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现状与展望——专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贺登才

2013-09-25 12:32李冰漪
中国储运 2013年2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经济区园区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物流园区是为满足货物转运、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等物流需求,依托区位交通条件,与城市综合功能和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公共性物流基础设施群,是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企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物流功能集聚区。那么,中国物流园区发展如何,又有哪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请他谈谈目前中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物流园区发生结构性变化

贺登才告诉记者,中国的物流园区最早于1998年在深圳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物流园区工程”列为9项重点工程之一。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即“物流国九条”)又提出,“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组织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和企业积极参与下,中国物流园区在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园区数量稳步增长,分布格局趋于均衡。从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来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最多,为139家,其次是北部沿海经济区128家、西南经济区98家、黄河中游经济区93家、东部沿海经济区93家、南部沿海经济区84家、西北经济区63家、东北经济区56家。同2008年相比,目前国内物流园区布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比如,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增长较快,已经超过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而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四个中西部区域园区数量上升快;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与2008年自身相比,数量有所下降。

物流园区数量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既受外在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纺织服装出口业为例,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走向优化提升,从而表现出园区数量有所下降的现象。

转型升级加快,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贺登才还谈到,目前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态势显现,增值服务发展较快。调查显示,从全国总体看,库房、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仍然是目前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排在前两位;也有部分园区依靠土地增值、税收优惠、国家扶持资金等扩大收入,降低成本。可喜的是,各种增值服务收入已经开始成为园区重要的收入来源。

物流园区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从地域来看,内陆地区物流园区的发展还处于初创期,表现出明显的土地招商特征,收入主要来源于库房、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等。而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发展期,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特征,更多收入来源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等增值服务,具有区域需求旺盛、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创新意识强、差异化运营明显的特征。

一方面,园区依据交通条件布局,土地政策调节作用明显。根据调查,物流园区建设日趋合理,多数园区选择交通要道和运输方式进行布局。因为内陆地区物流园区数量较多,所以调查结果表明,靠近高速公路和国道成为首选;工业园区也成为物流园区选址的重要考虑,反映出园区建设者对市场客户因素的关注。但是,从建设进度来看,78%的园区建设进度按计划进行,22%的园区出现建设滞后的现象。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土地审批和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物流园区投资热情高,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查显示,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呈现投资热情高、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目前我国在建、运营的物流园区多数由民营企业、政府或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建设,外资、合作投资占比例较小。

从投资来源来看,园区建设资金以自筹为主,其次是国内贷款。根据近年来国际大型物流地产开发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外资占比将会持续增加。

从物流园区运营情况分析,贺登才认为,现在物流园区内企业自主管理为主流,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据调查,从物流园区管理现状看,目前物流园区管理模式主要呈现以企业自主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占62%,由政府管委会负责管理也占到了33%。这两种方式成为目前物流园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园区主要业务功能来看,虽然仓储、运输、配送等传统业务功能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等服务发展迅速。

园区流转主要商品呈现出商品品种多、服务领域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例如,有些园区已经开始推动基于产业联动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金融、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服务融合;基于多式联运的服务创新,如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的拓展服务。以新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的趋势已经出现。而园区布局也呈网络化发展,功能集聚特征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组织网络化的背景下,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并通过贸易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通过跨区域合作,形成网络化服务体系,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对物流园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现实中社会各界都有一种感觉,就是物流园区数量众多、遍地开花。但在全国物流园区名录中,调研组汇集各种来源形成1204个物流园区的清单,而其中有450个物流园区经多次核实查无实处。说明这些园区仅仅是提出了概念,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调研认为,这是受国家有关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上的制约作用所致。

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部分城市土地资源供给出现失衡,城市功能分区已经成为城市土地优化以及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形式。物流园区的出现则是城市功能分区发展的具体体现,而物流资源空间集聚的经济、社会效应又强化了物流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城市化规模扩张将使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部分地区形成了核心架构辐射全省的大园区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性业态。

目前,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网络化物流服务体系在我国部分省市逐步形成,整合区域网络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日益增强。例如,北京市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定位等多种因素,搭建和完善未来五年的物流网络,突出“广覆盖”、“多组团”、“立体化”的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空间布局。上海市形成了以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四个重点物流园区为核心架构的网络布局,发挥物流园区集聚辐射功能和产业带动提升作用。具有明显开放型经济特征的江苏省,打破园区单点运营模式,建立全省园区联盟组织,推动物流园区网络化运营,推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省重点物流园区为核心,不同层级、不同特色的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而以浙江传化“公路港”为代表的部分国内物流园区运营商,通过连锁复制方式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园区的网络化布局和运营,发展势头较快。

同时,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需求迫切。从物流园区发展未来的重点工作来看,提高信息化水平选项在所有园区重点工作统计中排在第一位。可见信息化在物流园区运营中的作用日渐明显,物流园区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由于物流园区往往是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的集聚地,所以部分物流园区运营商或地方政府常常将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建设相结合,试图通过物流园区支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而反过来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提升了物流园区的信息化水平。这表明实体物流园区(基地)需要信息化改造提升,而信息技术手段也必须依托和服务于实体物流运营,相互之间只有融合联动,才有发展前途。

贺登才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物流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调查显示,在已经运营的348家物流园区中,多数发展势头较好。如北京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机场优势,同时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企业纷纷加盟。还有浙江传化、济南盖家沟、上海外高桥、苏州物流中心等业内普遍认可的物流园区(基地),他们在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地位不断增强

物流园区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呢?贺登才认为,从对外方面看,今后发展国际物流,“无水港”项目建设应成为热点。“无水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公路交汇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的“桥头堡”。

“无水港”集成口岸、物流、增值服务等功能,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建立无水港,将港口功能引入内陆城市,有助于实现陆地国际物流与海洋国际物流“无缝连接”,密切内陆地区产业与世界各国产业间链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

从国内方面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区不断扩展,住宅、商贸、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原来的城市边缘区迅速成为市中心区,原有的大型仓库、配送中心和货运站对城市交通和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从而必须迁出。在旧设施改造、搬迁过程中,由于新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及土地资源制约,物流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仓储设施阶段性供不应求。而物流园区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和效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集聚、公用配套设施建设的集约使用,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集约、节约使用土地。

产业转移和升级已改变物流运行格局,专业化服务成为发展方向。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部分产业的生产将由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客观上要求中西部地区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做好承接准备。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围绕产业升级开始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物流服务产生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开展高端物流服务,加强物流与商贸、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文化艺术等行业的服务联动,实现从传统运输、仓储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的转变已成为经济发达区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诸多的数字化产品在如图书、音像制品等领域中,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实体物流在萎缩、数字物流在扩张。在数字物流运作中,要求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去支持整个物流服务链,并能够组合相关的执行成员协同为企业的物流需求提供高效服务。

在重大需求发生改变的形势下,物流园区专业化服务的提升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与传统服务方式相比,专业化物流服务综合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推动物流园区向专业化领域渗透。可以预见,物流园区专业化发展将会成为趋势,特别是依托诸如钢铁、汽车、家电、电子、食品冷链等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园区将会依靠稳定的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

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物流园区已逐渐成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衔接点,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未来,物流园区作为物流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节点,其服务城市运行、服务消费、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会不断增强,物流园区必将成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经济区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物流园区的突围之路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基于AHP-TOPSIS的物流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