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彬 (安丘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山东 安丘 2621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会使人致残,甚至威胁生命,有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种形式。引起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很大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ICVD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治疗的ICVD患者102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其中男87例,女15例;年龄50~81〔平均(62.52±11.08)〕岁。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影响纤溶系统的药物。
1.2 测定方法 (1)FIB水平测定:早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采用饱和硫酸铵化学比浊法测定血液的FIB水平,>3.0 g/L为正常参考值。(2)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检测:使用双功能彩色超声仪(飞利浦IE33型)检查颈动脉,通过重复性试验,使斑块截面积的测定误差<0.01 cm。(3)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别:采用超声波检查,按特征分类,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两种〔3〕。(4)粥样硬化的分级:以颈动脉血管内膜的厚度为依据,分为5级,正常的分为0级,0级硬化<1 mm;1级硬化≤2 mm,2级≤3 mm,3级>3 mm,4级表示完全闭塞。(5)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用超声仪检查血管最窄处的横截面积,并将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四种类型〔4〕:狭窄率1% ~49%为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的跨度最大,通过灰阶图像显示,可以看出有局部斑块形成,血管的直径相对减小;狭窄率50% ~69%为中度狭窄,现象为狭窄段的血流速度较快,在远端有病理性涡流;狭窄率70%~99%为重度狭窄,表现为狭窄段流速进一步加快,而在狭窄的近端则相对减慢,在远端有涡流和湍流混杂的血流信号;当血流信号消失,且没有与血流通过的有关信号时,则为血管闭塞。
1.3 分组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两组:治疗组58例,男49例,女9例,平均年龄(68.3±7.08)岁;对照组44例,男38例,女6例,平均年龄(67.85±5.9)岁。治疗组服用以首乌为主的中药,对照组服用绞股蓝总甙片,连续服用7个月。治疗前、治疗7个月后检测血浆FIB含量。此外,治疗后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观察斑块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粥样硬化程度分析 颈动脉正常23例(男20例,女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79例(男67例,女12例),其中1级19例,2级29例,3级25例,4级6例。
2.2 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FIB浓度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0级〔(2.9±0.7)g/L〕、1级〔(3.0±0.7)g/L〕和 2级〔(3.5±0.6)g/L〕之间FIB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0、1、2级的FIB浓度与3级〔(4.6±1.1)g/L〕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1);同样,4 级〔(5.9 ±1.8)g/L〕与0、1、2、3 级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ICVD患者的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
2.3 不同级别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高浓度FIB患者分布分析FIB>3.5 g/L的患者42例,其中0级3例,占0级总数的13.0%;1级2例,占1级总数的10.5%;2级10例占2级总数的34.5%;3级21例,占3级总数的84%;4级6例,占4级总数的100%。结果表明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不断加剧,FIB>3.5 g/L的患者所占的百分比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2.4 两组治疗前、后FIB含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浆FIB均比治疗前下降,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IB含量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IB含量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1)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8 4.49±0.98 3.39±0.381)对照组 44 4.47±0.88 3.62±0.911)
FIB是一种在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糖蛋白,尽管含量很少,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血浆的黏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FIB会发生沉积,而不是由血栓转化得来。FIB作为刺激因素,可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终促成动脉硬化。此外,FI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呈正相关,FIB促使血液快速凝固,加快血小板聚集的速度,最终使斑块沉积,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炎性细胞的浸润,加快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促使形成颈动脉粥样斑块〔5〕。FIB还可以通过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加快血小板的聚集〔6〕。王戈鹰等〔7〕认为,FIB参与血栓形成,可独立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服用抗氧化药物后,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缩小,其FIB水平也下降。
在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高浓度FIB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体内,FIB可转化为不溶性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在血管壁的D-二聚体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2)内皮细胞功能受FIB浓度的影响。陈晓春等〔8〕研究表明,若增加FIB浓度,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和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会受到影响。FIB通过长期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分泌血小板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PAI-I),可导致不能及时清除形成的微血栓。(3)FIB及其降解产物通过刺激作用,促使平滑肌移至内膜并增殖。此外,血浆FIB可与血小板发生结合,使血小板活化,血活小板活化后释放生长因子,进而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加快粥样硬化〔9〕。血浆高浓度FIB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而促使脑血管病发生,其机制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脉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血浆FIB均会参与,影响内皮细胞迁移变性,促使平滑肌细胞的增生;(2)血浆FIB既是血液凝固的主要因子,又是血小板聚集的辅因子,有助于促进血栓的形成。本研究表明,在预防ICVD和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效地控制FIB水平有很大意义。
1 Wilhelmsen L,Svardsudd K,Korsan-Bengsten K,et al.Fibrinogen as a risk fact or for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l J Med,2011;311(8):501-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华 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81.
4 卓 健,方 向,陆晓培,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75.
5 刘 斌,石秋艳,李玉荣,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985-7.
6 庄晓峰,许朝祥,杜心清.纤维蛋白原与超敏C一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2):150-3.
7 王戈鹰,吴芳龄,江 林,等.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靶水平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4):275-7.
8 陈晓春,黄 春,蓝玉福,等.纤维蛋白原对内皮细胞-t PA和PAI-I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305-8.
9 戴永平,刘春风,译.颈动脉超声〔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2(2):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