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3-09-22 03:58:42河北联合大学袁素娟李亚君申志永郭丹云
城市与减灾 2013年4期
关键词:唐山遗址

河北联合大学 袁素娟 李亚君 申志永 郭丹云

唐山市地震局 王丽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冀东重镇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地震。顷刻间,市区建筑夷为废墟,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全瘫痪,灾区群众跌入惨痛的灾难之中。唐山也因这场大震灾,留下了沉痛而珍贵的地震遗迹档案。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唐山共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成为纪念地震灾害的实物档案和弘扬唐山地震文化的物质依托。然而,唐山地震遗址实物档案30多年来损毁现象日益严重,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和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经拆迁。现存的五处地震遗址中,损毁现象亦日益严重。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因此,如何保护地震遗址这一鲜活的地震历史印记,使其在记录震撼人心的灾难的同时发挥独特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唐山地震遗址现状梳理

原唐山十中的甬路、房基、地下管道错动

地震时,在唐山极震区地表出现了许多与地震构造有关的裂缝,构成了一条长8000米、宽30米,总方向为北东30度的地震裂缝带。由于这些裂缝的出现,致使一些地表物体改变了其原有位置和形态。原唐山十中院内的小路和房基分别被两条相互平行的方向北东50度的裂缝错断,水平错距1.2米、垂直错距0.5米;地下排水管和厕所被一条方向北东40度的裂缝错开,水平错距1米,垂直错距0.3米。被列为重点保护遗址后,这里原有的三处错缝地表被围栏维护起来,建有三处钢结构临建雨棚。此处一直建有地震观测站,现已新建单层U型平面观测机构,一直对此处进行地震观测研究。目前,该处遗址基本属于完全封闭式,不对游人开放。

吉祥路和唐柏路牛马库院内树行错动

地震后,吉祥路林荫树行被一条北东50度的裂缝错开,水平错距1.53米,垂直错距0.7米。后来,道路修复,仅保留了错动树行。如今,原有错动的几株多年树木均已死去,仅余树根。唐柏路牛马院内的树行、电线杆、围墙,被一条北东50度的裂缝错开,水平错距1.2米,垂直错距0.3米。原有牛马库院内的树行错动遗址仍保存较好,多年的树木错动明显,不过树干多有病伤。现遗址被一处绿化很好的私家庄园围合封闭使用,谢绝游人参观。

唐山市机车车辆工厂铸钢车间

该车间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跨:东跨长150米、宽18米、高15.61米;中跨长162米、宽18米、高10.22米;西跨长144米、宽24米、高12.45米。地基为砂质粘土;杯型基础,预制装配结构,重屋顶,砖墙。该车间位于发震构造带北西侧约1000米处,系7·28地震的震中宏观建筑物。地震致使两端墙柱全部倒塌、倾斜、屋架大部分落地(仅中间支柱未倒),现场20名工作人员中11人震亡,3人受重伤,室内40余台设备全部受损。该车间南侧的烟囱,原高35米,震损将半,仅存19.1米。被损后的现状保留了地震时地面垂直运动时留下的痕迹。作为大型厂房车间建筑物震害典例,这处地震遗址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力学、地震地质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考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目前,在该处遗址4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辟建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公园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划分为地震遗址区、纪念水区、纪念林区、纪念广场等几个区域,充分体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这一宗旨,给民众提供了一个文明寄托哀思、悼念地震罹难者的场所。

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

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于1976年7月建成,尚未使用即被震毁。该楼建筑面积4040平方米,呈T型,分阅览室与书库两部分。阅览室长70米、宽12米、高9.3米(4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基、柱,无梁楼板、砖墙。该处地基为砂质粘土,地处发震构造带西北4000米、地震烈度Ⅺ度区内。阅览室西部倒塌,东部震裂,书库向东北方向移动约1米,底层全部破碎,2至4层仍为一整体。这处遗址出现多种破坏现象,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废墟因年久,结构不稳,学校遂对其内部钢结构进行了加固和修缮。这处地震遗址地处学校内部,属于半封闭半开放式,多年树龄的大树环绕,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地震纪念和休闲生活的场所。

唐山陶瓷厂办公楼

该遗址位于大城山唐山陶瓷厂南部,地处大城山南麓,地基为亚黏土,系地震烈度Ⅺ度区边缘。原办公楼建于1951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长26米、宽16米、高7.8米。建筑结构为条形粗斜石基,粗斜石焦灰砌墙,每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两道,楼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工艺考究,坚固耐用。震后,室内墙壁仅出现了一些2~3毫米宽的裂纹,其他未损,经简单维护后仅供该厂员工使用,完全不对外开放。周围有与建筑相同年龄的大树几株,别无特别绿化,亟待美观维护。

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唐山市在加强地震遗址保护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加强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开发地震遗址旅游等。然而,对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对地震遗址的价值认识不够

地震遗址遗迹是人类历史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子孙后代进行科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以往因轻视其重大的历史、研究、教育等价值而导致了许多不可挽回的破坏。其实,对地震遗址的保护责任不仅是政府或某组织的,更应该是全社会的。宣传普及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知识,是每个唐山人的重要责任。

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力度不够

唐山地震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致使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目前,唐山地震遗址虽然做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但是遗址的倾斜、风化,加之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理论及实践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其日益损毁的趋势并没有因为这种漫长摸索而停下脚步。

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唐山现存地震遗址多处于荒废中,缺少管理和维护,只有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40万平方米范围内进行了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建设。自公园开放以来,地震纪念墙一直是市民参观、祭拜震灾罹难者的重点区域,而地震遗址作为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被忽略。由于不能近距离参观,市民只能远远地对地震遗址眺望,因之对遗址本身的价值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整齐的纪念碑镌刻着逝者的姓名,虽有纪念气氛,但由于地震遗址遗迹原貌尚无,所以不利于地震遗址遗迹教育与科研等价值的体现。据悉,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地震遗址,公园管理处将和文物部门合作,研究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和规划工作。目前,国家及河北省的文物专家正在制定相关方案,希望不久之后能予以实施。

作为地震遗址遗迹,它需要表现和传达的是大自然的破坏力对人类社会的冲击,需要以其残破感、废墟感来唤起人们对那页沉痛历史的回忆,引导人们对逝者的缅怀,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命。

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思路

强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地震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或毁灭,就不能恢复,因此,必须提高保护地震资源的认识,加大力度对地震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首先,要强化措施,严格保护地震遗址和震后留下的震前建筑,有倒塌倾向的要加固,容易风化的要修建防风雨棚;第二,停止使用震前建筑物,恢复建筑物震后初始状态,加强管理,避免人为破坏;第三,美化遗址和震后留下的震前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使之与遗址相协调,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制定和修改具有法律效力的地震遗址专项管理条例,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地震遗址实物档案不被破坏。

制定长远规划,加大开发力度

地震遗址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修复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长久性的活动,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从立足科学、着眼未来的战略角度上,坚持整体开发与局部开发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为原则,进行一系列集科研、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建设活动。对地震遗址的维修,要坚持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使地震遗址的科研价值、档案价值和宣传教育价值,随时间的延续逐步增大。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将地震遗址纳入有效的管理系统,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地震文化建筑,并通过有偿游览与参观,积极创造条件增加相关项目,如以出售纪念册、纪念币、书籍和快像服务等方式,逐步做到以收抵支并谋求发展,实现其价值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将唐山地震遗址转化为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建设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地震纪念碑广场、地震纪念碑林、地震历险城、唐山抗震纪念馆、地震科学技术馆,构成唐山地震的文化景观,构建地震文化群落,打造唐山的标志和品牌,形成一个集博物展览、科学普及、科学研究、参观旅游为一体的地震旅游项目体系。

弘扬抗震精神,发扬抗震文化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通过自救与互救,使埋压在废墟中的数十万群众获救,在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的艰苦岁月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无名英雄,充分体现了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刚毅坚强、识大体顾大局、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的品格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素质,形成了独特的地震文化,为唐山特色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唐山社会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正能量。地震遗址是地震文化沉淀与留传的一种形式,应把地震遗址建设成为发扬抗震文化基地,宣传抗震精神的窗口,以促进文化强市,文化富民,进而促进产业富民。

宣传抗震科普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应建立以唐山地震为背景,以唐山地震博物馆为依托,以科技馆为展示方式,全面介绍古今中外地震现象,普及地震知识,彰显地震学科总体形象的主体性专题科普馆。具体的宣传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与意识宣传,向人们宣传科学避险、预防为主和自身是防灾主体的观念,从而强化全体人民的参与意识和防灾意识;二是知识和对策宣传,包括地震基本常识、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知识、抗震知识、救灾知识、自救知识及地震法律法规等。通过大量地震专项展示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展示,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地震防、抗、救知识和方法,诠释地震相关科学原理,实现观众的互动与参与,从而达到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效果。

结语

唐山大地震的强度及破坏性都是全球地震史上罕见的。它是唐山人民的灾难,也是人类的灾难。但大地震同时又给唐山留下了宝贵、特殊的资源。唐山地震遗址保存较为完整,非常典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如能正确认识地震遗址的价值,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进行集科研、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开发利用,则可实现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经验,揭示地震规律和特点,挖掘地震文化进行城市形象建设,展示地震丰富的科学及文化内涵的多重效益。

唐山读者安秀杨书法祝贺本刊创刊十五周年

猜你喜欢
唐山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王大根
把唐山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