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佩君
台州乱弹剧目《月落重生灯》剧照
戏曲艺术是五千年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集中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东方艺术的精华和神韵。它诞生于特定的艺术环境氛围里,而又传承、发展于特殊的环境之中,并在民间艺术的沃土中不断的繁衍、生息。而流传于浙江台州地区的“台州乱弹”就是中国诸多戏曲艺术中的一个独具个性的剧种。台州,是中国的戏曲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考证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经有了戏曲活动,其戏曲活动至少比后来有着重要影响的南戏还要早200年左右。可见台州之地戏曲艺术历史有多么久远。
台州的乱弹是我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之一,是至今仍活跃在中国浙江戏曲舞台和乡村的地方性戏曲。台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浙江东南部,以台州为中心,旁涉温州、宁波、绍兴、金华及丽水等部分地区。浙江是我国以乱弹声腔为主的地区,境内有绍兴乱弹、浦江乱弹、温州乱弹等,但建国后,其名称分别改称绍剧、婺剧和瓯剧,惟有台州乱弹名称沿用至今,是全国目前唯一以“乱弹”为名称的剧种。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反映了台州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亦是亟待抢救的民间艺术。
台州又是中国戏剧的发样地之一,台州乱弹作为是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有300余年历史,是继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之后,在浙江兴起的“乱弹”声腔体系中的一种。据新编的《台州地区志》记述:“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的戏曲活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王中河、李子敏、卢惠来著,台州本油印1988年版)1987年在修缮台州地区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的黄岩灵石寺塔时,发现塔内宫壁的石砖上雕有戏曲表演的人物形象。经老艺人卢惠来先生考证,砖刻中既有“参军戏”,又有“引舞”、“引戏”等戏曲人物。宋时,台州地区当时的戏剧活动更为盛行。北宋后期,台州民间兴起了“社会”,即“迎神赛会”,凡“社会”必有戏剧演出。根据《台州札记》、《临海康熙县志》等文献记载,宋孝宗淳熙初年(1173年)就有专门的戏剧演出场所“勾栏”(临海今仍建有勾栏的街巷称作勾栏巷),曾演戏文《五月英月卜留鞋》,遇到节目庆典,则通宵达旦演剧。在南戏《张协状元》中,则有用台州方言演唱的《台州歌》、《豆叶黄》、《油核桃》《赵皮鞋》等台州民间小曲。明初流传于北方高腔和南方的昆腔开始流行于浙东南一带,各班社常相串演。到明万历年间以后,台州一带流行的主要是昆腔和高腔,至清康熙、雍正之际,北方的梆子秧腔和梆子乱弹腔传入台州,约于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出现了昆腔、高腔、乱弹三腔兼唱的戏班。由于昆腔、高腔的唱词古奥晦涩,三腔兼唱的戏班逐渐以唱乱弹腔为主,当地人称之“乱弹班”。
乱弹诸腔的兴起,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潮。台州向来有着很好的戏剧市场,一年四季演剧不断,名目繁多,如正月演年戏、二月(唱)神戏、三月唱青(苗)戏、四月唱庙(会)戏、五月(唱)端阳戏、六月唱(祭)田祖戏、七月唱鬼戏、八月农民唱(求)雨戏、渔民唱龙土戏、九月庆丰收唱平安戏、十月、十一月唱祠堂戏、宗族戏、十二月唱贺戏(生、寿、嫁、娶等)。
台州乱弹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曾被称为“黄岩乱弹”,这是因为台州地区的黄岩曾是当时浙江戏曲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因黄岩县的乱弹班最多、最为著名,故称为“黄岩乱弹”。还因为黄岩县为台州府属县管辖,特别是解放后剧团由台州地区管辖,故又称“台州乱弹”。台州乱弹最早引起轰动是清乾隆帝南巡时,两淮盐商集全国百余个地方戏于扬州接驾时初露锋芒。台州乱弹到清中叶以后最为繁荣。它是以唱弹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皮黄,还包括词调的多声腔剧种,是由流传在台州地区的各声腔、剧种融合而成的。其特点是唱腔丰富,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浓郁。到清末民初,台州已有28个乱弹剧团,演出流行于台州各县及温州、海宁等地。台州乱弹是台州地区唯一入编《中国戏曲剧种大词典》的剧种。
从历史看早在南宋时期,南戏已在台州流传,在南戏《张协状元》中就有“台州歌”的曲牌运用。明后期昆腔、高腔流行于台州,康熙、雍正时传入乱弹腔,形成了昆、高、乱三腔兼唱的“和合”班。乱弹诸腔的勃兴,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又一个高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台州成了全国戏曲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所演出的剧目繁多,许多剧目沿习至今。台州乱弹剧目题材丰富,有反映忠奸博弈,安邦定国的历史戏;也有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清官戏;还有仗义疏财,除暴安良的侠客戏;以及描写忠贞爱情的爱情戏。
台州乱弹可用的曲牌300多个,包括昆腔、高腔、徽戏、时调、滩簧等,共有300多个剧目。其中昆腔类有《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等;高腔类有《三星炉》、《紫阳观》、《鸳鸯带》等;乱弹有《五虎平西》、《薛刚反唐》、《锦罗衫》、《紫金镯》、《阳河摘印》等创作剧目。此外,还有反映戚继光在台抗倭寇的《双斧记》、抗清复明剧目《金满人闹台州府》等,常演剧目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即《回龙阁》、《兰香阁》、《红梅阁》等;八带即《鸳鸯带》、《挂玉带》、《丝鸾带》等;九记即《拜月记》、《白兔记》、《琵琶记》等;十三图即《百寿图》、《双狮图》、《三美图》等。此外代表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等。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海盐腔、昆腔、高腔、徽调、词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正如杨荫浏先生所说:“声腔是在不断演变中存在的,一方面,它们带有地域性,特殊性,可依地域区分,可依不同的表达形式区分;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交流和排斥,形成更多新的声腔、南北交流,异源同化,并存争胜,继往开来、声腔相互之间,相异相因,其极为复杂的关系,贯串在几百年来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台州乱弹多声腔共存的格局也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宋代海盐腔曾在台州流传,明后期昆山腔、高腔逐渐流行,至清代乱弹腔则迅速成为台州乱弹主要唱腔。后来在各地又衍化成不尽相同的艺术分支或流派,形成各种相对独立声腔。
台州乱弹解放前都是男班,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改为男女合演。唱腔的结构主要采用板腔体和曲牌联缀体两种形式,其中以板腔体结构为主,在一部分声腔中也使用曲牌联缀体结构。台州乱弹音乐的唱腔基本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偶结构的板式变体。“乱弹”的音乐唱腔最常用的板式有:“慢乱弹”、“紧乱弹”、“二唤”、“上字”、“和源”、“玉琪”等声腔组成。除个别外,无男女宫之分,具有好听、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特点、台州乱弹唱腔圆润,嗓音优美,表演细腻,具有浓郁的地方风韵,备受广大城乡民众的喜爱。“唱”在中国戏曲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台州乱弹也注重“唱”功,强调演唱时发声、吐字、行腔技巧的运用,并根据剧情变化和人物性格及或感情的流露做灵活处理。
戏曲的演唱,一向是衡量戏曲演员艺术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台州乱弹的发声和演唱的方法,小生以真声为主、真假相结合“半嗓”演唱,而不用“细嗓”;旦角以假嗓(俗称“阳喉”)为主,真、假嗓相结合的方法演唱,声音轻巧秀丽、风趣委婉、风韵独特、生活气息浓厚。台州乱弹文戏武做、武戏文唱,演员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彰显了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台州乱弹独唱为主,还有用于表现对白的对唱,以及用来表现群众场面或特定情绪和环境的轮唱、齐唱、帮腔等。唱腔一般均有器乐伴奏,有时只用打击乐器或人声伴奏人声帮腔,有时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唱腔的特殊效果而采用无伴奏的清唱(清板),帮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句句相帮,也有各唱一句或轮唱、对唱帮腔形式、也常见在一段唱腔中用相同旋律的帮腔。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现在台州乱弹也有了多声音乐因素。
中国的戏曲音乐伴奏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情感,表达人物思想,烘托舞台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台州乱弹乐队编制人数并不固定,时有增减,通常是由九至十三人组成,特殊情况也可达到二十人。乐队在伴奏时又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在打击乐配用上有“大打”与“小打”两种,“大打”用大鼓、大锣等,“小打”用包鼓(小鼓)不用锣,一般用2/4拍的一板一眼,表现热烈兴奋的情感和气氛及各场次之间连接,人物上场亮相等,对戏剧矛盾的冲突、剧情的展开、戏剧高潮的形成与推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戏曲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具有多种价值和属性,它既属于文化,又有宣传教育作用,同时还具有商业价值。具有浓郁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台州乱弹,自形成以来始终是在发展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几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虽然保留了许多本土特征,但我们应当看到就是因为这种地域文化强烈的满足感,由此带来了强烈的排它性,使其过于自闭,易于缺少新的活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审美意识的改变,随着台州乱弹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一传统戏曲在多个方面都发生改变。首先是对传统剧目的改革,发掘优秀传统剧目中,在继承传统戏曲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添加时代生活气息,增加现代表演艺术的时代元素(灯光、舞美、道具、服饰等)。借鉴其它剧种的优秀内容,积极创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并在发展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尤其是在戏曲唱腔和乐队编制上有了比较突出的变化。戏曲唱腔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仅是演员和乐师共同的责任,而观众的认同更为重要。为了观众审美的需求,在唱腔上应强调唱腔是为表达剧情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感情服务,注重歌唱是一种表现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原则。其次,应改革单一的声腔演唱形式,除用原有以独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外,力求单声、多声共用,使演唱形式更多样,从而在各个不同的表现中,更全面地抒发人物的情感,加深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
关于乐队伴奏的创新与发展,要从伴奏音乐的丰富上下功夫。台州乱弹的伴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乐队伴奏表现力的局限,乐器运用单一,配置单调,缺少借鉴吸收民族器乐的最新成果。因此,需要不断总结乐队伴奏在台州乱弹戏曲中的“正能量”,可以将一些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加入到台州乱弹戏曲音乐之中,为古老戏曲增添现代化的音乐元素,使古老戏曲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通过一批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台州乱弹成为台州政府和有关部门文化扶持剧种,这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还是涉及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的保护和传承,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无法摆脱历史的责任。浙江在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挖掘,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台州乱弹就是最好的艺术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