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馆及科普产品发展方向探索

2013-09-22 03:58安徽新视野科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杨屹陈锋安东潘步升
城市与减灾 2013年4期
关键词:科普馆防震减灾

安徽新视野科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杨屹 陈锋 安东 潘步升

科普馆作为防震减灾宣教的主阵地,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当前,我国防震减灾宣教手段比较齐全,但宣教质量,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有待提高。科普教育基地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就需要从科普馆整体设计思路、科普产品发展方向上进行深入研究。

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又发生了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人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特别是对防震自救技能的需求大大提升。“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中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规划”(GH/2-03)要求,“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效果。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的建设,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服务平台”;“防震减灾宣传规划”提出,要“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掌握和运用防震减灾知识,增强防震减灾的实际效果”。

我国现阶段防震减灾宣教能力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知识技能需求明显不足,防震减灾事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类型

目前我国主要有四种防震减灾科普手段:科普产品;科普出版;科普文艺和新兴科普传媒。这四种宣教手段各有特点,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着我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科普出版的优点在于传播方便、知识信息量大,但作为传统的表达方式,结合比较枯燥的防震减灾理论知识,其吸引力明显不足,导致人们接受度不高,效果不理想。

新兴科普传媒的优点在于方式新颖、生活融合度高、接受度高、引导作用明显,但这种方式也有明显的缺点:

(1)理论与实践脱节。现阶段的作品呈现出清一色的说教特点,大部分只是把书本知识生搬硬套到新媒体上,防震减灾技能方面不突出。

(2)内容复杂。“记录”形式的特征明显。

(3)数量、质量不高。大部分采用“镜头+解说词”的形式,缺乏创新。

虚拟科普馆的特点是集成防震减灾科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提供网络服务。作为比较新颖的手段,它能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小朋友,但是其地区针对性不强,不能结合当地历史地震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相关防震减灾知识,并且欠缺训练体验等功能,知识的传播不能做到生活化,具体化。

科普文艺指防震减灾宣传文艺作品。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科学性,其政策解读形式多样,引导效果良好,但是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

科普产品指主要依托宣传教育基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场馆)模式建成的形式多样、设施先进的展品及互动产品。宣传教育基地作为防震减灾宣教的主阵地,其社会反响良好,受益众大、互动性强,与当地实际情况融合度高,娱乐化、实物化程度高,技能方面的培训有明显的手段优势,但当前科普产品品种不多,特别是能帮助公众切实提升防震自救技能的产品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

方向

我国科普事业的特点是服务基数大、知识性需求一般、技能性需求较高。因此,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就必须多管齐下,突出重点,以一到两种宣传方式为主,多种宣传方式为辅,共同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完全依托网络等虚拟手段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教有其局限性,对抽象的、非具体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表现力不足,最主要的是满足不了技能性需求,缺乏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手段。

科普馆现状

目前建设的国家及省、市、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220多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900余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150多个。

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动漫画、多媒体、光机电演示等)宣传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参与式模拟、体验式训练方式提高人们防震避震技能,特别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娱乐化、实物化、互动化体现出来,对于技能方面的培训有明显的手段优势。

综合考虑知识表达方式与防震避震技能提升的需求,宣传教育基地模式最适合作为主导形式来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但防震减灾科普展馆现阶段的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

(1)当前大多数防震减灾科普展馆以理论知识传播为主,关注单一知识点的宣传,表现手段单调,多以展板或多媒体形式呈现,不能系统传达相关知识。

(2)部分防震减灾科普展馆过于注重地震破坏场景的模拟,场景模拟的效果只是提高展馆的视觉效果,不能达到提高防震自救逃生技能的目标,产品的现代科技综合手段运用欠缺。

(3)体验式、参与式防震自救逃生训练的产品较少,技能训练式产品比例较低。

防震减灾知识如果一味地以教科书式地传播,则不易被人们接受,达不到防震减灾的效果。我们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目的是在大家不幸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特别是人员的伤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体验与训练上。可惜,现在的许多场馆都忽略了这一点。据统计,现阶段以展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场馆占场馆总数的30%;以展板、动漫画多媒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场馆占场馆总数的47%;以地震模拟体验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场馆占场馆总数的15%;以可防震练习的地震模拟装置为主要互动手段的场馆占场馆总数的8%。

地震预警沙盘

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

笔者在上海、广州、安徽三地的防震减灾科普馆对观众做了共计1105份有效调查。调查主要内容是对当地防震减灾科普馆产品的兴趣度排名。结果显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纯理论知识的兴趣明显不足。综合分析得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体验类产品,其次是训练类产品,排名最后的是展板。由此可见,体验与训练产品在今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发展当中要作为重中之重。

防震减灾科普馆要达到主要目标就要突出技能培训的主题,就必须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突出多手段表达的优势,加大参与性、体验训练产品的比例。

科普馆产品的开发要求

相对于展板等比较传统产品来说,体验训练式产品的设计生产所需的技术比较先进与复杂。如何把高科技手段运用到科普展馆展品的设计和制作中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领域。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手段、工业以太网自动控制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可以运用到产品当中。

结合多年从事防震减灾事业的经验,笔者认为,从事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开发要遵循以下三点要求:

(1)正规化。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以研发生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为副业,防震减灾事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有专业从事防震减灾事业的企业做保证,需要有专业的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断研发生产相关产品,特别是一些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一味地仿制其他企业的产品。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防震减灾事业非常不利。

(2)规模化。防震减灾事业举足轻重,需要一大批有理想、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来推动发展。如此大的服务人群基数对产品的数量是一个考验,故企业的规模要能适应市场和后期服务的要求。人们不断增长的知识与技能需求要求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有众多具有规模的企业来支撑。

(3)高科技化。防震减灾科普展品的展示主题大多是抽象的,无论是地震的成因、表现,还是防震避震的能力训练方面用文字、图片,表达很容易,但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今,单一、简单的知识传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科普事业的方向必将朝着体验式与训练式发展,这就要求有技术的支撑,企业重视高科技在产品中的运用是必然的。

防震减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所以产品的开发要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开发工作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产品的开发应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开发出的体验训练式产品和手段要有实用性、指导性,而且自救方法要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样的产品才对提高公众的应急能力有意义,发挥它的社会效益,被大家认可后自然会带来经济效益。

产品的开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跟得上受众的需求和现代高技术手段的发展;同时,产品的品质也才能不断地提高。

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应因地制宜。应结合当地的防震减灾背景、特点和场地条件等,有针对性地重点体现一二个或几个主题,从而体现出特色,吸引观众不断地参与,达到“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的能力”的目的。

理论知识表达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调动观众求知的积极性,多一些参与式的演示,少一些教科书式的宣教。

体验训练式产品必将成为防震减灾产品的重点,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是极其必要的。

猜你喜欢
科普馆防震减灾
防震演练
是谁帮汽车停下来
汽车的大动脉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来势汹汹的肺炎
飞机“长脚”只是为了站在地上吗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