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认知六维模型研究网络课程

2013-09-18 01:42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与学资源信息

邵 加

(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3)

一、问题提出

我校目前有网络课程470门,在数量上,网络课程几乎覆盖了课程的60%,但在质量上,它没有结合信息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没有满足网络课程应该创造的有效教育环境,既通过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使师生能够[1]成为信息技术使用者,信息的查询者、分析者和评价者;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课程的交流者、合作者、发布者、制作者;见多识广的有责任性的公民。

二、关于信息资源

(一)信息和网络课程的一般关系。

“信息是一种陈述或一种理解。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2]”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的信息存在,同样具有以上共性,而客观世界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能量是独占的,但信息只有共享,价值才越来越大。用信息公式[3]表示:

信息的价值=(V×T)S

其中:V为信息量,T为传播速度,S为共享范围。说明信息的价值不仅和信息量和传播速度有关,和共享范围S是指数级的关系。网络课程要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具有大量有用的信息、好的传播形式、大面积的共享、课程陈述和理解必须是动态变化。当前网易公开课、视频公开课都是基于信息价值的最大利用来建设的。

(二)信息认知六维模型和网络课程。

根据以上对信息共性的阐述,结合长期网络课程建设经验,认为网络课程还需具备对人的生存、社会有意义,课程资源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这是网络课程的个性。结合共性和个性。我们提出了用信息认知六维模型建设网络课程,具体见图1。

信息认知六维模型是指信息资源以不同方式和运动形态客观存在,它可以分成认知和客观两个层面。它从六个纬度来描述,分别是决策维、认知维、环境维、时间维、空间维和形式维。网络课程遵循信息客观存在的六个纬度的规律。

图1 信息认知六维模型

1.认知层面的三个维度。从认知层面看,有决策维、认知维和环境维。它建立了师生和与之相互关联的网络课程的关系。决策维确定信息资源为谁服务;认知维揭示了信息应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够被反映的规律,既学习者的观念、意识、思维、能力、素质和心理因素对信息质量的影响。环境维决定信息资源采用何种网络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去传播信息。运用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上,就是确定本学科网络课程服务对象,从学科的角度服务于对象的知识背景、知识能力、学习心理等,在网络社会传播这门学科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组成网络形式的学习组织、社区团队,设计学习目标下的师生教与学活动,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组织相应的课程测试题库,形成相应的自评、互评、学业评价体系。

2.客观层面的三个维度。从客观层面看,它包括时间维、空间维和形式维。也就是师生在正确的时间、空间用正确的方式实现教与学。时间维决定信息资源的时效,信息资源是有生命周期的[4]。如图2所示,曲线A1、A2分别表示原网络课程和新增课程资源的时效轨迹。要让一门网络课程使用的生命周期延长,须在A1的拐点处新增A2新资源课程,既在课程使用率的上升期的开始就要不断考虑服务群体的新需求。要让资源成长快流失慢,使课程动起来,必须通过及时互动增加新知识、新研究、新技术、新思想。如《黄帝内径》、《伤寒》、《温病》和《金匮要略》虽然是中医四大经典网络课程,但由于当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也必须不断及时加入新的病案研究和科研成果来满足中医经典课程学习者的当前需求。空间维揭示信息获取是否方便直接影响认知者对信息的利用,既信息服务对象使用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十分重要。增设处处能教与学,处处可以作业、答疑、考试和上传下载资料等无线网便利设施是网络教学的趋势。形式维决定信息资源用何种传播方式和符号准确的提供给接受者,要求呈现内容具有科学性、道德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也就是根据教与学内容,进行呈现方式的网络教学设计,如基于知识点的渐进学习、基于主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并选择不同的媒体、工具帮助完成教与学任务。根据教与学形式,进行学习模式设计,如接受型学习、发现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和体验型学习。

图2 网络课程Time曲线[5-6]

三、基于信息特质的网络课程建设

(一)了解您的学生。

作为信息资源的守门人只有充分了解受众对象,网络课程传播才能通畅,资源信息编解码才能有效,信息认知六维模型才能真正激活。课题组通过座谈、访谈,并结合实际经验,产生了82个问题的网络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50份。以下归纳的学生喜欢和厌恶的网络课程形式是70%的调查者都选择的问题,供建网络课程时考虑。

1.学生喜欢的网络课程。(1)学生能很快了解学科基本内容;(2)课程教材清晰有逻辑。教案、PPT讲稿条理清楚,能保持课程的连续性。有大量知识点的网络资料;(3)课程内容表现出教师具有某一学科的专家知识,有拓展出教科书外的前沿和与学科有关的外延知识,有学科的应用;(4)高质量授课视频,讲课具有合适教学步调,学习者可在网上加学习标签;(5)教师可以用各种网络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解,能组织答疑、网络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并能及时反馈意见[7];(6)网络作业、自评、互评、考查与学分统一,时间安排合理。有针对每个人的分析;(7)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上交作业和做其它学习活动。

2.学生不喜欢的网络课程。(1)书本搬家的教案和PPT;(2)看书就能解决的内容重复在视频课程中;(3)布置学习内容不分步调;(4)作业、考试只用WORD显示,不能网上实时完成,不能直接知道学业状况;(5)不能及时更新内容;(6)无网络讨论、无参与性的课程学习。

(二)构建你的课程。

采用以学科为主导,课程为切入点,微媒体为元数据知识点资源来建设网络课程,元数据模型参照《CELTS-41.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8],用师生互动、师生角色平等互换来驱动课程,用移动学习保持课程学习的灵活性。下面以药用植物学网络课程建设来举例。

1.认知层面设计。药用植物学的决策维包括课前问卷、通知、课程描述、学分、简介、沿革、学术地位、师资配置、涵盖面授和网络学习时间分配的教学日历、大纲和课程导航。认知维包括教学目标、各知识环节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知识背景、本门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联、学习该门课的学习方法、实验技能和作业考试要求等。环境维包括助教答疑组、学生专题讨论组、实验组、社团组等,互为师生教与学环境中,设计了每个知识环节的单元练习、阶段测试、小组互评、师生互评和网络考试,学分权重体现在学习进程的“成绩中心”。

2.客观层面设计。在时间和空间维上设置了学生手机移动学习插件、教学通知推送,QQ、微博、博客组成的互动学习环境。如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博客和成绩中心联合,平台小组讨论和QQ结合,学生实验室和野外拍摄图片通过手机传入平台的设置。在形式维上教学内容呈现是从整体到个体的深入,实时更新教学录像、教案、教学笔记、教学PPT、教学课件、实验内容、在线测试、阶段性讨论和测试,教学参考书、多媒体植物资源库、可公开的教师课题研究内容、与学科相关的当前国内外在线和自建的会议论文和讲座、以及和药用植物学相关的中英文网站等。教学活动方式中,基础知识传授采用支架式,架好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分类”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架构的支架进行网络自学;“分类的各种药用植物”采用抛锚式,组织专题研究形式学习;实验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将野外拍摄、标本制作、显微镜下图普的内容主动上载到课程资源中,并通过网上虚拟实验多媒体系统的比较完成植物的鉴别考试。这些教学栏目的设计,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学习内容的及时性和参与性。

四、效 果

一年来,药用植物学网络课程注册学习人数为300人,学习协作小组从零增加到30个,完成团队项目30个;网上学习平均时间增加10倍,面授时间减少2倍,举行专题讨论10次,学生针对主题的发帖增加5倍,优秀贴数增加8倍,学生上载被采用的微资源50个,教师答疑10次,论文上传300篇。通过网络学习,该课程降低了面授教学时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设对照组比较,采用信息资源模型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形成性成绩平均提高15.2%,职业药师考试中该知识点通过率提高30%,在毕业设计项目中采用药用植物学学科的提高12.5%,学科竞赛中与药用植物学相关的项目增加了12.5%,药用植物学课程目前有活动资源达83G,相对应的社会效应为87.29万的点击率,可以说,该门课程信息资源的价值产生了指数级上升的社会效应。

五、结 尾

目前,用信息认知六维模型建设网络课程已在我校全面推广,我们尝试用六个维度去设计评价指标,改进了网络课程原来的评估体系,分年度进行网络课程的合格优秀评估,达到降低面授课程,增加自学课程,真正将网络课程融于日常教与学的工作中。

[1][美]国家教育技术协会、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5-12.

[2]信息,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htm.

[3]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0-41.

[4]辛 欣译,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0-92.

[5]张进宝.创新扩散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5:51-56.

[6]Luis Andres,David Cu beres,Mame Diouf,Tomas Serebrisky.The diffusion of the Internet:A cross-countranalysi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0(34):323-340.

[7]邵 加.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协作平台的整合与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0,8:126-128.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41.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Z].百度文库,2002.

猜你喜欢
教与学资源信息
楷书的教与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订阅信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