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锋 杨业兵 彭嘉熙 苗丹民
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而又不可能回收的成本,一 个理性的人通常会忽略它,而大多数人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往往都会过多的考虑过去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忽视现时的成本和效益,做出非理性的决策[1]。 Arkes和 Blumer[2]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在某一方面一旦投入了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
解释水平理论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纯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理论[3],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表征方式取决于两者心理距离的远近。对那些远距离的事物,人们倾向于使用高水平解释,关注事物核心的、整体性特征;相反,则采用低水平解释,强调边缘的、细节化的局部特征[4]。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人际距离)和概率事件是心理距离的 4种表现形式。
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决策,人们或征求他人建议,或自己帮助他人做出决断。最终的决策结果往往是多方建议者观点的综合。已有研究证实,在决策情境下,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建议可能由于解释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偏好上的差异[3]。
目前,国内外关于沉没成本效应和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很少有人系统研究面对沉没成本时自己和他人的解释水平有无差异,本研究拟在沉没成本效应情境下,探讨面对金钱和时间损失时,自己决策和为他人建议决策结果的差异。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从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四年级抽取被试 430人,年龄 18~ 24岁 ,平均(21.12± 0.46)岁。 发放 问卷 430份,有效问卷429份 (99.8%),其中男生 312人,女生 117人。
1.2 方法
1.2.1 研究材料 采用自编的两组决策问题,分别采用 2(沉没成本:金钱 /时间)×2(解释水平:自我 /他人)进行描述,研究材料见表 1。
1.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429名被试按照性别比例被随机分为 4组。每一名被试回答自我(或他人)×时间(或金钱 )中的 1道决策题目 ,要求被试做出二择一决策。被试被告之选择无对错之分,匿名且无时间限制,根据第一印象作答,如实反映个人真实想法。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自变量为解释水平(2)×沉没成本(2),因变量为被试的选择结果。采用 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
表1 试验所用的决策情境问题
2.1 不同解释水平的 χ2检验 对不同解释水平的 χ2检验结果见表 2,不同解释水平下出现沉没成本效应的差异显著(P<0.01),自我决策与为他人提建议相比,即被试在低解释水平下,更容易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表2 不同解释水平的χ2检验 [n(%)]
2.2 不同成本类型的沉没成本效应的非参数检验 对不同类型成本的沉没成本效应检验见表 3,被试在面对金钱成本沉没和时间成本沉没时,均更倾向于继续投入,沉没成本效应显著。
表3 不同成本类型的沉没成本效应的非参数检验[n(%)]
2.3 不同解释水平下金钱和时间的沉没成本效应检验 见表 4。在面对金钱成本沉没时,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建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与为他人提建议相比,被试自我决策更易出现沉没成本效应。在面对时间成本沉没时,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建议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解释水平下金钱和时间的沉没成本效应检验[n(%)]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社会距离影响着人们对于他人的知觉方式,对人际距离疏远的对象,人们倾向采用高水平解释对其进行抽象化的概括,对比较亲近的对象则更多采用低水平解释,较多关注事物的具体细节和详细信息[5]。当认知对象是自己时,社会距离为零,与自己相比 ,他人在心理上更远,因此,认知自己时采用低解释水平,认知他人采用的解释水平相对较高[3]。
对不同解释水平的χ2检验结果显示,在面对沉没成本时,被试自己决策与为他人提建议相比,更容易出现沉没成本效应,本结论与 Wakslak,Liberman,Trope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研究发现,后悔预期和决策者的个人责任是沉没成本效应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可能预知一些有关决策后果的信息,决策之后的后悔可能已被决策者预期并且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事后发觉不同的决策会有更好的结果”,如果损失是决策者自己造成的,后悔程度可能更高[7-8]。如果决策者要为初始行为产生的后果负更大的责任,沉没成本效应的倾向性也会随之增加[7,9]。与为他人提建议相比,自我决策时,作为决策当事人,被试承担的决策责任更大,如果决策失误,后悔程度将会更高,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为了与以往的决策一致,维护良好的决策形象[10],被试自我决策时更容易造成沉没成本效应。
非参数检验显示,被试在面临金钱损失和时间损失时均出现了显著的沉没成本效应。以往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研究大多聚焦在金钱维度上,对时间维度的沉没成本效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结果与 Soman[11]的结论一致。 Sanford E DeVoe和 Jeffrey Pfeffer[12]的研究表明,小时制工资的雇员会将金钱的心理账户规则应用到时间上,所以他们认为时间与金钱共享一个心理账户,有着相同的运算规则。这可能是时间和金钱一样会出现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因之一。
对不同解释水平下金钱的沉没成本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与为他人建议相比,被试在低解释水平下更易发生沉没成本效应。这可以很好的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赌徒在面临金钱成本沉没时,在别人提醒不能继续下注时,却一意孤行追加赌资,造成更大的成本沉没。但是,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是,当面对时间成本沉没时,被试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建议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心理距离远近的不同,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建议对金钱损失和时间损失的交互作用的敏感度不同造成的。金钱具有个体属性,而时间是共有属性。因此,面对金钱损失,自我-他人的感受不一致,而面对时间损失,自我-他人感受相差不大[13];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决策者对不同维度(自我、他人、金钱、时间)的加权并非固定不变,而会受到选项本身属性的影响,当某个维度的优势凸显,便会成为决策的主导因素[14]。当面对金钱成本沉没时,被试自我决策对损失更为敏感;当面对时间成本沉没时,两者对损失的敏感度大致相同,因此被试决策时的关注点转移到时间成本沉没上,关注点的转移使不同心理距离的决策偏好达到一致。
本研究以金钱和时间为维度,探讨不同解释水平下的自我-他人沉没成本效应差异。研究表明,在面临金钱成本沉没时,被试自我决策与为他人建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决策更容易出现沉没成本效应。但在面临时间成本沉没时,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建议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结果是否受到问题设计和抽样群体代表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而且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心理距离与成本沉没的交互作用,理解其产生条件及内在心理机制。
[1]田媛,王红丽.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学阐释 [J].决策与信息,2011,28(4):186-187
[2]Arkes H R,Blumer C.The psychology of sunk cost[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1985,35:124-140
[3]徐惊蛰,谢晓非,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J].心理学报,2011,43(1):11-20
[4]Trope Y,Liberman N.Temporal construa1[J].Psychol Rev,2003,110:403-421
[5]Liviatan I,Trope Y,Liberman N.Interpersonal similarity as a social distance dimension:Implications for perception of others'action[J].J Exp Soc Psychol,2008,44:1256-1269
[6]Wakslak C J,Liberman N,Trope Y.Knee deep in the big muddy,but only from up close:Psychological distance moderates the tendency to make the sunk cost error[J].J Consum Psychol,2007,17(2):83-95
[7]施俊琦,李峥,王垒,等.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 [J].心理科学,2005,28(6):1309-1313
[8]Shefrin H,Statman M.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ses too long:Theory and evidence[J].J of Financ,1985,40:777-790
[9]Whyte G.Escalation commitment in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A prospect theory approach[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1993,54:430-455
[10]王利萍,李爱梅.沉没成本的行为反应: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J].经营与管理,2010,28(10):14-15
[11]Soman D.The mental accounting of sunk time costs:Why time is not like money[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2001,14:169-185
[12]Sanford E,DeVoe,Jeffrey Pfeffer.When time is money:The effect of hourly payment on the evaluation of time[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2007,104:1-13
[13]Tore ellingsen,Magnus johannesson.Time is not money[J].J Econ Behav Organ,2009,72(1):96-102
[14]M ellers B A,Schwartz A,Cooke A D J.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Annu Rev Psychol,1998,49:4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