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本刊连载三年的《江松劳动哲学专栏》结束了,它较为系统地表达了一个哲学工作者对劳动问题、劳资关系问题的思考。连载以来,引起学界、劳工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较大关注。
我们希望这个专栏不是哲学与劳动者相结合这一重要事业的结束,而毋宁只是一个开端。按理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家哲学中是最为重视劳动问题的,是一种为了劳动者、依靠劳动者、属于劳动者的哲学,然而,令人惊奇和遗憾的是,我国哲学界却对改革开放以来劳资关系和劳动者真实处境的变化,整体上表现出一种令人不解的淡定和沉默。我们不便对此原因妄加猜测,但需要指出,这是不负责任的,不仅有负于哲学解释世界的使命,更有负于哲学改造世界的使命。
首先,劳动问题、劳资关系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领域,各门社会科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哲学必须在总结各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综合性解释。
其次,劳动者的地位问题、劳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新型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和长远考虑。对此,哲学既有自己的优势,也责无旁贷。
第三,占全国人口和就业人群大多数的劳动者,理应在思想文化界有自己的代言人,这样才有助于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阶层)进行平等的经济政治博弈。反之,劳动者的失语必将进一步加剧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滑落。
因此,本刊再一次呼吁,请更多哲学学者将目光和精力转移到劳动和劳资关系领域中来,为劳动者维护自己合理权益的行动提供更多的思想理论资源。
这不仅是哲学的使群体利益,也就是维命所在,也是哲学的前 护我们每一个人自途所在;不仅是哲学工 己,也就是维护我们作者的责任所在,也是 这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哲学工作者的利益所在 和我们这个民族的——说到底,维护弱势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