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龙
(太原师范学院 体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奥运会田径女子项目设置历程与启示
张 龙
(太原师范学院 体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田径运动自现代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是主要的比赛项目,发展至今田径女子设有23个项目,已成为奥运会夺金和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纵观奥运历史的发展,田径女子项目的设置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回顾和探索其发展历史,总结其发展过程,对于今天全民女子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田径女子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女子参与是田径运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中应尊重女性,和谐发展;在体育运动中要始终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奥林匹克宗旨。
奥运;田径女子项目;马拉松项目
田径运动自现代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是主要的比赛项目,发展至今田径男子设有24个项目,女子设有23个项目,已成为奥运会主要夺金和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各国家或地区代表队审慎安排与争夺的项目。田径项目中,女子比赛项目的数量虽还未达到完全与男子比赛项目的平等,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接近到仅差一个50公里竞走项目了,其被关注度和欣赏性已与男子平分秋色。回顾和探索奥运田径女子项目设置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给人们带来的成果,对于今天全民女子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田径女子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奥运田径女子项目无缘第1届现代奥运会。1896年在希腊雅典召开了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包括田径在内的9个大项,遗憾的是女子选手被禁止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初期沿袭了古代奥运会的传统,不允许女子参加,特别是在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中做出卓越贡献、被尊称为“现代奥运会之父”的顾拜旦先生深受古希腊奥运会传统的影响,坚决反对女性参加奥运会[1]。他在1912年的《奥林匹克评论》中将奥运会定义为:“以国际主义为基础的,以忠诚为手段的,以艺术为环境的,以女性的喝彩为奖赏的庄严的,周期性的男子体育精神展示。”[2]他甚至认为:“女人的荣耀来自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方面,她最大的贡献是鼓励她的儿子创出成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3],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相当一批人男权思想和对女性的歧视态度。由此,女性被第1届现代奥运会挡在了门外。
2.奥运田径女子运动的艰难起步。体育运动是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尽管第1届现代奥运会拒绝了女性参加,但为了争取女性参加奥运会的权利,一名女子在运动会结束后的一天,沿男子的路线进行了“非正式的”马拉松赛跑,向人们展示女性体育权利的需求和女性马拉松跑的能力。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对体育权利的不懈努力,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上,首次设置了两个女子比赛项目,4个国家的11名女子运动员第一次登上了现代奥运会的竞技场[4],1928年第5届奥运会首次正式设置了田径女子五个比赛项目:100米、800米、跳高、铁饼、100米×4接力,田径女子运动从此走进了新的历史阶段,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3.奥运田径女子项目设置的历史沿革。在1928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田径女子800米比赛中,体育记者约翰·图尼斯进行了不实的报道,再加上赛前由于对女性的偏见而对设置女子800米比赛项目所引起的争论,导致田径女子800米项目随之被取消,直到1960年第17届奥运会才恢复了女子800米项目。从1928年第5届奥运会至1948年第14届奥运会,田径女子项目仅增设了80米栏和标枪两个项目,田径女子项目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文交流日趋广泛,人们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也渐渐发生着变化,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对妇女参加体育竞赛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妇女参加奥运会的大门一步一步地放大开来,女子田径项目的设置迎来了新的时机。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恢复了女子800米项目,又重新承认了女子在中跑项目上的能力;1964年东京奥运会增设了女子400米和五项全能,全能项目的设置是对女性力量、速度、耐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认可和肯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增设了女子100米栏(女子80米栏取消)、1 500米和400米×4,使得女子中跑项目得到了丰富,表现女子短跑和协作配合能力的接力项目更加全面和规范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田径女子比赛项目增设了400米栏、3 000米和马拉松,值得一提的是马拉松运动项目是集运动员运动耐力、顽强意志、勇敢拼搏于一体的项目,是第1届奥运会就有的、并且一直为男子所占有的比赛项目,能列为奥运会女子比赛项目标志着田径女子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女子长跑和超长距离跑进入了全新时代;发展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陆续增设了女子10 000米、10公里竞走、5 000米、三级跳远、撑竿跳高、链球和3 000米障碍项目,达到了23项,与男子田径比赛项目仅差1项,达到了最新的发展阶段。历届奥运会田径女子比赛项目增设情况见表1。
表1 历届奥运会田径女子比赛项目设置情况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从第1届至第5届现代奥运会以前,女子被拒绝在了田径项目之外,使得田径女子运动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从第5届奥运会首次设置田径女子项目开始,田径女子运动不断发展和提高,至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田径女子项目达到14项,用了52年的时间,进程缓慢,道路曲折;进入20世纪80年代,田径女子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17个项目开始,以后的每届奥运会田径女子比赛项目都有增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女子比赛项目设置为23项,与男子项目仅差1项,达到奥运会历史最多。
1.对女性的歧视。男权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统治地位有数千年,受男权思想影响,女性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就业机会、话语权等方面受到了歧视,女性在体育运动、奥运会中的权利和地位得不到正视。其原因一方面是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没有得到公正对待,偏见导致人们认为女子在体能方面、在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不能与男子相比,许多项目女子不适宜参加;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在各方面占有主导性,在体育管理层面也存在着女性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女性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奥运会的话语权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2.媒体在报道中对不同性别持不同态度。运动员参加运动竞赛,特别是参加世界级的大赛,不但生理负荷大,心理消耗也很大。运动员在跑完800米后气喘吁吁,或扶靠在操场边上或躺在跑道边上休息和调整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人们对同一类报道中的不同性别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1904年圣路易第3届奥运会对男子800米跑曾有一个报道:“星期四下午,在800米比赛的终点,2名运动员倒在跑道上,完全累垮了。一人因不能自理被带到他的训练驻地,另一人躺到草地上,用人工呼吸把他救过来。”1928年斯德哥尔摩第5届奥运会上对女子800米赛后也有一个报道,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我们下面的跑道上,有11位可怜的妇女,其中5位在到达终点前就退出了比赛,另5位在到达终点后垮下了。”[5]对于男子800米赛后运动员状态的报道,人们不以为然,没有引起人们对男子参加800米比赛的非议;而对女子800米赛后运动员状态的报道,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维护男性统治的倾向,助推了阻止妇女参加奥运会200米以上距离比赛的错误决定,时间长达23年,田径女子运动和女子项目设置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
3.人体科学知识和技术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当时人体科学特别是医学科学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对人自己本身的了解非常有限,并且受男权思想的长期影响,认为“妇女的头脑小于男子,当然其他方面的发达也慢于男子,所以女子永远劣于男子,勉强求平等是无益的”。这种言论显然是维护男权,对女性的一种歧视态度。歧视态度也体现在了女性参加体育运动方面,说“妇女不像男子那样强烈地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做些什么”,以及“妇女天性顺从,所以不宜参加体育活动”。这些偏见和歧视态度,一方面为妇女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场上显示女性精神造成了障碍;另一方面,也给妇女本身在生活中、在体育活动中带来了心理压力,使她们不敢正视自己,不能自然地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田径运动的发展,激励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田径事业的不懈追求,从中我们也受到启示和思考。
1.女子参与是田径运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对女性的偏见,田径运动一直是男子运动员占据主导和控制地位,使田径运动一直处于性别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缺少了异性之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观赏的吸引力方面,还是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以及在借鉴、学习与交流、社会认知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乔伊娜、伊辛巴耶娃等现代著名田径女子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创造的优异运动成绩和个人所独有的魅力所产生的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价值并不是男性运动员所能代替的。
2.尊重女性,和谐发展,体育运动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社会发展至今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文化思想和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相互尊重,特别是对女性的尊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理解。《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写道:“尊重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和平、发展、人权是联合国宪章的三大宗旨,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尊重女性社会平等地位,提高女性体育运动参与权、话语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素,也是女性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今天,在各种体育竞技赛场上、体育赛事活动媒体报道上、体育科学研究中对女性的关注等都已显现出了对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充分肯定;同时,女性在参加奥运会中所创造的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提高速度也是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田径女子项目上所取得的成绩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尊重女性,和谐发展,将是包括田径在内的体育运动更进一步发展的内容。
3.在体育运动中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消除歧视,友谊团结,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图景,也是体育运动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只有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追求蓝图与创造美景,奥林匹克运动才会蒸蒸日上,从而为和平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说:“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公平竞赛的动力!”
[1]熊艳芳.女性主义对奥运会女子体育项目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5).
[2]范长云.妇女在奥运会中的转变与提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单绿叶.国际体坛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4]林少娜.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次[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5]安妮塔·L·德弗兰茨.妇女在奥运会中作用的变化[J].刘岳冶,译.奥林匹克评论,1997(4-5).
1672-2035(2013)06-0041-03
G811.219
A
2013-06-26
张 龙(1963-),男,河北冀县人,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