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山区县农业生态化实证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

2013-09-25 03:33:00林锦彬翁定河刘飞翔苏迎平
关键词:大田县生态化农产品

林锦彬,翁定河,2,钟 彬,刘飞翔,苏迎平

(1.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省大田县人民政府,福建大田 366100)

近年来,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学者关于农业生态化的研究很多。其中,在农业生态化指标权重赋予的研究方面上,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因子在评价中的强度不同,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的因子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最终求得程度性指标,从而对农业生态进行评价[1-4]。这种方法虽然在农业生态化研究中取得不错的效果,但由于因子重要性对于不同领域专家来说是不同的,以致所赋予的权重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象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这种方法更多地倾向于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AHP)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各个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秩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中[5-8]。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AHP对县域农业生态指标权重系数进行确定,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生态因子进行综合评判,主观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增强了农业生态化综合指标的客观性,使得评价指数更加合理准确,最终依据评价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大田县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态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巩固、扩大、转化农业生态化成果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9]。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大田县农业稳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农业生态化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业产量扩大,但产业生态特色不明显

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90年的4.26亿元增加到2011年33.65亿元(200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13.04%[10]。农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粮食、肉类等大宗农产品稳中有降,茶叶和水果等经济作物较快增长(表1)。近几年,大田培育了“山宝”雪蔗、“雪山”萝卜、“金阳”生姜、“阿佳”苦菜、“仙峰”高山生态茶等乡土品牌,但整体上农产品生态特色还不明显,规模比较小。如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高山生态茶叶,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居第21位,总产量位居第16 位[10]。

表1 1990-2011年主要年份大田县主要农产品产量Table 1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yields in Datian from 1990 to 2011 t

(二)农业布局优化,但生态产业能级低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大田农业布局有了一些改善,如有的乡镇发展生态茶叶,有的发展有机木薯,有的发展绿色食用菌,有的发展优质油茶等。但除了木薯、茶叶等绿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加工或销售企业外,多数加工层次低,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能级低。

(三)生态农业经营方式日益革新,但产业效益却徘徊不前

大田绿色农业经营方式有了些许的转变,农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绿色生产基地、闽台农业合作等得到初步发展,但传统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2003年农业增加值率为67.1%,2011 年下降为 60.1%[10]。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来自生态农业的增长空间却拓展乏力

扣除消费品价格因素的影响,2003-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8.6%。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占纯收入的67.4%,但是,绿色农业产生的收益只占农民农业收入的23%[10]。如何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绿色附加值,保证绿色产品实现终端消费是今后面临的难题。

二、大田县农业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

科学地评价县域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县域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决策依据。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价的方法体系是当前人们在积极探索的科学问题,其中的方法主要有物质代谢分析、价值链分析、指标体系评价及仿真模型等。本文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运用大田县1990-2011年的数据(本文指标数据基本上是选用《三明统计年鉴》及大田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构造大田县农业生态化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表2),同时选定解释变量进行释义(表3),对大田县农业生态化发展程度进行初步探讨。

表2 大田县农业生态化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Table 2 Hierarchy structure model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ndices system in Datian County

(一)模型因子指标权重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首先要确定每2个因子i和j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为此,本文设计了几个等级值(假定i和j至少同等重要):

1 i和j同等重要;

3 i比j稍微重要;

5 i比j明显重要;

7 i比j强烈重要;

9 i比j绝对重要。

它们之间的数2、4、6、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相应的类似意义。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aii=1,并 且若aij=k,那么aji=1/k。

表3 模型中选定的解释变量及释义Table 3 Explaining viarabl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the model

将本研究选定的13个因子划归为农业内部生态化、资源减量化、工业污染、农业与社会发展等4个大类,然后对这4类因子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值。将判断矩阵每列正规化由此得到表4。

表4 因子判断矩阵及其正规化Table 4 Factor judgment matrix and its normalization

则 W=[0.401,0.285,0.217,0.095]T为所求特征向量,即农业内部生态化、资源减量化、工业污染、农业与社会发展分别为0.401,0.285,0.217,0.095。

(二)加权综合指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本文参照1990-2011年《大田统计年鉴》与《三明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运用加权综合法,计算大田县各年份的农业生态化综合指数,绘制相应图表(图1)。

式中,DEI表示农业生态化综合指数,aij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Wij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按照上一层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以下4个子层次:W11=(0.186,0.106,0.095);W12=(0.113,0.096,0.076);W13=(0.131,0.054,0.032);W14=(0.043,0.031,0.021)。

农业生态化就是要在当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借鉴传统农业在保持土壤肥力经久不衰方面的经验,构建基于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多层次、高水平农业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生态管理模式[11]。从图1可以看出,1990-2011年,大田县农业生态化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农业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如1990-1998年虽然有所波动,但1999年开始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2008年后提高的幅度加大,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化趋势不断增强。

图1 大田县1990-2011年农业生态化发展图Fig.1 DEI of Datian County from 1990 to 2011

大田县本来就是福建省几大水土保护区之一,2000年以前,由于大田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区县,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工业发展前期不注重生态保护,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且县域产业多数为落后淘汰型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后发优势,同时传统工业化主导战略下易触发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背离与冲突,农业产业化比较低,且还有下降趋势。自2000年后,大田县在完成工业积累的基础上,关闭不合格的采矿企业,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养护农业资源,在工业方面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招商引资,突出山海协作,立足集约发展,依靠创新驱动的独特山区农业转型发展模式,特别是2008年后农业生态化速度增快,使得大田县成为福建省山区唯一一个连续两年(2011、2012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三、促进大田县农业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AHP综合评价法在大田县农业生态化的适用性运用,作出理论与实证上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大田县农业生态化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发挥山区优势,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农业结构生态化

发挥高山生态资源优势,发展高山生态农业。由于农业整体的需求弹性比较低,普遍面临市场需求刚性的制约。因此,从生产角度看,区域农业只能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生态特色农产品实现绿色崛起。大田南部和东部山区海拔高差变化大,地貌地形复杂多样,水、土、光、温、湿等条件各异,垂直带谱明显,形成多层次生物圈,少有污染源,这种自然资源的优势既是山区综合开发的物质基础,更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同时,发挥邻近闽南都市圈的区位优势,立足于开发“新、奇、优、特”的高端农产品,如名优特水果、蔬菜和花卉等园艺产品、绿色茶叶、名优特畜禽等,发展都市农业。以闽南都市圈和三明、永安等城市的大市场和大工业为依托,把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和服务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和生命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绿色浪潮”此起彼伏,“绿色产品”成为时尚,高山地区“青山、绿水、蓝天”的生态资源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特色优势。大田县农业结构生态化,就必须发挥高山生态优势,以山区生态特色开拓市场。

(二)推动农业与生态耦合,促进农业内部生态化

大田县生态因素在农业领域内部的渗透,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上,着重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突出农业的生态和现代文化形态、文化功能和生态价值,把农业生态文化作为生产和消费的载体,文化和创意成为农业增值的新空间,知识产权成为农业收益的新源泉。大田县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应立足于自然环境景观、植物园林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休闲旅游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建立集观赏、品尝、劳作、休闲、体验、健身、书画、摄影、购物、度假等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基地的景观功能,注重农作物栽培的规模化、有序化,作物品种均一、田块形态规整,形成层次分明、协调齐整的视觉效果。同时,加强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工作,明确发展的目标、原则和有效途径,加强项目设计、人才培育、技术引进等工作,努力创造“新、奇、异、趣”的农业观光基地,优先选择高速公路视野范围内的茶园进行景观规划。

在微观方面,主要是生产可识别与可追溯的绿色农产品,强化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接受意愿,提高市场占有率。针对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的趋势,大田县不仅要生产绿色农产品,更要策划营销绿色农产品概念,深度挖掘高山生态的区域品牌优势,扶持企业投资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支持品牌特色产品的各类质量、卫生安全的认证。如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园建设,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扩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推广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和名优绿茶机制技术,提高绿色名优茶比例;加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保鲜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资料的推广应用;促进肉牛、肉羊、生猪饲养上水平、上规模、工厂化,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全县2.45万 hm2草场和丰富的稻草、地瓜藤、大豆杆等秸杆,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畜禽清洁生产模式。

(三)通过政策体系、资源减量化示范平台辐射、带动农业生态化

面对分散的农户和传统农业,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根据大田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区域的资源条件、生产基础、产业化基础,建立集技术、管理、政策、机制于一体的示范区或基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重点解决特色生态农业优势区域普遍遇到的资源利用、环境整治、生态适宜性、良种繁育、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和管理、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点上突破、面上辐射推广的效应。同时,建立农业示范平台,也是大田县生态农产品市场推广、品牌创建、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的重要载体。

1.生态农业示范区。借助自然生态资源,结合规模农业,以科技为依托,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绿色项目推广,提高生态产业化程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成为“生态、休闲、绿色、科技、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成为田园观光、精致农业展示的窗口。

2.闽台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台湾农业在新技术研发、品种改良、农业设施等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较领先地位,在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质量安全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建设闽台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可以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也可以发挥整合资源、集中招商、产业聚集、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

3.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在接近特色农产品主要产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重点引进、扶持发展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加工和贸易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促进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利用生态补偿协调供给结构,实施农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向战略

由于县域农业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脆弱程度不同,其支持的产业不同,形成的产业结构也不同,为了创造县域经济增长点,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就会在某一产业人为地集聚,从而达到政府扶持和优先发展某些新兴产业的目的,即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大田县须明确补偿方式和方向,即为了弥补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要对某些危害生态的高成本企业进行补偿,其中资金是主要的补偿方式,绿色援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偿方式。绿色援助主要通过发展市场化生态补偿,建立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的市场交易机制,无偿对企业提供绿色技术培训服务,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宽外资利用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和社会参与的一种生态补偿机制。同时,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坏者付费”原则,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大力开展生态修复,通过农机补贴、技术培训等形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此来强化项目准入监管。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特别是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各地根据主体功能区在发展上各有侧重,在产业上有所取舍,尤其是对禁止和限制类开发的地方,要加大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探索建立与生态保护挂钩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建立真正符合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促进经济与生态双赢。

[1]严立冬,张亦工,邓远建.农业生态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77-81.

[2]岳麓,潘郁.动态层次分析法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5):81-87.

[3]庄佩芬,黄小宝.闽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19 -21.

[4]张梓太,张乾红.论中国农业发展机制的生态化——兼论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原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32-37.

[5]肖汉乾,陆魁东,张超.基于GIS的湖南烟草可种植区域精细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27-430.

[6]张星,张春桂,陈惠.熵权理论在定量评价农业气象综合灾情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11):1907-1910.

[7]杜子璇,李宁,刘忠阳,等.层次分析法在下垫面因子影响沙尘暴危险度研究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7(2):184-188.

[8]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5):148-153.

[9]潘润泽,李春德,李俊峰,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1):34 -37.

[10]三明市统计局.三明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12:56-62.

[11]杨培源.根植与超越——基于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循环经济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2(5):198-201.

猜你喜欢
大田县生态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建省大田县赤岩小学
快乐语文(2019年17期)2019-09-02 02:45:42
福建省大田县通联站站长——许俊新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26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安良堡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