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基于随州市食用菌产业的钻石模型分析

2013-09-19 11:18:14
中国食用菌 2013年3期
关键词:随州农业产业香菇

阮 睿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产业集群是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相互之间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与某个特定产业 (产品)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空间聚集体。某区域的特定产业是否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应从生产规模、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界定[1]。湖北省随州市是全国食用菌种植、加工、出口的优势区域。随州食用菌起源于香菇,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在随县三里岗镇深山里开展利用椴木种植香菇的科研项目,试验成功后,当地农民学会了种植、食用和贩卖香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将干香菇销往广东。如今,经过30余年的不断发展,食用菌品种 (以香菇为主)已发展到20多个,产品出口目的地也由最初的香港扩展到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市食用菌出口4.4亿美元,连续3年雄踞全国同行业第1位,全年干制品产量达4万余吨,食用菌产业吸纳从业人员达到50余万人。2011年12月,第1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授牌,随州食用菌产业作为湖北省唯一、全国仅有的2个食用菌出口基地之一榜上有名[2]。目前随州市食用菌产业从生产规模、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等方面已经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这个庞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食用菌种植业集群和食用菌加工业集群2个分集群。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用菌菌种业、食品包装印刷业、冷链物流业等多个产业发展,还促进了餐饮、旅游、交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其他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因此,认真研究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钻石模型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解释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地区产业成功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各项竞争优势的长期存续。对产业成功原因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首先,亚当·斯密[3]从绝对成本的角度论述了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来源;然后,李嘉图[4]发展了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也是决定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再次,杨小凯和黄有光[5]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因而也为产业集聚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6]。除此之外,赫克歇尔和俄林[7]论述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一国在某些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贝恩和谢勒等[8]利用SCP框架分析了外部冲击对产业运行的影响。

然而,迈克尔·波特认为,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仅仅从比较不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中探讨不同地区产业成功的原因,而并未说明为什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会出现在这些地区。因此,他率先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开创性地提出“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波特认为,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某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 (或地区)产业的以下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这四个关键因素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来源,对产业集群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波特“钻石体系”。另外,在国家环境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遇”和“政府行为”两个变量,这是“钻石模型”的附加要素[9]。以上6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钻石模型体系”,如图1所示。

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时间发生转换,影响竞争优势的各个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使得整个菱形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运作之中。

钻石模型体系内的各关键要素相互强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成为一国 (或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因此“钻石模型”能很好的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现象。

波特把竞争的动态化和演进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将一国 (或地区)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划分为要素驱动 (Factor-driven)、投资驱动 (Investment-driven)、创新驱动 (Innovation-driven)和财富驱动 (Wealthdriven)4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能够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随州市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1 四大要素的作用

2.1.1 生产要素

(1)初级要素对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

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随州市地跨江 (长江)淮 (淮河),南倚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图面积9 636 km2,其中,山区和丘陵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 mm~1 200 mm,日照率46%,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林木资源十分有利于食用菌种植。

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全市人口26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5%以上。全市现有44个乡镇 (占全市总乡镇数的90%)、180多个专业种植村 (占全市总村数的21%)、10多万家农户、40多万农村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种植。

原材料资源丰富。随州市森林资源丰富,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主要在椴木 (原木)上种植食用菌 (香菇和木耳),随着科技发展,种植技术的提高,逐渐由椴木栽培转向袋料栽培,其栽培料由椴木转向栎木屑、杂木屑、农作物秸秆、农业副产品 (麦麸、稻糠、玉米芯、棉籽壳等),随州市作为全国农业大市,这些原材料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

上述初级要素为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特别是食用菌种植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要素条件。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是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要素驱动阶段。

(2)高级要素对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

知识资源:华中农业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一直是随州食用菌产业的技术依靠,该校设有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所在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保鲜加工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技术储备,在全国乃至国际食用菌行业属领先水平。

随州食用菌产业“产研”结合性较好。目前,随州有市级食用菌实验站2个、食用菌菌种培育与检测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县级以上食用菌技术协会3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多个。10余家食用菌加工企业与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研发平台。随州有食用菌菌种企业258家,可生产菌种20多个品种,年产量1.5万余吨。随州香菇菌种除可满足本地种植所需外,还远销陕西、河南、重庆、安徽等8个省 (市)。

30余年来,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在随州山区农村推广和创新,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广大菇农已熟练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并且涌现出大批“土专家”。

资本资源:在山区农村种植食用菌因投资小、原料易得、技术易学、产品易卖、收入可观、风险小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户闲置资金。食用菌种植的季节性强,需要在短期内大量投入收购资金,资金占用周期长,但收购、储存、贩卖食用菌,中间利润较高,吸引了农村大批经纪人。经纪人的收购资金除自有资金外,大部分来源于农村信用合作社。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由于有国外客户,能出口创汇,资金周转快,从而吸引了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国际资本的进入。汇丰银行在随州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州汇丰村镇银行,用于支持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还吸引了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食用菌产业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进入随州投资兴办食用菌加工企业。

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交通发达。随州地处湖北省的北部,西走川陕,北通中原,南望江汉,自古就是连接荆楚与中原的重镇。武汉至安康铁路、西宁铁路,312国道、316国道、108国道贯穿全境,汉十高速、随岳高速均在随州城郊交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全市包括边远山区,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公交。

信息化建设迅速。随州建立了“食用菌110服务中心”和随州市食用菌产业网站,开通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将信息服务延伸到全市所有乡镇、村组以及经纪人、收购商、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市场信息网络基本形成。随州市政府2010年开始实施“无线政务信息化、无线企业信息化、无线城市生活、无线新农村”四大信息平台的“无线随州”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信息化建设速度。

上述这些高级要素的优势是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特别是食用菌加工业集群不断扩张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本世纪初至2010年近10年,是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资驱动阶段。

2.1.2 需求状况

(1)国内需求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健康理念不断发展和更新,人们对食用菌的健康、营养和美味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日益扩大。据有关统计:随州2008年全年干制食用菌在国内大型超市销售量是1 200 t,2009年是 1 600 t,2010年是 1 900 t,2011年达到2 300 t,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随州市随县的三里岗镇、殷店镇、草店镇、万和镇以及广水市的吴店镇和曾都区的洛阳镇等六大香菇大市场常年交易量3万吨以上,不仅吸引外地食用菌产品大量流入,而且引来国内外众多购销与加工企业,特别是三里岗镇香菇大市场已形成了“买全国、卖世界”的购销格局。全市有50余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 000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大食用菌市场和生产基地,为全市食用菌产品的远购外销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国外需求状况

随州食用菌国外市场由最初的香港扩展到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州香菇目前已占据香港香菇市场近80%的份额,占全国香菇出口额的50%以上。近5年全市食用菌出口创汇额[10]及增长折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从发生国际金融危机至今,随州食用菌年出口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出口增势强劲。

2.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产业集群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州食用菌产业链比较长,种植业是产业链的基础,而加工业则是产业链的龙头,其他支持性产业是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食用菌产业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随州食用菌产业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主要有林业、农副产品加工、栽培原料的收购和交易、菌种生产、种植设备制造、加工设备制造、包装物制造、冷链物流企业、食用菌加工企业、食用菌贸易企业 (包括内贸和外贸)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协调发展对食用菌产业集群形成至关重要。

2.1.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

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种植业集群和加工业集群两大分集群。前者以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为主要模式,目前种植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的种植基地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后者以企业法人为主,他们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资质,有的还拥有自营出口权。种植业集群与加工业集群通过食用菌供应链联系起来,食用菌产业供应链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食用菌交易大市场和农村经纪人为家庭种植户与加工企业建立了交易桥梁,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性,保证了农户手中的食用菌产品及时销售。

从图4还可以看出,食用菌加工企业的竞争力状况直接影响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加工企业的战略竞争力是提升整个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食用菌加工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提升随州食用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条件。具备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随州有32家食用菌加工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大部分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4个品牌产品通过了美国FDA认证。这些企业不但在本地参与食用菌收购竞争,还积极参与国内外食用菌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2010年以后,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2.2 机遇和政府行为的作用

2.2.1 机遇

(1)随州人抓住了香菇种植技术最初在国内推广的机遇

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始于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教会了随州山民种植香菇,随着椴木香菇种植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利用丰厚的林地资源,各乡镇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椴木香菇,从此“随州香菇”便远飘万里。

(2)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正是随州香菇产业兴起的萌芽期,随州人抓住机遇,将香菇销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和深圳,继而销往香港。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随州一大批自营出口企业诞生,推动了随州香菇和其他食用菌的外销出口,进而带动了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袋料香菇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90年代中期,由于椴木香菇对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随州砍伐树木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食用菌产业发展受阻。1996年袋料香菇种植新技术进入随州,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袋料香菇采用栎木或杂木枝桠粉碎成木屑与麸皮等其他农副产品混合,装入塑料袋作培养基料,降低了单位产量的种植成本,原料来源更广泛,既节约了林木资源,利用了农林废弃物,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适合大规模种植,推动了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2.2.2 政府行为

政府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府行为对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州市各级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战略指导和方向引导

随州食用菌种植业实现“自然经济→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目标过渡的良性发展,同基层政府善于发现和紧紧把握当地农村发展经济的优势,瞄准当地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转化的战略思想密不可分。由于农民长期束缚于土地上,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况没有改善,农民思想僵化,短期利益行为严重,需要基层政府引导农民摒弃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种菇致富。

(2)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

在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硬化山区乡村道路,架设桥梁,修建食用菌交易大市场,为商品流通做好硬件准备,使当地香菇和木耳交易实现了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为了提供具有特色的公共服务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成立了“农副土特产品远销管理办公室”和“食用菌出口企业管理办公室”,为企业无偿代理通关、商检、结汇等业务,以特色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了特色产业链流转顺畅。

(3)对加工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

为支持食用菌出口,以带动整个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随州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在土地征用、贷款贴息、出口补贴等各方面支持食用菌加工企业。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新加坡、泰国、日本、韩国的十多家外商投资食用菌产业,不断提高食用菌加工业的出口创汇能力。三是积极支持加工企业重组和转型升级。按照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的原则,把资金实力雄厚、加工工艺先进、经营管理规范、品牌优势明显、市场认知度高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优化重组,成功打造了一批现代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集团,加快了食用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大大提高了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至2011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以上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食用菌加工企业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3 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经验与启示。

随州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六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了随州食用菌产业集群。

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农业产业集群而言,可以划分为农产品种植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前者为后者提供充分的原料,后者为前者开拓国内外市场。生产要素中的初级要素对于农产品种植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而高级要素对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则具有重要作用。农产品种植业的发展需要适宜气候、土壤和资源条件,种植业集群会自发形成,初步形成规模效应,为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在集群初步形成之后,高级要素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积累才能获得高级要素,此时政府应着力培育高级要素形成,如基础设施建设、知识资源、技术创新、资本资源等,这些要素将决定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乃至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需求状况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特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由于地区和国别的差异,人们消费习惯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市场,挖掘市场,填补消费空白。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产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集群健康持续发展。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支持性产业服务于主产业,其发展可以降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可以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扩散,对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种植业是产业链的基础,而农产品加工业则是产业链的龙头,其他支持性产业是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也要规划、扶持好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农产品种植业而言,常面临单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经营战略、生产组织方式和竞争方式的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需建立和发展农产品种植业协会或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大市场、农产品经纪人、收购组织、信息中介组织等来补充完善生产组织和经营战略的作用。其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其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力直接影响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因此,在农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后,应支持这些加工企业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战略竞争力是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钻石模型中,波特认为机遇和政府行为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是不确定的。但是,对中国农业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农民小农经济观念和种植户的小规模,使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这使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农产品种植业集群形成的初期需要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对种植项目进行战略指导、方向引导和统筹规划;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统筹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在农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后,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1]金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 [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8.

[2]包东喜.随州食用菌走向世界 [N].湖北日报,2012-02-09.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黄海平.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64-69.

[7]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谢勒FM.产业结构、战略与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0]湖北省蔬菜办公室.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再创佳绩[EB/OL].www.hbagri.gov.cn.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信息网),2012-03-12.

猜你喜欢
随州农业产业香菇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香菇接种三招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农业(2018年4期)2018-04-08 01:20:21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农业(2017年13期)2017-08-17 09:19:21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业(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