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荣 吴显峰
当今社会正进入一个信息扩张、媒介多元、“全民皆是记者”的时代,与传播技术革新伴随而来的还有受众对阅读体验的新要求,在这样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做新闻,自然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媒体间激烈的新闻竞争,使独家重磅新闻常常一稿难求,尤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成为媒体共同关注的“公共素材”,内容“同质化”的尴尬难以避免。作为最基层的区县党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进新闻报道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归纳起来就是“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12个字,这正是区县党报提升影响力需要牢牢把握的三大基本原则。那么,具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内容同题比时间,时间同步拼策划。《合川日报》在做精做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将全程策划融入新闻报道中的做法,根据不同类型新闻事件的特点,总结出提前策划、跟进策划和追踪策划三种模式,最大化利用新闻资源,步步为营展现核心信息,链条式推进事件进程,大力开发、彰显、提升新闻价值,从而大大提高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提升区县党报的影响力。
提前策划,即是在可预见性的新闻事件发生或重大时刻到来前,以提前占有并广泛储备相关新闻资源为基础,通过有计划的思考、有侧重的准备,对报道主线、切入角度、采访对象、表现方式、报道篇幅,甚至编排形式等新闻采编流程和要素进行前瞻式、全局性谋划的一种新闻实践活动,以最大化利用新闻资源开发新闻价值。这种策划模式常常适用于可预知发生时间或周期性重复的特定日期、特定事件的报道,如建党建军建国纪念日、各类节日、重大节会等,这类报道出彩的关键在于策划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充分占有和最大化开发新闻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报道的独具一格。《合川日报》获得第26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和首届重庆区县报新闻奖二等奖的重大主题报道《三江党旗红——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特稿》便是其中一例。
合川日报社重大主题报道《众志成城•奋战抗洪抢险第一线——“9•20”抗洪抢险》,获重庆区县报新闻奖二等奖
庆祝建党90周年是举国关注的大事,也是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重点,想出新、出彩很难。作为区县党报,我们的思考是在地方工作特色上做文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合川在党员教育管理上的一个创举——在异地建立流动党支部。合川的这一做法始于2001年,在重庆最早、在全国典型,在创新党建工作中很具代表性。我们想把这个亮点放到共产党90华诞大庆之时来重点展现;同时,这个点也与我们此前体现地方工作特色的想法非常吻合。在筛选了大量的素材后,我们逐步明晰了“史今结合、内外联动、地域特色”的报道主线,策划思路由此形成,具体分为三大篇章展开。第一篇章是“光辉历程”篇,追溯中国共产党在合川砥砺奋进、科学发展的足迹。第二篇章是“英雄楷模”篇,追忆合川党史上的重要人物。第三个篇章是“创先争优”篇,包括区内、区外两条报道线索,区内部分展现合川区内的党员积极作为以及合川党建蓬勃发展等情况;区外部份讲述合川在异地设立的红岩流动党支部党员在区外创先争优、服务当地发展、回馈家乡建设的故事。
为了充分实现策划意图,本报派出特别报道小组,兵分三路,分别深入到流动党支部所在的云南、贵州及重庆主城等地,前后历时15天,行程6700公里,重点采访了10个流动党支部以及百余位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和合川相关人士,最终形成5个对开整版的主题报道,于建党90周年纪念日前夕的6月30日集中推出,三大篇章共同冠以“三江党旗红”的总主题,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意义,受到了各界好评。
跟进策划也可称为同步策划,即新闻报道策划与事件发展进程同步跟进,将策划思维渗透到报道的整个过程,并通过对事件发展的动态追踪,适时调整、完善策划方案,实现对新闻事件的精细呈现、对重要信息的有效传播、对报道进程的实时调控以及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步步为营地展现核心信息彰显新闻价值。这种策划模式在各类不可预知的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较为适用,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合川日报》在2011年推出的“众志成城·奋战抗洪抢险第一线——9·20抗洪抢险”重大主题报道中就充分运用了这种策划模式。通过有计划、依规律、合时宜的跟进策划,提升了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在报道中胜人一筹。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每年夏天抗洪抢险对于我们沿江的城市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尤其对于三江汇流的合川更是头等大事。2011年9月19日,合川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18日晚10时许,我们了解到涨水信息,当即启动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策划应急预案”,并第一时间安排人手采访报道。这时,第二天报纸的大样已经签定,我们决定紧急调版,将当日整版的钓鱼城旅游文化节(合川举办的全国性重大节会)报道撤去一半,把抗洪报道置于头条。
与此同时,我们还抓紧对未来几天里抗洪抢险报道进行了全面策划部署。为了清晰脉络、明了报道主线,我们按照抗洪抢险工作的阶段性重点,将报道分为三个阶段——备战、迎战、鏖战,作为横向主线,“备战”主要报道全区统一紧急动员、相关镇街部门及时转移群众等内容;“迎战”主要报道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洪峰等内容;“鏖战”主要报道洪水退后的清淤、防疫、恢复生产等内容。具体到每一天,又以“四情”作为纵向主线,即汛情·牵动合川、灾情·震动合川、温情·感动合川(抗洪中的感动人物)、激情·振奋合川(抗洪中的动人场面),并以此来划分版面、展开报道,构建起一个层次清晰的报道体系,将事件核心从纷繁的表象中清晰地剥离并精细地呈现出来,并让记者采访有章可循、编辑编版有的放矢,让整个报道呈现出来的脉络明了易读。
随后,我们又对事件发展进行了动态追踪,实时修正策划方案,根据洪水的涨退和抗洪工作内容的转变等,及时调整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当洪水消退后,我们的报道重点及时转向清淤、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报道亮点。整个报道为抗洪抢险工作的最终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媒体的力量。
所谓追踪策划,是指当新闻事件自然发展告一段落后,通过媒体的有效、有益作为,以符合事件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伦理道德为基本前提,采取组织活动、设置议程等方式,持续影响并推进新闻事件纵深发展的一种策划模式,通过链条式推进事件进程提升新闻价值。开展这种策划时,须十分注重超越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以思维的超前性洞悉并发掘新闻事件的新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立体化提升新闻价值,并把握最好的报道时机,争取最佳的报道效果。《合川日报》曾以这种模式策划多起报道,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对重病女孩蒋清清的持续报道,不仅挽救了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最终让她自食其力、回报社会,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感恩向善的主流社会风气,在深化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党报的社会责任与媒体价值。
2008年3月,本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得知了这样一件事:合川铜溪镇一名叫蒋清清的20岁女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在其年幼时便因意外双亡,作为家中长女的蒋清清,为照顾年幼的弟弟和年迈的爷爷奶奶,16岁就开始在外地打工挣钱,由于其身体的疾病多次被用工单位劝离。记者见到她时,她的病情已开始急剧恶化,虚弱得不能下床,需要即刻手术才能保住性命。本报及时刊出她的事迹和需求,并同时与驻合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取得联系,在相关部门备案后,组织发起募捐活动。半个月时间,在合川筹款3万多元。一位天津企业家获知后,一次性捐出1.5万元,最终共筹得5万余元的手术费用,在重庆新桥医院顺利完成手术。
蒋清清病愈出院后,本报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帮其在工业园区联系了一个制衣车间裁剪工的工作。企业负责人此前通过阅读本报对蒋清清的事迹有所了解,很愿意接受她。有了工作,蒋清清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随后不久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蒋清清向本报表示自己有了工作,能自食其力,想把之前手术未用完准备用作营养费的1万元钱捐给灾区。本报认为这是一个受助者感恩、回报社会的典型事件,这种精神媒体理应大力弘扬,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事件的报道向纵深推进,随即就捐赠的形式、流程等进行策划:将捐赠地点设在蒋清清的母校铜溪小学,请当时正在小学就读的蒋清清弟弟为姐姐献花。这样策划的用意在于,表达了爱心在全社会的延续与传递。相关报道刊登后,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以及重庆所有主流媒体共计90余家,纷纷来合采访蒋清清事迹或转载相关报道。蒋清清也获得了合川区首届“感动合川”十大年度人物提名。
纵观蒋清清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本报相关报道的脉络,从发动捐款挽救生命到解决工作让其自食其力,再到感恩社会、支援灾区、传递爱心、感动合川;从一个孤立的救助事件到用延续的爱心带动一片善举、感染全社会,这几个阶段形成一个链条,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且之间有着严密的因果联系,推动这一进程和引导最终结果的便是本报的积极作为,而持续的追踪策划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