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2013-09-16 06:19张黎霞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启示

张黎霞

【摘 要】本文研究了汉乐府最高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悲剧爱情的分析叙述,剖析了造成刘兰芝、焦仲卿悲剧爱情的原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爱情,婚姻不得自主,封建家长制对美丽爱情与鲜活生命的戕害与摧残以及这部作品今天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悲剧根源 封建家长制 启示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多少人听到屠洪刚演唱的这首《孔雀东南飞》,为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场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扼腕唏嘘,嗟叹不已。《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诗歌按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描写了聪明、善良、美丽贤惠、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忠贞不渝的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命运。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成为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历代传唱,是人们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每次捧读,总不由心生感慨:“刘兰芝那么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勤劳能干,温柔贤淑,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又和丈夫举案齐眉,两情相悦,恩恩爱爱,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一个儿媳,还非要逼儿子休掉她呢?既然兰芝连做一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不合格,那为什么县令和太守还要多次派媒人去为他们的儿子求亲呢?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更为执着的去思考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剧根源。

一 吃人的封建家长制是摧毁美丽爱情与鲜活生命的罪魁祸首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整个社会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家长的权威不得动摇。焦母的形象是十分鲜明的,她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兰芝“十三能结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婆筷,十六诵诗书。”嫁入焦家以后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以说她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聪明的集汉代妇女美德于一身的女子,是符合当时封建礼教所要求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条标准的。而焦母却看兰芝诸事不随而百般刁难。文中提到焦母休兰芝的原因是:“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她无礼节,自专由的例子,反而她知书懂礼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例如,当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后,顺从母意,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装,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兰芝在被谴前夜与仲卿的一段剖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更让人看到的是刘兰芝的涵养和孝顺,以及她的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就是说,焦母的指责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再能干的媳妇,也难在焦家立足。面对儿子的苦苦哀求,焦母对儿子直言不讳:“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由此可见焦母休媳的决心早已下定,赶走兰芝是早晚间事,兰芝再忍辱负重也于事无补。从这个角度来看,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焦母了,她的盛气凌人、专横跋息毁坏了一桩好婚姻,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她极端的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目的是要除去兰芝这个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二 焦母难以释怀的恋子情结,导致其与儿媳展开一场爱的争夺

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态度可谓“冷酷决绝”,面对儿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激烈反抗,面对儿子“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绝命警告,她一再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肯给儿子让步,以至于酿成悲剧。我们不禁要问:焦母为什么视儿媳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呢?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著名的心里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从焦母的心理分析,一方面,这个早年独立自强的妇女的恋子心态已抑郁成结,她害怕失去儿子的爱,她的自私与贪婪使她害怕承受与儿子分离的痛苦。作为家中唯一男丁,仲卿自然是母亲的全部希望与精神寄托,内心深处一直希望仲卿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身旁。正如《寒夜》中的汪母所说:“我们寡妇的心,丈夫死后,就全盘放在儿女身上,儿女就变我们精神上的情人。我们这颗孤寂的心,被媳妇由儿子身上挤出来,着实没地方安置。少年寡妇更加痛苦。”由此可知,焦家完美儿媳的到来,仲卿与兰芝的恩爱,使焦母认为儿媳把自己心爱的、相依为命的儿子从自己身边夺走了,“幸复得此妇,结发共枕席”,儿子又是那样的执迷不悟。这种精神支柱的轰然坍塌,这种希望成为泡影的失落、打击可想而知。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问候、理解、陪伴、经济援助等,无论哪种形式的表达,都受到时间、精力、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说每个人的爱是有限度的。对于已婚男子来说,给妻子的爱多一些,给母亲的爱就会少一些,因此,如何将自己的爱更均匀合理地分割给两个至爱看书的女人——妻子和母亲,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焦仲卿成年娶妻,注意力难免转移到工作与爱妻身上,对焦母而言不可谓不是个打击,也许就是这种非常微妙得难以言传的恋子情结,注定了美貌贤惠的刘兰芝不不会得到婆婆的喜爱,反而受到婆婆的排斥。焦仲卿就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的爱分割好,引起了母亲对他的爱的争夺。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有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而象焦母这类寡妇,一则性情剧烈,对儿子过于溺爱,二则媳妇太聪明乖巧、活泼漂亮,儿子又对她过于顺从,这样的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不相容。焦母最后将媳妇赶出了家门。

三 母爱的悲剧——“恋母情结”影响下焦仲卿性格的懦弱与依赖

著名的心里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而焦仲聊早年丧父,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焦母一直强势,严厉而又溺爱。父爱的缺失,使得焦仲潜意识有种对母亲强烈的依恋,这种恋母情结使焦仲卿性格懦弱、依赖、缺乏独立的个人意志。首先,表现在他对母亲有着极强的依赖心理。由于没有父亲焦母成了家庭经济和精神的支柱;由于没有父亲,焦母对儿女的关怀与照顾甚于一般母亲,甚至许多事情为儿女包办代替,这使得焦仲卿对母亲养成了极强的依赖心理,凡事随母亲作主,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极为低下,遇事不是毫无主张,就是无所适从。其次焦仲卿是一个生性懦弱,胆小自卑,谨慎怕事,敏感多疑的人。他感叹自己“薄禄相”,对仕途升职感到悲观失望。他明知妻子言行“无偏斜”,但在母亲面前为妻子的申辩是那样的谨小慎微,那样的软弱无力。当母亲向他下达了“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的休妻令时,他惊惧得如同孩童一般长跪在母亲面前哀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话语中虽流露了对兰芝的眷恋及不愿与她分离的决心,但他长跪哀求的举动无疑表现出他心中的胆怯和本性的懦弱,也使他的决心大打折扣,其结果是母亲“槌床便大怒”的斥责。在母亲的威逼之下,他畏惧退缩了,只会面对妻子“哽咽不能语”,别无他法。当他失去兰芝之后,为了消除心中的焦虑、恐惧和不安,也为了不负与兰芝的誓约,他最终“自挂东南枝”了结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焦仲卿“恋母情结”的性格决定了他在这场情感争夺战中的最后选择——母亲,也就决定了这场悲剧的不可避免。

四 在封建家长制的社会背景下,“补偿心理”助长了焦母的虐待行为。

弗洛伊得认为“一个受困于潜伏虐待情感的人,其症状中必有一部分可以用被虐待倾向来解释。”当时的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往往受到公爹、公婆的压制,而很多人一旦“十年媳妇,熬成婆”,就会把这种压制给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是“补偿心理”。焦母也不能例外,她也难免走当时妇女共同的路子。她身上无疑潜伏着强烈的虐待情感,而这种虐待情感的产生源于她早年作媳妇时被虐待的经历。当年受尽的种种委屈和辛酸,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终于可以使唤呵斥媳妇了。而兰芝“十三能结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婆筷,十六诵诗书。”嫁人焦家以后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以说她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聪明的集汉代妇女美德于一身的女子,与兰芝的聪慧、明理相比,婆婆就相形见绌了,婆婆的淫威在优秀的儿媳面前怎能得以施展?如此看来,刘兰芝之被婆婆深恶,竟然不是因为“无礼节”,而是因为太优秀。正是这种补偿心理,助长了婆婆们的虐待意识,也导致了一代又一代,一家又一家的婆媳矛盾的恶性循环。

五 焦、刘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兰芝、仲卿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牺牲品,而焦母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我们从焦母对儿子之爱,对“夺爱”者儿媳之恨,对自身心理失去平衡之悲,看到了她心灵的战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焦母以封建家长制为依托,从恋子情结及家族观念出发,使用了维系封建固有礼法,使她有了不惜棒打鸳鸯的几近苛刻、残酷的做法。所以,焦母不仅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权威代表,更在于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心理挖掘,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它对妇女的残害不仅是肉体上的,更体现在精神上。焦母的这种心理源于那灭绝人性的变态社会,我们抨击的对象不应是焦母,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后来事情的发展并不是焦母所能左右的,结局“两家求合葬”,这迟来的爱还是让人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与无奈!这份封建礼教、家长制度酿就的苦酒却要焦母自己后半生独自饮尽,这该是多么令人扼腕伤神的悲恸啊!焦母虽然可憎,但又令人同情怜悯,她明明是受害者却又迫害了媳妇和儿子。更加可悲的是,后世人们在责骂焦母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注意从她身上去吸取教训。吸取教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从而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也是《孔雀东南飞》这部伟大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今天的体现。婆媳矛盾纠葛难以化解,自古至今莫不如此。假如焦母不那么骄横自私,假如兰芝不那么美丽倔强,假如焦仲卿不那么逆来顺受……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正是忠告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爱心!伟大的母亲能做到:“健全的生,尽力的养,放开手脚”,孩子长大后母亲不去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那么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王学福、梁绪敏“性张力下的恶之花——焦母、沈氏、曹七巧比较研究”

[3]王春元、钱中文《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4]西格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5]刑富钧、臧恩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金锁记〉》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孔雀东南飞启示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