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闽江学院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108)
目前,移动图书馆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平台。由于移动图书馆尚处于初步使用阶段,其资源共享系统存在文献资料容易遭窃、数据丢失和易受网络病毒攻击等问题[1]。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的维护问题进行了研究。
移动图书馆依托集成的海量信息资源与云服务共享体系,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了资源搜索与获取、自助借阅管理和信息服务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随着手机、掌上电脑等通信设备的优化配置,移动图书馆在企业及个人用户中得到大量应用。从实际应用情况来说,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共享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对移动图书馆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处理,采用数字化技术完成各种文献资源的对接。例如,对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全面整合后,可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设施,借助移动手机平台创建移动图书馆成为趋势。移动图书馆充分考虑了手机阅读的特点,其能专门提供3万多本e-pub电子图书、8700多万篇报纸全文及其他阅读资料供手机用户阅读使用[2]。
移动图书馆与互联网成功地实现了连接,各种网络数据之间可以按照应用要求进行传输,提高了文献资料的共享性。例如,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接入文献共享云服务的区域与行业联盟已达78个,加入的移动图书馆已有723家,从而创建了大规模的共享网[3]。
移动图书馆是专门为各图书馆制作的专业移动阅读平台,用户可在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上自助完成个人借阅查询、馆藏查阅、图书馆最新咨询浏览等事项。在用户在线阅读或下载资料时,盗用者会利用在线复制软件窃取相关信息。
移动图书馆拥有超过百万册电子图书、海量报纸文章以及中外文献元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阅读服务。上述文献资料只有在手机、掌上电脑上才能实现数据阅览的效果,若通信设备损坏则也意味着数据资料的丢失。
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文件资料时有可能携带病毒,从而对移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安全构成威胁。例如,手机网络带有病毒传输数据,计算机主控设备接收后也被病毒感染,由于整个对点传输遭到了病毒破坏,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1)产品检测 移动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中区域,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资源查询平台[4](见图1),从而满足读者对数据信息调用的操作要求。为了保持数字阅读器功能的正常营业,运营商应定期检测移动图书馆的运行状态,重点检查数据传输是否存在着异常情况,由此确保资源共享系统维护的安全运行。
2)定期升级 随着移动设备的多功能改造,移动图书馆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具体而言,应根据用户使用要求定期对移动图书馆存储的文献资料、数据信息、登陆系统等更新升级,这样才能与硬件设备保持同步性。
图1 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的检测
1)资源保护 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对接[5],实现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应尽量简化资源共享系统的工作流程,最终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
2)资源管理 用户应借助数字图书馆现有的功能对文献资料实施自动化管理,避免带有病毒的文献资料融入系统。一般情况下,移动图书馆可以自由选择咨询问答、新闻发布、公告 (通知)、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用户在资源管理时应注意上述内容。
3)资源分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图书馆存储信息资源的数量会持续增多,因而用户应注重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配。以手机移动图书馆为例,用户可使用内存卡等装置及时录入数据信息,将图书馆资源按照预定的模式加以储存,这样便于文献资料的存储与查询。
虽然移动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平台,提高了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但由于其处于初步使用阶段,其资源共享系统存在文献资料容易遭窃、数据丢失和易受网络病毒攻击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运营商和用户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维护措施,以确保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正常运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应对策研究,使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更好地用于文献资源信息服务。
[1]李烨 .基于短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2010(1):22-23.
[2]高嵩 .“移动图书馆——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未来”会议在北京邮电大学召开 [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2):56-57.
[3]宋恩梅,袁琳 .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88-90.
[4]韩丽,薛海波 .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 [J].现代情报,2010(11):34-36.
[5]齐亚双,李永先,薛伟莲 .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