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比较研究

2013-09-19 09:28:16王建超王生伟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泰课余泰国

王建超,王生伟

(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学校课余体育是相对于学校体育课而言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作为体育课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1〕,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2〕。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强健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本研究从中泰两国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体制下的国家,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充分发挥两国学校课余体育的各自优势,全面推进两国学校课余体育的相互借鉴与学习。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泰两国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泰国东方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大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4所大学三年级中75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制定一份问卷,有汉语和英语两个版本,向泰国东方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大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每所学校的大学三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男、女各100人),发放问卷800份,共收回问卷782份,回收率为97.8%,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为96.7%,中国问卷386份,泰国问卷370份。

1.2.3 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的差异性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分析 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4〕。从整体上来看,两个国家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持喜欢和非常喜欢态度的学生人数共占76.6%,表明中泰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持肯定的态度。中泰两国大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持肯定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6,P<0.05),泰国大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中国大学生多,这是由于泰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开展的效果较好,学生从思想上比较重视体育。见表1。

表1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统计

2.2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5〕具有多样性,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兴趣爱好,交际等,这表明两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中中国大学生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交际,兴趣爱好。泰国大学生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兴趣爱好,交际。中泰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排序第一是相同的,都是增强体质;排在二、三位的顺序有所变化,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中泰两国学生接受教育的体制和传统体育锻炼观念的差异有关。见图1。

图1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2.3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分析 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指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6〕。体育锻炼的频度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7〕,同时它可以比较准确地透视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运动频率选项最多是“两次”,为38.4%,而选择“1次及以下”的人数合计为17.2%,表明有82.8%的大学生能够保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体育锻炼,但是,有55.6%的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我国规定的体育人口“每周身体活动频率3次以上”〔8〕相比,差距较大,这与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结果不相符合,说明大学生有体育锻炼意识但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按照符合体育人口对锻炼频率的要求,中泰两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在“3次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P<0.01),中国大学生在运动频率达到“体育人口”的人数高于泰国大学生。这与泰国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态度不一致,说明泰国学生在对体育的认识上和行动上是不一致的。这与泰国大学“宽进严出”的大学体制有关,学业压力较大,抽不出时间来运动。见表2。

表2 大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

从大学生每次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可以看出:大学生每次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排在第一是选择“30~60 min”的学生人数比例最大,体育人口对运动时间的限定是“每次运动时间在30 min以上”,按照这一标准,中泰两国大学生在每次锻炼时间上能达到“体育人口”的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02,P<0.01),中国大学生人数较少,由于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见表3。

表3 大学生每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2.4 大学生参加体育项目分析 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受人们的体育需要、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活动环境、体育活动经验等方面的制约〔9〕。本研究采用的是多项选择的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中泰两国大学生在项目的选择上是不相同的,中国大学生喜欢并经常参加的排在前五项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慢跑;泰国大学生喜欢并经常参加的排在前五项的是:网球、羽毛球、足球、藤球、骑行。从表4可以看出泰国大学生参加的项目比较丰富,学生喜欢的项目较多,表明泰国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体育项目较多,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较全面,民族项目(藤球)的开展也较好,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不管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还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都会取到较好的效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多选)

2.5 大学生每年参加体育的消费分析 大学生体育消费是大学生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用品、劳务或服务的行为过程〔10〕。从研究结果看:两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呈多样性。从访谈中发现中国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器材、服装,消费途径相对单一,消费理念还没有转变;泰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购买体育器材、服装、体育报刊、体育社团等,体育消费理念较先进。每年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中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51,P<0.01),表明泰国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意识较高的人数比中国大学生多,这是由于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同,泰国的高等教育学费较高,能上大学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富裕,消费能力较强。见表5。

表5 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金额统计

2.6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研究结果显示,中泰两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因素中国大学生排在第一的是“缺乏场地器材”,表明中国大学在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缺乏指导”,说明中国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技能较少,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在课余体育指导上开展不够。泰国大学生的排在第一的是“学习压力大、没时间”,排在第二的是“缺乏场地器材”,这主要是因为泰国高等教育体制不一样,学生学习压力大。见表6。

表6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多选)

3 结论

第一,中泰两国大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持肯定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泰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中国大学生多;中泰两国大学生在每次锻炼时间上能达到“体育人口”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大学生人数比泰国少,这是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学生和家长都愿意牺牲体育锻炼的时间来学习,从而学生没有养成体育习惯。中泰两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在“3次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中泰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序大体相同,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交际,兴趣爱好。中国大学生喜欢并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项目排在前五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慢跑,泰国大学生排在前五的是:网球、羽毛球、足球、藤球、骑行。泰国大学生参加的项目比较丰富,内容多样性比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也较多,表明泰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开展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掌握的体育项目较多,对民族项目“藤球”开展比较普及。

第三,每年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的中泰大学生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泰国大学生的人数比中国大学生多,泰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这是由于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同,泰国的高等教育学费较高,能上大学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富裕,消费能力较强。

第四,中泰两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不同,排在中国前二位的是:缺乏场地器材、缺乏指导;排在泰国前二位的是: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缺乏场地器材。这是中国十多年的“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导致高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缺乏;高校开展课余体育指导不够,学生掌握体育项目技能不多,大多数学生到大三还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 对中国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建议

4.1 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教育,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开展 基础教育阶段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阳光体育运动》和相关的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课外体育活动得到有效的落实,为大学课余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为终身体育和社区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爱国主义教育都会取到较好的效果。

4.2 我国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 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场地、器材的条件,为课余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11〕。还应加强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应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实行器材外借等政策,让学生在课后和节假日也能很好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4.3 构建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对课余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主动投入到课余体育的辅导监督中去,把课余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的挖掘,在课堂上要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4 优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高校要加强宣传体育的知识和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课、广播、体育社团活动、网络等平台,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建立校园健身咨询指导站、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传播健康理念,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和健康向上的良好校园体育氛围。

〔1〕戴玉英.普通高校课余体育发展的组织与管理〔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6):48-51.

〔2〕刘向东,杨学达.辽宁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干预措施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4(4):78-80.

〔3〕马占菊.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5-112.

〔5〕任翔,冯海波,董如福.培育和提高研究生自我效能感探研〔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2):58-61.

〔6〕韩景军.辽宁省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1,18(1):85-89.

〔7〕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8〕互动百科.体育人口〔EB/OL〕.(2012-06-27)〔2013-04-14〕.http://www.baike.com/wiki/.

〔9〕安翠翠.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10〕黄允政.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4(3):38-42.

〔11〕尹维增,张德利,查建芳.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93-96.

猜你喜欢
中泰课余泰国
丰富的课余生活
小主人报(2022年11期)2022-08-23 05:27:44
泰国的中秋节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论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以中泰铁路的波折为例
建交与护侨:中泰就1945年“耀华力路事件”的交涉
东南亚研究(2015年4期)2015-02-27 08:31:30
我的泰国之旅
幼儿园(2014年3期)2014-04-10 09:28:28
鹤煤中泰公司赵荒风井修复加固技术
河南科技(2014年5期)2014-02-27 14:08:28
《GANID HORSE RACING》
海峡影艺(2013年3期)2013-11-30 08:15:56
《PHUKET-VEGETARIAN》
海峡影艺(2013年3期)2013-11-30 08:15:54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8
咪咪曲
中国青年(1982年2期)1982-08-28 0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