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丽,沈维青,丁 勇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300)
校区合作来源于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校区合作的核心是教学运行机制,主要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
在发达国家,校企合作被认为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纵观发达国家这种“学校-企业”的合作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双元制”教育之中,并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得以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1]。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经受了年代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最佳职教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职能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2]。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3]。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应积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努力探索富有本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4]。
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康复医学的发展态势要求培养各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简称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发展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满足多层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的有效手段。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并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社区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社区康复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社区康复是实现201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但相关调查发现,少数社区康复站只是购买了一些康复设备,但缺少康复技术的指导,缺少康复技术队伍培训,基层康复员职责不明确;缺乏康复训练的评估、记录和治疗指导;缺少经费开支和场地;残疾者本人及家人对康复的认识和参与性差,社区相关人员对康复认识不足;从事社区康复服务的医生大部分是兼职,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知识的系统培训,仅接受过一些短期培训及专家实践带教,存在康复知识掌握不够、服务带教质量不高的状况[5]。种种现状要求我国目前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须加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见附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6]。
附表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
借鉴我国其它高等职业技术专业的发展思路,校区合作发展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职业教育和社区康复的双赢。
3.1 社区 通过“校区合作”这一平台,能够利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本社区的康复医务人员、康复服务员、家属、志愿者、义工等社区可利用资源提供技术指导和健康宣教,以解决目前缺乏技术支撑的燃眉之急。如对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知识培训,病人的康复治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志愿者、义工进行本社区几种常见病康复知识的培训,吸收他们配合完成本社区的康复工作,也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社区康复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也更容易回归社区,为社区康复做贡献。
3.2 学校 第一,校区合作搭建了实践教学的崭新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在现有的五年制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中,课程学习期间的实训基地练习、医院见习和课程结束后的医院实习是最为主要的途径。虽然不少高职院校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实训基地,但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都是正常人,模拟训练和“临床”显然存在一定差距;在见习期间,鉴于时间短,医院康复治疗中患者病情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以及患者家属排斥和不信任学生做治疗,导致在真实的“临床”中,学生很少有动手的机会;到实习阶段,学生直接从正常人体的技能训练到异常人体的康复治疗,中间缺乏对“临床康复”的适应和调节阶段,从而导致刚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出现角色定位差、理论与实践脱节和应急能力、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尤其在最初的1-4周,上述表现最为明显。在校区合作的社区服务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康复知识,为社区人群提供康复知识的健康宣教;同时,由于社区需要康复的人员病情多较稳定,或为慢性病,较为安全,康复对象和家属乐于接受在校学生志愿者的上门服务和治疗。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社区中的异常人体上进行康复技能操作和体会,让学生经受实践技能的锻炼,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对临床康复的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并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在社区服务中,学生与社区人员,尤其是需要康复治疗与服务的人群及家属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群的认识,体会到康复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康复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感的培养。同时,在“校区合作”的社区康复服务活动中,使学生更加清晰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能够及早的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有助于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第三,康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亦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以后面对的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服务不仅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更要有扶弱助残的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需要比其它专业具备更多的爱心。在社区服务中,让学生了解和感知残疾人因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心理痛苦、生活艰难,残疾人的艰辛奋斗和坚强毅力,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友情和关爱之情,并通过反复多次的具体行动,不断增加学生与残疾人之间的情谊,并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助残行动。
第四,师生与社区频繁而紧密的接触,专业教师始终和社区康复的一线工作接轨,丰富了自己康复实践的经验,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例的完整性,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缩短了学生所学与工作所需之间的差距,可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由学生角色向康复治疗师职业角色顺利转换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制约高职人才发展的瓶颈。在教学、科研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校区合作”加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索一条适合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发展的“校区合作”道路,值得思考和尝试。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2]秦立春.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3):76-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4]陈琳.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文化特质研究及启示[J].成人教育,2008,(3):95-96.
[5]肖敏,姜志德,王荣,等.“十五”期间江苏省肢体残疾者社区康复现状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 21(12):1130-1131.
[6]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 26(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