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

2013-09-25 02:29杜英璐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全面发展价值观

杜英璐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心人的本质,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他批判了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错误,阐发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立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的人;全面发展;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44-02

所谓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无不贯穿和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着人文魅力。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一系列著作中表现出来。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

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刻关注着人类命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从敬奉神转向关照人,从关注人来世的命运转向关注人现世生活的幸福,从倡导神性转向注重人性。他们高歌对人自身的赞美,倡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不应当被作为手段,不应当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1]268这些思想都曾深深震撼着马克思的心灵,加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抨击专制制度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系列展现人文精神的哲学著作。

在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批判只是起点,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而且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2]2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必须消灭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一切关系来实现一个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可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人类解放问题,始终将此作为其哲学的最终目标,并认为无产阶级是最终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社会力量。

在稍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研究,继承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原理,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理解,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开始认识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1844年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实质是,以一种萌芽和原始的形态,表达了马克思的资本占有他人雇佣劳动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多年后在《资本论》中发挥并科学论证的那些极为重要的科学理论的草图和开端。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还指出私有制是异化或劳动的自我异化的基础和原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异化的结果。劳动的异化本身的结果是私有财产的再生产。因此,他认为社会从私有财产下解放出来是工人的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条件,意味着真正的取消异化,他还强调指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进一步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却作为一种与工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43劳动仅仅成为一种维持人的生存的手段。并且马克思从人与物的关系中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指出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异化,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异化了的社会。据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在手稿中还从哲学理性出发,思辨地考察了共产主义问题。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3]426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自然科学一方面导致经济上富有的产生,另一方面导致经济上贫困的出现。而在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它们为充分表现人类本性的丰富性和丰富人类需求本身创造条件。因此,共产主义制度将消除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使人的感觉合乎人性,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地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未来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符合最高人本主义原则的阶段。这个阶段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和谐一致。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即如何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在这篇文章的叙述中,处处都流露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境遇的关注,和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无情批判,论证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求得人的解放的正确道路,展现了马克思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成熟时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

1845年,马克思被迫流亡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就已经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的科学成果最初以简要的形式在《神圣家族》中得到表达。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到1848年时,马克思恩格斯一道,用这一科学理论创作了《共产党宣言》。《宣言》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克思的彻底的人文精神。在《宣言》中,马克思不仅号召无产阶级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始抛弃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倾向,转而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人的本质及其解放问题进行了探讨。他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错误,阐发了自己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立场。认为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感性直观上的人,还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上的自然人。应当把人放到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放到人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去研究,看到人背后的感性活动的作用,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奇所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72-73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思考了人的异化问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要消除异化就要消灭分工和私有制,而要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就必须经过共产主义革命。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87可见,无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还是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描述,都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类历史命运和未来理想生活的最大的关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个性得到“畸形发展”的分析之后,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马克思分析说,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落脚点的。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才能、人格、行为风貌……)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它是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过程。而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才会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那时共产主义社会将变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可见,马克思历来就重视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创造作用。它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关注人自身,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人文精神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观,还注重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思考。马克思指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生有没有价值,不能以自我是否满足为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不能由自己来裁判,而应当以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标准,由社会来裁判。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人只有更好地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并存,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并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能够引导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真正理解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马克思的人生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虽然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观点也有所变化,但他的理论始终以阐发、解放、实现人的崇高价值为目标。他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本质的探讨,启发我们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反对自私、冷漠、排他和不负责任;他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我们去求真、向善,不断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文素养。人的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正在实践着马克思的理论。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最终证明马克思的人文精神理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版,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全面发展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