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彬
(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001)
陈登科,作家,江苏涟水人,1919年4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明贪玩,被私塾先生称为“只能放猪,不能念书”的顽童。1940年,参加地方抗日游击队,开始刻苦学习文化,发表通讯报道《鬼子抓壮丁》。1945年4月被聘为《盐阜大众报》特约工农记者,7月调入报社工作,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发表第一篇散文。1947年调任《苏北大众》编辑,并发表第一篇报告文学。1948年冬,出版小说《杜大嫂》。1949年初调新华社安徽分社工作,不久调《皖北日报》从事记者工作。1950年10月发表成名作——小说《活人塘》,12月参加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4-8期连载他的长篇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1954年12月当选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1956年7月任《江淮文学》主编并当选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作为中共八大代表出席大会。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移别山》,发表电影文学剧本《柳湖新颂》。1960年发表电影文学剧本《风雪大别山》(与鲁彦周合作)。1962年兼任蒙城县委书记。1964年出版长篇小说《风雷》。
“文革”中陈登科受到冲击、抄家、批斗,被诬陷为“国民党特务”,拘押5年。“文革”后1978年2月出席全国五届人大,当选为主席团成员;5月继续当选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他写出电影文学剧本《柳暗花明》,5月出版以“文革”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破壁记》,7月创办大型杂志《清明》并任主编,9月出版长篇小说《赤龙与丹凤》,10月参加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和全国第二次作协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4年7月《俯仰集》出版。1988年7月小说自选集《第一次恋爱》出版。1992年9月,长篇小说《三舍本传》(第一卷)出版。
陈登科在写作
陈登科与周扬(右)
1998年10月12日陈登科在合肥逝世,享年80岁。2003年10月,八卷本350多万字《陈登科文集》出版发行。
从笆斗大的字不识几箩筐的青年农民,到新四军战士,进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这就是陈登科的人生历程。“作为作家,就是要做人民的忠实代言人,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这是经历过革命战争考验的传奇作家陈登科一贯遵循的原则。
陈登科的创作历程经历过三个阶段:一是起步到成名阶段。《活人塘》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显示了工农作家文笔质朴、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的基调是歌颂人民的力量,刻意表现那些具有硬骨头精神的英雄人物。二是成熟阶段。长篇小说《风雷》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风雷》以农业合作化前夕为背景,通过共产党员、复员军人祝永康带领群众改变黄泥乡面貌的故事,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淮北农村的生活风貌。作者以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尖锐地批判了一部分农村干部不问群众疾苦的恶劣作风和倾向,成功地塑造了刚正不阿的党的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它在思想上大大超越了自己的所有作品,又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以往作品的一贯特色。三是重新审视历史和自我阶段。《破壁记》、《三舍本传》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破壁记》艺术地再现十年浩劫中的那些人间丑类和胸怀正义、大义凛然、傲然不屈的干部群众。《三舍本传》与《风雷》可称为姐妹篇,都有相同的历史地域背景、文化风俗,语言风格上也延续着《风雷》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皖北农村小镇上的人间百态和农民的命运。文艺理论家苏中这样评价陈登科:“他不是以工农出身赢得了国内外作家的声誉,而是以响当当作品赢得了国内外读者和文艺界对他的文学成就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