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摘 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践着探究式学习,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小学生尤其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这不利于培养小孩的探索精神。本文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新思路,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
一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做法
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只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们才有兴趣进行探究。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于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带领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急于想得到答案。
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手中没拿试卷,却说:“我们现在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疑惑,趁学生疑惑之时,教师接着说:“今天由你们出题考老师,行不行?”学生听后兴趣大增,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可以快速说出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们信不信?”学生好奇心大增,于是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能回答得又准又快,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迫切想知道老师是如何计算的,这时教师再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自然是事半功倍。
其次,要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探究能力的形成还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而教师的指导方法非常关键。
二 让学生多表现,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可爱,表现欲望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适时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并给予充分肯定。如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等,都可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14-8”这道题时,我故意做错,让学生发现我的错误,学生一见老师做错了,立刻指出并且有些骄傲,这时我再紧接着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于是,学生们都积极思考,纷纷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 适时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因而教师不可让学生无目的地盲目探究,而是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主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即时指导和信息反馈。此外还要注意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较常见的探究方法有:观察——归纳、操作——发现、猜想——验证、类比——联想等。
如猜想—验证法,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已对内角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应提问:“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会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猜测到内角和是180°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难道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验证,既有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知能力。
四 充分挖掘探究资源
探究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探究的资源。
教材中可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我们,因而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是可组成三角形,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最后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组织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出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除了挖掘教材内容,我们还可发掘生活资源开展探究,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学中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小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从小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学完“圆的周长”后,组织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既有趣又让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将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五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还需进一步探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适当时加以引导与帮助,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