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高校研发资源利用率浅析

2013-09-19 01:25马君玲刘永刚
关键词:仪器设备科技资源

马君玲 刘永刚

(1.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8;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日趋加深,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竞争逐渐演变为科技实力竞争。作为科技实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不断受到关注。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其研发资源利用率直接影响社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研发资源的效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研发资源的利用现状

高校科研项目、人才资源集中,构筑学术高地的同时要注重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产品内容,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研发资源利用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具体分析2006—20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基本情况以及研发(R&D)资源的投入与产出。

由表1可知,我国高等院校数量、R&D机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R&D机构数量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4154个,至2012年已达7833个,增幅达88.57%。高校对研发资源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了研发资源利用率,但研发质量有待提升。

表1 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及研发机构统计情况

表2为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投入情况,可见高校对R&D人员投入力度逐年增加。2006年投入42.1万人,2010年投入59.4万人,增幅41.09%。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投入力度逐年增大,试验发展型人员投入力度有所降低。

表3为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说明R&D经费内部投入增长幅度加快,2006年投入276.8亿元,2010年投入597.3亿元,增幅1.16倍。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

表2 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投入情况

表3 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

表4为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项目(课题)成果情况,表明利用研发资源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增加趋势。

从表5所示2006—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较为丰富,研发资源产出成果率较高,除出版科技著作2010年较2009年呈回落态势外,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国外发表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表4 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项目(课题)成果情况

表5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

高校科研工作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哪个学科,高校研发实力的增强对相关领域的经济增长都有显著促进作用。据代表英国大学校长的组织Universities UK调查,早在7年前(即2006年),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50亿英镑。我国高校在履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的同时,也要依靠自身研发资源,不断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还应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以及知识经济的策源地。

二、我国高校研发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建设大学科技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构筑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但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仍不理想。

(一)高校自身问题

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高校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突破,其科研工作的主要导向仍是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不少高校尚未认识到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同企业合作会给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带来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内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自发无序的低科技含量合作模式,无法保障科研方向稳定性和科研实力积累,造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无法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的现状。各高校有相当大比例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因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资源投入不足,没有或很少参与产学研合作。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此外,2009年全国各类研究开发机构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投入达到3972.5亿元,但是现行设备资源过于分散,高校在提升科研水平、承接重大项目等方面受到制约。

资源共享效率低。高校一般未设立独立的对外产学研机构,校企合作项目往往由1名教师带领若干学生完成,缺少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导致高校研发资源共享效率的提高受限。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和旧的教育体制影响,高校科技人员市场意识淡薄,科技工作游离于社会及企业之外,致使大批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20%,能够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①截至2013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进行了两次,第二次清查数据于2010年11月22日公布,本文以此为数据依据。(见图1)。

图1 2009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二)企业机制问题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热情不高。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非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竞争优势仍是廉价劳动力成本,尚未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其中,许多企业因经营效益低下,缺少借助外界力量创新技术的动力。2009年,我国研究机构独立完成项目经费为446.3亿元;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经费为63.2亿元;其他合作形式项目经费为50.1亿元;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经费为20.2亿元(如图2所示)。可见,2009年全国科研项目与高校合作所占比例最小,高校合作科研任重而道远。

我国企业长期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重视资本要素的外延扩张而不重视技术进步的内涵突破,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据《2009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统计,2009年政府投入资金849.5亿元,占85.3%;企业投入资金29.8亿元,占3.0%;国外投入资金4.2亿元,占0.4%;其他资金112.4亿元,占11.3%。

企业尚未充分认识高科技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征,与高校的合作仅限于短期效益,合作计划缺乏系统规划,随意性强,缺少投资参与成果孵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6说明2009年我国各类企业开展R&D的活动情况。其中,其他内资企业所占比例较高,大中型企业次之,工业企业、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比例较低。

大多数企业把眼光更多地聚集在加大投资和引进先进设备上,不注重对企业人才持续有效的培养。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机会,大学生在进入职业领域后缺少继续学习机会,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严重制约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良性循环。

图2 2009年我国高校R&D项目(课题)合作情况

表6 2009年我国各类企业开展R&D活动情况

(三)政府政策问题

政府对高校的政策性支持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近几年,随着国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政府不断提升对各科研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政策资金支持(见图3)。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促进高校研发资源利用率的相关政策还有待建立及完善。一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仅针对各地情况出台产学研相关政策,对高校教师、学生及企业或高校间合作参与的科技项目缺乏系统全面的鼓励政策规划。二是在利用高校研发资源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等问题,缺乏实际的项目管理机构,一般是项目发出机构(不论级别)管理项目。政府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利益分配政策,不能突破自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限制。三是政府在校企合作的合作形式、税收、拨款、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引导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缺乏相应的优惠与奖励政策。比如对研发资源利用效果突出的高校,可在后续发展中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或财政拨款专项用于高校科研研发。

三、提高我国高校研发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一)发展急需学科,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高校通过提升学科优势、做实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措施,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例如,南开大学根据服务天津市新区未来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目标,新增“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低碳经济等领域急需人才。学生可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单位实地学习,以学科专业群的模式与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成互动。

鼓励开放专业实验室,使其成为企业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基地和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平台。高校许多专业实验室内的设备和仪器是企业所不具备的,特别是一些高、精、尖实验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使用费用较高,导致利用率较低。为提高利用率、降低使用费用,要开放专业实验室,并将高校实验室变成科研开发基地。开放专业实验室为社会、企业服务,提高利用率的同时也为校企联合共同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另外,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首先,让管理人员参与设备日常管理,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功能开发和改造升级,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挖掘仪器设备潜能,从根本上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其次,做好实验设备统一调配,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开放使用、共享资源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第三,优化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环境,为使用者及时准确地提供实验仪器设备信息,并保持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渠道畅通。第四,建立标准的设备管理控制流程,自动量化设备资源的利用程度,对实验室实物状态、运行过程和服务进行动态综合管理,协同管理人员、项目、成本及设备预约调度、时限使用等要素,帮助实验室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和资产服务水平,有效解决高校资产设备资源管理低效、共享率不高等问题。

图3 我国政府与企业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情况

(二)企业完善机制,加快合作交流

企业投入基金或设备并以捐赠形式投向高校,为高校提供充足资金和先进装备,促使高校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高校研发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综合能力的成长与发挥是一个连续过程。建立完善的系统培训与教育,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因此,企业应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员工培训,完善员工的继续教育体制。

企业可与高校互聘教授和科研人员,由双方共同设立“互聘教授”职位。互聘教授对高校和公司负责,薪水和其他费用由双方共同承担。国外的成功案例如GUINNESS公司资助剑桥大学设立管理科学教授职位,英国煤气公司在萨尔福特大学设置煤气工程学教授职位等。

(三)政府宏观调控,积极给予扶持

政府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城市建设发展间的桥梁作用。鼓励高校教师、学生参与相关科技企业计划,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包括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队伍在内的孵化体系。鼓励高校依托所在地政府,建立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依托创新平台或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城市建设开发,集聚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服务高地。

鼓励高校成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高其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鼓励高校科研成果以参股形式与国际资本、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结合,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鼓励高校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高校为企业开设管理培训课程,积极开展横向项目合作,转让知识产权成果,并对其产学研所得收入中用于教学、研究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部分,给予免税或优惠政策,增强我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研发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高校作为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其研发资源对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应提高我国高校研发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高校支撑科学技术创新、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的综合实力,实现社会、企业、高校共赢。

[1]孙文祥.高校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2]吴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3]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张德启.我国企业与高校合作中的问题及分析[J].理论界,2009(3).

[5]2009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傅毅.高校实验室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建设[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1).

[7]洪庆华,马凤国,冯卫芝,等.高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8,49(5).

[8]黄天为,白德成,张文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的共享机制与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

[9]万长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建立与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

[10]燕鸣.提高高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途径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1(4).

[11]张丽梅,宗虹,万田英.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管理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7,27(3).

[12]周田田,胡华秀.英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科技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科技助我来看云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科技在线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