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策略建议

2013-09-26 02:40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金磊
城市与减灾 2013年4期
关键词:芦山汶川减灾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金磊

浏览纪念5·12汶川巨灾五周年的一系列文章,除了赞扬抗震救灾助推中国精神、用不足三年时间及1.76万亿巨资兑现了一个灾后重建锦绣巴蜀的承诺外,还用大量篇幅将汶川与芦山做了比较。笔者从众多细节中发现,汶川与芦山相隔五年的两次地震,除震级与损失差异明显外,最大的改变是救援能力的加强,但对此客观分析,正如中国地震局修济刚副局长在《四川芦山地震应急的几点启示》一文(《光明日报》2013年5月22日)中所归纳的四点:必须注意保证通讯畅通、救援队伍的组织和条件保障、农村自建房急需指导和管理、防灾教育必不可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需强化灾后重建的多方面启示。笔者认为,5·12汶川巨灾后重建规划建设成绩为先,但从灾后重建管理、规划、建设乃至极震区应急预案建设上都还欠缺防巨灾的准备,技术与管理层面,都暴露出侥幸心理,不少在五年前汶川地震反映出的问题,至今未解决,从而复现在芦山(汶川重灾区)强震中。所以,要走出灾后重建的困境,万不可让灾后重建变成灾后破坏,这应是当代每位灾后重建规划者与思想者的共识。截至2013年5月24日,全国已有144家基金会表示要参与芦山灾后重建,重建项目资金到位,四川省发改委领导遂表示:要用三年完成重建,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笔者质疑这种有“跃进”味道的灾后重建目标,因为若弄不明白灾害“真相”,灾后重建规划很可能经不起科学的考量。

灾区重建规划必须认知灾情、找准隐患

历史演进中的雅安地理志告诉人们,雅安与汶川不仅在交通命脉上有关联,某种更深刻的命运使其地质构造汇聚在龙门山断裂带这同一交集上。无论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无论龙门山断裂带上还会不会发生大地震,灾后重建首先要从综合地灾治理入手,更充分地考虑其内生作用。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历史上从不安分,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6.2级最大地震,而后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7.0级强震。2008年10月,笔者主编《灾后重建论——四川汶川“5·12”综合减灾重建策略研究》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该书从七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回答了灾后重建的策略,即汶川巨灾科学论;灾后重建理念论;他山之石借鉴论;灾后重建综合减灾论;灾后重建管理论;灾后重建技术论;灾后重建文化论。其中,较重要的是梳理了20世纪中国西部7级以上破坏性强震一览表。现在看来,以四川为震中的相关强震共发生6次。更严重的是,雅安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区,境内多山、地貌类型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山地占总面积94%,海拔超过千米的中高山区占总面积70%,相对高差达1000~2000米;此外,因雨量充沛,雅安还有“西蜀漏天”之称,从而使地质灾害成为最大隐患,如2009年8月6日深夜至7日凌晨,雅安汉源县发生山体滑坡,40万立方米垮塌体阻断流经该市的大渡河(大渡河系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形成大渡河上罕见的堰塞湖灾害,造成2人死亡,29人失踪,18人受伤。同样,在此次芦山强震后,地震灾区也迎来了次生地质灾害的考验:2013年5月9日上午10时,四川省道210线山体垮塌致2人死亡,4人重伤,成为“4·20”芦山地震后迄今所造成重大损失的次生地质灾害。

从此要点出发,灾后重建策略的安全选址很重要。这不仅指要谨防次生灾害,还特别不能忽视非重灾区,必须要用系统论即综合减灾思想考虑灾后重建。比如,在关注隐患分析时,不可放松对古老滑坡和泥石流堆积地的研究。某些场地看上去平坦且植被茂密,但潜在危险性巨大。所以,凡准备用这些滑坡地作为灾后重建场地时,在勘察论证其安全稳定性时,应高度关注滑坡体上的建筑物密度及建筑值,尤其不可随意在滑坡后缘处堆砌土石。考虑到四川地域地貌特点及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的灾后重建中不宜过分强调太集中。除了避让地质灾害需迁移外,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灾民意愿,在有安全评估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能原地重建就原地重建,该迁址的就必须迁址!要看到,汶川灾后重建中,由于太匆忙,大干乱上了一系列建设与工业项目,误造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对灾后重建地有环境影响的项目。此种项目无论对长远还是当下,都对灾后重建的安全保障形成负担,如在汶川重灾区紫坪铺水库区发现,灾后重建竟建了十多个制砖厂,超大规模地开挖山体取石取土,由此在造成植被新一轮的人为破坏中,加剧了水土流失,这怎能不诱发泥石流灾害,怎能不等于灾后建设性破坏呢?!

从抗震防灾建设上考虑,灾后重建首要是确定宜居和安居的设计准则,并回答怎样的建筑可在灾害中迎接“大考”。它不仅可抗震,还要抗风,抗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诸多灾害。芦山强震“房坚强”的修炼可找到一些成功实例,但绝不可用“汶川重建项目没有一个全塌下来”作为芦山重建抗震目标,这种“护身符”的理念对灾后重建策略有害。殊不知,汶川灾后重建虽使不少新公共建筑做到“大震不倒”,但对于芦山灾区生命线系统的“解剖”,不恰恰说明汶川灾后重建规划建设欠全面、欠科学、欠安全可靠吗?回眸国外经验:日本在灾后重建规划时强调减灾要与城市更新协调作用;在优化功能组团时,综合考虑美化人居环境并提升区域整体综合减灾能力,不出现重复灾害。美国的灾后重建立足长远,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法规都纳入对多灾种的考量。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发生8.1级巨震。震后政府修订抗震级别,从原先7.5级提升至8.5级,并在每栋公共建筑物上张贴地震疏散须知。智利所有新建筑均按高烈度地震设计,广泛采用“强柱弱梁”的原则,其建筑的主要支撑是钢筋混凝土立柱,柱子再通过钢制的框架加固,旨在尽可能缓冲、释放地震能量,并最大限度地建设安全区域。

灾区重建规划不可轻视综合软策略研究

政府作为灾后重建的主导,重要的是要有综合决策之思,一方面要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加大对全中国-中国西部-四川-芦山不同层面减灾评估分析,强化减少自然巨灾与人为事故(亦含社会灾害及恐怖),同时要研究汶川五周年精神的烛照与经验的传承,其核心是要找到灾后重建主动防范灾害的对策和经验。从灾后重建的软科学出发,应特别关注芦山灾后重建“天地生人”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实现社会经济在地灾环境下可允许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强调灾后重建的软对策,是因为在灾后重建的大系统中,社会重建与经济重建、建筑重建同样重要。所谓灾后的人文社会重建,本质上是要在物质废墟与精神巨大创伤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内在与外在的力量,修复受到破坏的家庭、邻里、亲朋好友、社区组织等,使家庭与社区、社会逐步恢复自我组织与自我发展的活力,使灾区人民重新过上平安有序的生活。重要的是,绝不可简单地将物质重建模式复制到社会重建工作中。如果说物质重建能够三年完成,那么人文社会层面的重建绝非三五年可奏效。发达国家大地震“震”出来的经验中,不仅有防御次生灾害之策,更有医治灾区社会系统网络软性创伤的方略。美国加州的爱瑞特·卡考斯作为防灾的公共政策顾问,强调在生命线系统、城市与建筑的灾后重建的同时,不可放松社区与社会及政府的人文化灾后重建策略的应用。

李尧业一家在北川新县城禹羌小区分到一套新房。一家三代在小区门前合影留念,纪念灾后重新有了新家 (摄影 李贫)

灾后重建规划的软对策强调心理救援是核心。灾后心理重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归结为: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巨震;2010年玉树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灾后人文社会重建的思路是要进一步梳理突发事件中政府及相关组织的职责作用。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往往都走不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定理。从灾难文化的建构考虑,笔者要说,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永远弄不懂灾难的原因;废墟其实比纪念碑更具震撼力,因为人类还要经历风景,但更要学会在死亡般强烈的风景中获得新生。就灾后重建而言,社会重建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用近一年的时间,重点恢复社会关系的功能,从而建立公众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那些遭受心理创伤的灾民实施“心理-社会救助”;第二,再用两年的时间,重点恢复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旨在促进安全社区、减灾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总计需要5~8年时间(指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完善全社会减灾事业建设。之所以要经历如此漫长的时段,是由大灾难造成的社会系统断裂的多层面、多类型表现形式决定的。在多数发达国家,非政府机构是灾后人文社会重建的支撑者,“自救”、“政府救助”、“民间救助”是三大主要救助途径。中国需要在灾难中成熟,只有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去主动防范,全民的安全自护文化意识与能力才会彰显。从此意义上笔者再一次呼吁,国家要编研并制定对全民防灾有长远价值的《国民安全文化教育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是个重要的安全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从灾后重建需要的人文社会策略上讲,要抓三类交叉学科问题:其一,从研究灾后重建工程问题,转向同时研究灾后重建社会系统;其二,从专门研究灾后重建的实际问题,转向研究灾后重建规律总结的理论化问题;其三,从专门的灾后重建人文社会分析,上升到独立的学科层面。比如,要着力推出灾后经济学、灾害文化学、灾害社会学、灾害传播学、灾后保险学等。据此,雅安灾后重建规划将以文化为根基,体现安全文化标志下的城市精神;在用安全文化理念规划灾后重建系统时,衔接安全行为的导向和规范,提升安全控件的标准。此外,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不仅应植入有特定本质安全的空间体系,更要培育起相辅相成的安全体验系统。最后,还要对灾后重建的成果做好后效应评估。

猜你喜欢
芦山汶川减灾
云上远眺新汶川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春回芦山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