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山,邓红江,刘向鹏,吴 挺,张子荣,崔 蕾,马长宾,高永维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五家渠831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阿克苏843000)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当前国际国内普遍使用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我国农业部《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将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规定为牛结核病确诊方法之一。GB/T 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规定,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出的结核病可疑牛,应立即在对侧颈部用同一批号试剂再进行一次试验。在实际生产中,因为检出结核病阳性牛必须扑杀,为慎重,除可疑牛外,
多数情况下阳性牛也同时进行了再次试验(复检)以再次确认。根据往年检测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短期内复检通常都可弱化首次试验结果。为研究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及评价其对检测结果判定的影响,
2012年我们对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的4个奶牛场和北疆昌吉地区的1个奶牛场使用该方法进行结核病检测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1.1 牛群状况 阿克苏地区4个奶牛场牛群由各年龄段牛组成,昌吉地区1个奶牛场牛群由1.5~2岁后备奶牛组成。
1.2 试验试剂 提纯结核菌素(牛型结核菌素C68001株、C68002株),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7。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操作 按照 GB/T 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中的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操作。被检牛颈部上1/3剪毛,用卡尺测量皮皱厚度,75%酒精消毒术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0.1mL(含2 000IU),术后72h观察结果,可疑和阴性牛于96h、120h再观察1次。
1.3.2 结果判定 通过测量术部皮皱厚度结合观察术部是否有炎性反应、触摸是否有结节判定结果。
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 mm,判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4.0mm,判为可疑;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mm以下,判为阴性。
1.4 试验要求 牛场根据本场生产情况自行确定检测时间和年检测次数。对首次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隔离并立即在对侧颈部进行复检试验;观察牛场牛群检测试验均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牛型结核菌素,每个牛场固定专人进行结核菌素注射和皮厚测量。
1.5 结果统计
1.5.1 将阿克苏地区4个奶牛场分别编号为Ⅰ号、Ⅱ号、Ⅲ号、Ⅳ号,昌吉地区奶牛场编号为Ⅴ号,将皮厚测量误差设为±0.5mm(测量皮厚人员10次测试确定的误差值)。
1.5.2 统计不同牛场、不同试验时间(4月、10月)阳性和可疑牛复检试验后结果变为阳性、可疑、阴性的牛头数,对应计入统计表(见表1、表2)。
1.5.3 对试验检出的阳性和可疑牛,计算首次试验皮厚差和复检试验皮厚差之差(用P表示),分别统计P>0.5mm、-0.5mm≤P≤0.5mm、P<-0.5 mm牛头数,按其对应的牛场号和试验时间计入统计表(见表3)。
2012年,Ⅰ号、Ⅱ号、Ⅲ号、Ⅳ号奶牛场分别在4月份和10月份各进行了一次检测,Ⅴ号奶牛场只在10月份进行了一次检测。
2.1 首次试验检出阳性牛经复检试验后结果变化情况统计,见表1。
表1 首次试验检出阳性牛经复检试验后结果变化情况统计
2.2 首次试验检出可疑牛经复检试验后结果变化情况统计,见表2。
表2 首次试验检出可疑牛经复检试验后结果变化情况统计
2.3 首次试验检出的阳性和可疑牛,首次试验与复检试验皮厚差变化情况统计,见表3。
3.1 表1显示,5个牛场不同时间内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测,首次检出的23头阳性奶牛,立即用同一方法进行复检试验,0头仍为阳性(0%),5头转为可疑(21.7%),18头转为阴性(78.3%);表3显示,编号为Ⅰ、Ⅱ、Ⅲ、Ⅳ、Ⅴ的5个牛场不同时间内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测,首次试验检出的71头可疑牛,经复检试验,0头转为阳性(0%),14头仍为可疑(19.7%),57头转为阴性(80.3%);对不同牛场各月份检测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统一呈现复检试验结果较首次试验结果变弱的趋势;对照检测原始记录数据,对首次试验可疑复检试验仍为可疑的14头奶牛的皮厚差变化分析,有8头牛皮厚差变化基本维持不变(-0.5mm≤P≤0.5mm),有6头皮厚差较前次试验减小(P>0.5mm),所占比例分别为:57.1%和42.9%,复检试验无皮厚差增大牛。以上结果表明,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奶牛结核病检测,首次试验后立即进行复检试验,除部分牛维持与前次试验相同结果外,多数阳性和可疑牛的复检结果呈现弱化趋势。
表3 首次试验与复检试验皮厚差变化情况统计
3.2 表3显示,5个牛场不同时间内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测,首次试验共检出阳性和可疑牛94头,立即进行复检试验,有82头皮厚差较首次试验变小(P>0.5mm),占87.2%,11头维持不变(-0.5mm≤P≤0.5mm),占11.7%,有1头皮厚差增大(P<-0.5mm),占1.1%。统计分析不同试验时间(4月、10月)、不同牛场、不同地域(南疆、北疆)试验结果,复检试验后皮厚差变小的牛头数都呈明显增加趋势。这一结果表明,首次试验后立即进行再次试验,87.2%的牛变态反应受到了抑制,11.7%的牛基本维持不变,1.1%的牛出现增强。
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诊断奶牛结核病,对试验检出的阳性和可疑牛立即用该方法进行复检试验检测,多数牛(87.2%)的变态反应会受到抑制,导致复检试验弱化了前次试验的结果。
由于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具有便于野外作业、价格低廉、易于操作等优点,是当前最常用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但该方法检出的阳性牛中,经常有部分牛被剖检或其他试验证明为假阳性,因此也被证明该方法存在非特异性。GB/T 18645-2002规定,对该试验检出的可疑牛立即实施复检,其目的是通过再次试验尽可能消除这种非特异性,以再次确认可疑牛。本文观察结果表明,这种短时间内实施复检试验的方法,由于复检试验中多数牛的变态反应会受到抑制,易导致错误诊断。
通过试验诊断牛结核病的主要目的是检出阳性牛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以净化牛群、控制传染。笔者认为,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检测诊断方案。在试验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将该试验方法作为初筛的主要手段,对检出的阳性和可疑牛通过其他特异性较高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诊,以达到不漏判阳性牛和不错判阳性牛的目的;而在实验室检测条件较差的地区,则仍需以此方法做为主要的检测手段,在结果处理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试验检出的阳性牛不再复检,直接扑杀;(2)对试验检出的可疑牛应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复检,而不宜立即复检。γ-干扰素检测法是一种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1],IFN-γ检测法在国外一些国家已做为一种标准方法应用,国内一些地区也已将该方法用于结核病牛的确诊,但目前尚未将该方法列入国家标准;关于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可疑牛的复检时间问题,《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为42d,GB/T 18645-2002规定为60d,根据相关文献,结核菌素试验在60d内可限制接下来的试验[2],因此,间隔60d以上进行复检试验较为合适。
[1] Amadori M ,Konstantinp L ,Matilak G.Use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antibody tests for bovine tuberculosis[J].J Vet Microbiology,2002,85:379-389.
[2] Radunz B L,Lepper A W D.Suppression of skin reactivity to bovine tuberculin in repeat test[J].Austr Vet J,1985,6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