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功能呈现进行性减退,容易在感染等诱因下发生肺性脑病。在治疗肺性脑病措施中,机械通气被广泛应用。本文观察鼻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80例,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公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心跳骤停患者、深度昏迷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肝肾功能衰竭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为(61.3±6.7)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为(62.8±7.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给予祛痰和平喘类药物镇咳祛痰,给予呼吸兴奋剂改善呼吸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对照组采用上述治疗,观察组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鼻或面罩呼吸,呼吸模式设定为S/T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4~18次/min,氧流量为4~6 L/min,呼气相压力开始为3~5H2O,吸气压力最初为6~10H2O,而后逐渐增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通气时间,根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逐渐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直到撤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改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s)
氧分压(mm Hg)二氧化碳分压(mm Hg)组别n p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53±12 65±10 70±9 55±6 7.271±0.011 7.295±0.011观察组 40 54±11 86±12 69±10 46±5 7.273±0.009 7.322±0.014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分别为(1.03±0.14)L/min、(1.46±0.16)L/min。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分别为(1.02±0.13)L/min、(1.24±0.13)L/min。观察组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妥当,患者病死率增高。以前有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中的应用较多,但对患者气道管理较为困难,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无创正压通气是采用鼻面罩通气,无创伤性,患者及家属均容易接受。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能改善通气/血流比值,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再者无创正压通气能够在正压辅助通气情况下,能提高肺泡的通气量;在正压通气下,有助于改善患者肺水肿状态,改善左心功能[2,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说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中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改善肺功能,效果显著。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9):513-518.
[3] 杨艳娟.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