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结合职业准备、就业服务、人力资源配置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对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一)是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的需要
就业准备是成功就业的关键环节,在职业指导的发源地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还是法制保障等方面都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充足的职业准备条件,其完善和成熟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有很大的启示。在我国,虽然职业指导起步较晚,但是其重要性日益得到肯定,尤其在毕业生的职业准备中,缺乏职业指导,毕业生难以实现人职匹配。职业准备贯穿整个大学阶级,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职业指导在各个阶段分别满足了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准备前期,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特质合理规划职业人生,形成初步的职业方向;在准备中期,职业指导促使大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法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人才需求信息,增加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对称,教会学生使用法律知识保护个人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在准备后期,职业指导侧重于加强大学生的择业技能培训、创业教育和开展个性化的择业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二)是高校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需要
就业服务是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围绕就业工作提供的咨询、辅导、培训和测评等操作层面的服务,不等同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更多侧重于从诸如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知识层面对学生开展指导。从操作层面上说,高校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第一,网络服务。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设立专业门户网站和导师博客,以在线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就业服务,既可解答就业疑惑,又可发布就业信息或者提供网络视频面试。第二,个性化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团体或者单独的咨询指导,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细致的职业信息,又可以缓解学生择业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借助一定的职业测评工具,促进学生认知自我,根据测评结果明确择业方向。第三,职业技能培训。借助课程实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专家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训,促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职业目标,进一步提高就业的砝码。除此之外,一些常规性工作,如:就业协议书的审核盖章、就业方案的报批、就业报到证的办理和组织专场招聘会等也在就业服务之列。做好了就业服务工作,不仅能大大节省毕业生的求职费用,而且能促使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防止掉入求职陷阱。
(三)是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劳动经济学把人力资源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9],大学生的就业属于工作搜寻。纵观目前大学生资源的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跳槽率高;大学毕业生在两年内最容易跳槽,其中,女性跳槽率比男性要高。有关资料显示[10]:
第二,就业区域要求高;调查显示:选择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就业的毕业生高72%之多,而老少边穷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11]。第三,自主创业率不高;据麦可思(权威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调查显示,2010届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1.2%)高0.3个百分点,比2008届(1.0%)高0.5个百分点(见表3)[12]。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接近30%的大学生创业比例相去甚远[13]。高校职业指导遵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消除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提供有价值的社会就业信息等方面促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就业、择业与创业的关系,保证了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可以分为几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14]。对大学生而言,职业选择不是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应视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指导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入学第一年,职业指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培养职业兴趣,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第二年,职业指导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特质,合理规划职业人生,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第三年,职业指导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第四年,职业指导的任务是加强择业技巧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信息的发布。通过循序渐进的发展式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而并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实现了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15]。
参考文献:
[1]卢志同.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9,(15):6-7
[2]崔影慧,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60-61.
[3]陈良华.成本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1.
[4]陈亮,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侵害表现形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74.
[5]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4.
[6]李燕冰,等.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217—218.
[7]赵彩瑞.积极面对就业压力,树立现实的就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7):28—30.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9]陆铭.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5.
[10]于成锋.人力资源流动现象分析[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2):32.
[11]林明.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76.
[12]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13]夏大庆,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95.
[14]陈石清,等.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5):81—82,
[15]仇静莉.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