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芬,宋少红,田 静,冯泽华,张舒婷,杨林怀(.承德医学院心理学系,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08级;.承德实验中学)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为减轻负面影响做出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1]。目前,大多数研究从心理控制源、主观幸福感、个性心理特征等角度去分析应对方式的形成,很少从家庭因素进行探讨。家庭因素,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3]。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学校和家庭实施干预提供参考资料。
1.1 对象 运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39%。其中大一学生78人,大二学生60人,大三学生72人,大四学生85人;男生85人,女生210人。
1.2 调查工具
1.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4]:本量表为瑞典心理学家Perris等于1980年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于1993年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具有66个项目,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与过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重测信度为0.58-0.82。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4]: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1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亲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母亲过干涉与过保护、拒绝与否认和严厉与惩罚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见表1。
表1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r)
2.2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5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父亲对医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更多的干涉,其子女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就会较大。父亲的惩罚与严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对消极应对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父亲有更多的严厉与惩罚、母亲有更多的拒绝和否认,其子女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越大,而母亲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其子女采取消极应对的可能性越小。见表2。
表2 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标准回归系数Beta)
从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看,医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医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8];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显著正相关。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应对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表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积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表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子女在面对压力或挫折情境时采取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父亲的过分干涉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韩娟[8]的研究结果相似,原因可能是父亲的控制约束导致了子女的逆反心理,他们从父亲的干涉中摆脱出来,体验到了独立的感觉,因此产生了正向情绪。但现实中父亲的干涉也易引起子女的消极应对,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父亲严厉与惩罚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表明父亲的严厉与惩罚可导致子女在面临困难时更多的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明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可减少子女的消极应对方式;母亲的拒绝与否认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表明母亲采取拒绝与否认的教养方式其子女会更多的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总之,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因此提倡父母采取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教养方式,多一些情感温暖与理解、少一些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有助于子女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1]Folkman S,Lazarus RS.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J].J Per Soc Psychol,1988,54(3): 466-475.
[2]李祚山,唐加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2):167-171.
[3]张改叶,闫春平.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15(5):413-414.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161-167.
[5]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83-86.
[6]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2011,(2):173-175.
[7]李士保,席波付,茂笋,等.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398-399.
[8]韩娟,吴汉荣,余毅震,等.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