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3-09-19 01:25闫永庆
关键词:公园景观文化

闫永庆 于 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

湿地、森林与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之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生物遗传基因库”[1]。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2]。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特点是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城市湿地公园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调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及调蓄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地域文化展示等方面也尤其重要。

关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研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一直走在前列。目的多以生物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为主,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上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特征结合人工湿地设计进行规划[3],重视社会公众的参与性。如伦敦湿地公园和美国永乐湿地国家公园为市民和城市中的其他物种提供了一个共同栖息的场所,并为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内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建成的湿地公园多以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主。如香港湿地公园是有名的水鸟越冬地、著名的生态教育基地;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湿地公园,以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特色;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和满足人们休闲、游览为主要目标;黑龙江省讷河市雨亭湿地公园和哈尔滨群力新区城市湿地公园,以湿地保护和供市民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

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多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尚停留在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模式上,忽视了地域文化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影响,其独特性和地域特征不够明显。应根据城市和地区的自然、文化、经济等条件[4],营建适合当地自然生态,反映本地人文精神的个性鲜明的城市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趋同化严重,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模式大体相仿,照搬城市公园、水上公园的设计模式,更多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的体现,而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往往不够重视甚至忽略,不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将文化融入到设计中。

2.植物选择不合理。有些城市湿地公园为了创新或营造某种特殊的植物景观,常大量引入一些外来物种,不仅造价高,而且植物生长不适合当地环境,导致大面积死亡,景观效果差,甚至导致生物入侵破坏原有湿地生态系统。

3.景观小品缺少文化内涵。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上往往只注重其实用性和观赏性,缺少感染力。一些景观小品设计在风格和材质的选择上常常脱离周围环境,不能将地域文化和城市历史融入其中,展示其独特的风格。

(二)营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对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也包括已消失或流失的文化元素[5]。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是通过某些设计手法将历史遗迹、社会习俗、文化形态等在园林设计要素中表达出来,因而不同地域的城市湿地公园不应按同一模式规划设计,应依据地域文化背景展开,建设适合当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1.合理保护利用场地内地形地貌和历史遗迹。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湿地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中影响最为直观,不仅要将湿地公园中有形的历史文化保留利用,更要弘扬无形的、被遗忘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保留场地内原有的水体、硬质铺装、建筑和植物等,将遭到破坏的场地恢复或重建。而对于具有特殊自然环境和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场地或建筑更要给予保留。

2.地域文化的回归与创新。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挖掘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场所精神,重塑具有时代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园林艺术设计手法生动再现与该区域、场地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传说和名人轶事。园林风格、形式、色彩等应当与地域色彩协调,与所在城市的形象、色彩相吻合[6]。在湿地公园中应建设满足市民生活娱乐需求和风俗习惯的休闲活动空间和休闲娱乐项目。

3.注重场景再现。运用直接的表达手法对某些具有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或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场地等进行模拟、恢复、提炼,再现当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使游客从视觉上了解与当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唤起游客的情感、想象和联想[7]。

4.优先利用本地植物资源。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最为基础的素材,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要保留场地内原有的植物群落,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配置。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不仅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也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8]。可以适当选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或适合本地生长且蕴含当地文化的人格化植物进行配置,既完善了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又改善了公园内植物景观空间。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还要注重植物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5.提升景观小品文化内涵。景观小品是反映地域文化、展示城市特色的最佳载体。通过塑造景观小品,体现某种地域文化[9]。将含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巧妙运用在景观小品塑造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将文化结合雕刻、镂空等艺术手法再现,有利于提高景观小品文化内涵。

三、融入地域文化的乌裕尔河城市湿地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一)项目区概况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地处松嫩平原边缘地带,东与逊克、绥棱两县以小兴安岭岭脊为界,西与克东、拜泉接壤,南与海伦隔通垦河相望,北与世界著名火山自然风景区五大连池毗邻,位于黑河市最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26°16′~127°53′、北纬47°53′~48°33′之间,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正在崛起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项目位于北安市区与乌裕尔河的中间地带,宽约1公里,长度为6公里,规划总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如图1)。项目区内,以自然草甸和湿地为主,兼有少量农田、林地,碾北公路的北侧有一预制板厂,板厂内为硬质铺装。在碾北公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分布有较为密集的采沙坑塘和土丘,各沙坑孤立存在,多数坑塘内水深达三四米,场地内自然条件较差,原始土壤植被结构破坏较严重。

图1 项目区现状

(二)目标定位

北安乌裕尔河湿地文化公园的建设首先充分考虑城市防洪需求,满足城市的防洪与蓄水功能、生态保障功能,使之成为北安市的安全屏障、生态屏障。其次乌裕尔河湿地文化公园要为市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游乐、健身和科普教育场所,成为市民的“后花园”;与之同时设计中注重挖掘和传承北安市和乌裕尔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性,创造独具特色的乌裕尔河北安湿地公园,并将其建设为北安市与乌裕尔河文化的展览馆。

(三)设计思路

在对项目区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和对北安市及乌裕尔河流域历史文化深度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北安市乌裕尔河城市湿地文化公园规划设计进行了构思。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清除整个项目区内现有的杂物垃圾,对过于破碎的场地进行平整,对现有土丘进行坡度重整,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肌理和格局,以满足湿地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尽量保留场地内坑塘水池,将其梳理连成一体,形成大面积水面。借助水利工程措施将乌裕尔河水引入项目区内形成内河,将碾北公路两侧湿地和水体贯通。

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拟将整个项目区分为两大功能区域,即在碾北公路的西侧,将场地内现有的大量坑塘、水池相互贯通形成大面积水面,并适当种植湿生水生植物。规划利用水体和现有的预制板厂等场地建设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针对碾北公路东侧湿地较为完整的现状,规划成以湿地保护和教育科研为主题的湿地公园。规划利用桥涵将碾北公路两侧的“湿地公园”和“文化公园”中的水系贯通,在项目区形成有机整体。

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规划在碾北公路的两侧分别设置相应的人行入口广场、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全园限制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公园内限制机动车的进入既减少了污染,为游人提供环保、安全、绿色的游赏空间,同时骑自行车和步行有益于健康,是当下倡导的绿色旅行方式。

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植物种植为基调,选用一些生长良好、适应性较强和抗逆性较好、观赏性强的乡土树种。在湿地中选用适合高寒地区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如荷花、千屈菜、菖蒲、芦苇、荇菜等进行植物配置,针对项目区缺乏乔灌木,立体空间单调的缺点,规划种植一些耐水湿的乔灌木,如垂柳、五蕊柳、沼柳、柳叶绣线菊。

5.开渠引水、营建湿地。通过水利工程规划将乌裕尔河河水引入项目区内,使大部分草甸水塘及现状湿地被浅水淹没连成一体,使项目区湿生水生植物自然繁衍,使项目区逐步恢复为真正的壮观湿地。

(四)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完善公园内生态结构,增强物种的多样性,注重发挥“地球之肾”的作用。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工化的景观改变;以植被恢复和植物造景为主,尽量控制硬质景观建设,为公众营造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以人为本原则。创造适宜市民和游客休闲、游憩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市民的现实需求,尤其照顾到老人、儿童、残障人员等不同群体的特殊要求,体现全面的人文关怀。

地域特色原则。设计要挖掘地域文化,保持原生肌理。充分挖掘和利用北安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性,创造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安全科学性原则。公园建设充分考虑城市防洪需求,具体项目设计要针对各自的特点为游人营造安全舒适的滨水开放空间。

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现有地形地貌,减少动用土方量,注重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品种,减少前期投入和后续维护。

(五)规划设计实践

本规划结合功能要求和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功能片区的合理布局,通过不同的游线和景观结构的连接与沟通,使功能片区衔接自然,并形成丰富多样、协调统一的湿地景观效果。北安乌裕尔河湿地文化公园规划为地域文化展示区、湿地恢复保护区、湿地科普教育及净化功能展示区、生态旅游及休闲区、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

湿地恢复保护区。该区域结合现有条件,以生态保护恢复为主,营建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或多种湿地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规划和区域调控,逐渐形成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招引鸟类、水禽及其他野生动物,展示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科普教育。该区通过设置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和实地考察活动,让人们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文化、宣传湿地知识,唤起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结合原有的耕地、鱼塘肌理,设计农业生产展示和体验区,种植以科普、趣味、观赏为主的农作物和水生花卉。

地域文化展示区。规划在现有的预制板厂硬质铺装和板厂南侧临近碾北公路的地势平坦区域修建王子广场、历史回眸、文化广场等。广场设计充分挖掘乌裕尔河流域文化、湿地文化,形成了集展示、休闲、游憩为一体的中心景观,该区是景点和人流较为集中区域。

王子广场。是与主入口相连的大型广场,此景点以展示乌裕尔河流域的历史为主题,设计用铺装、浮雕和水池结合,再现发生在乌裕尔河流域北安境内索离王子从索离国降生、逃亡、创立夫余国的故事。并在广场尽头滨水部分,设计一大型雕塑,索离王子——朱蒙的雕塑。

文化广场。此景点位于“历史回眸”的南侧,在矩形广场的两侧设置四组屏风式景观墙,并采用剪纸形式,将北安的民间文化艺术、物产、人物、动物生肖以及乌裕尔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等刻绘在景观墙上,使人们在游憩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本景点建在废弃的旧居民区内,以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营建大型民族园。园区内展示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五个北安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园内用代表各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小品和植物突出主题,展示其特色文化,并设有民族风情街。

生态旅游及水上活动区。该区将场地内的坑塘、水池连接形成大面积水面,并保留场地内部分地势较高的区域,经整理形成岛屿。岛上以植物景观为主,设有密林景观和视野开阔的疏林草地景观,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成或开阔或幽闭的景观空间,游人可在此休憩或进行野餐等活动。在浅水区种植大面积水生植物,并设亲水平台、垂钓区、沙滩浴场等活动区,游人可在此休憩、垂钓、晒日光浴、玩沙滩排球等。在适宜的深水区设置游船码头,一些主要的景点处设置停泊站,形成完整的水上游览路线。

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如何建设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已成为设计师探索研究的新方向。突显地域文化、城市特征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也愈受关注,需要在今后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

[1]唐小平,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J].风景园林,2006(1).

[3]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4]梁静,徐晓丽,薛婷.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地域特色体现的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11(4).

[5]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J].天府新论,2004(5).

[6]朱磊,黄发祥.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塑造方法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12,24(1).

[7]张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8]仝桃,胡希军.恢复性设计在湿地景观恢复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

[9]袁悦鸣.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园林小品设计浅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公园景观文化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谁远谁近?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