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过去,每年当选的年度人物都成为中国经济的典型样本。通过年度人物,人们得以熟悉中国经济的年度面孔,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中国经济前行的脚步。
2012年12月12日,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公布,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等10人当选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获得年度创新奖,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获得年度新锐奖。
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以实业为核心价值,寻找实业代表人物,评选主题为实业的使命。获奖名单紧扣“实体经济”的主题,涉及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充分体现了2012年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国企改革创新、互联网产业变局等多方面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榜单的很多获奖者都已经处于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成为世界级的商界领袖。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一、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郭鹤年 嘉里集团董事长
二、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梁稳根 三一集团董事长
马 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宁高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健林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维功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胡问鸣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宋志平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外部董事、董事长
郁 亮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关锡友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梁稳根 三一集团董事长
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
雷 军 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
五、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
周海江 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
鲁伟鼎 万向集团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民生保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郭鹤年:创建庞大的商业王国
郭鹤年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成为除了政治领袖外,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人。
“双王”传奇的成就从其年少之时的魄力可窥一斑,当年,郭鹤年以其独有的胆识、超强的判断力,通过对糖业市场的调查和时机的把控,建立了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原料-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他大胆决策,赶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并投资糖期货贸易。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他日后扩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郭鹤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糖王”。
之后,郭鹤年在生意场上四面出击。借助世界和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良机,靠着与政府、工商业界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郭鹤年全面扩展着他的经营领域。由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资建成的第一家香格里拉大酒店开始,他先后在吉隆坡、曼谷、汉城、香港、北京等大城市兴建、经营酒店,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打造香格里拉酒店品牌。目前,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酒店业务分布全球16个国家,已成为亚太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他旗下的丰益国际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加工集团之一。而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从英国人手中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及香港无线电视等媒体,又使他成为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郭鹤年,仍然每天按时上班,继续着他的商业传奇。2012年,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郭鹤年以781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名列第64位;在2012闽商百强榜上,福州籍的他名列榜首;尽管受到全球信贷危机和股市低迷的影响,这位耄耋老人仍稳居马来西亚首富地位。
梁稳根:将国际化作为第三次创业
三一集团无疑是2012年的热门公司,梁稳根也注定是2012年的热门人物。2012年,三一重工有三件事格外吸引眼球:第一件事是,三一重工花了3.6亿欧元收购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打造一个新的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巨头,这次战略性的收购,让三一重工收获了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第二件事是梁稳根“状告奥巴马”。第三件事,2012年11月21日,梁稳根在内部早餐会上突然宣布了有关三一迁往北京的决定——三一集团职能总部和各核心事业部将全部迁往北京市昌平区,长沙基地将仅保留泵送事业部。
2012年,三一用33天、3.6亿欧元的数字神话般地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一个德国老企业将品牌传承的重任交到了这样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手中。这成为中德贸易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也是PE携手中国民营企业共同“出海”的典型案例。相比于普茨迈斯特,1994年才踏足混凝土机械领域的三一重工显然是后起之秀。短短十几年时间,三一一跃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十几年来,商场上的拼杀中,这两家企业相互竞争,也惺惺相惜。梁稳根认为,控制了自己主要的竞争对手,能获得来自普茨迈斯特的全球顶尖的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此外,并购后的“双品牌”运作会有效提升三一的品牌实力和知名度。这次收购使三一国际化进程缩短了5年至10年时间。
马云:把全世界的商人联合起来
2012年11月11日零点,一场大战拉开帷幕,进账191亿元,淘宝狂欢节独占鳌头。1999年,怀揣着建立最伟大的世界互联网公司的梦想,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提出了“要把全世界的商人联合起来”的惊人口号。2001年互联网寒冬,2003年非典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都没能阻挡马云前进的步伐。2003年淘宝交易额还不到一个亿,而2012年淘宝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如今,淘宝创造了1000万个创业机会,每天有一亿多人登录消费,而马云正在率领淘宝向10万亿元的目标进发。
2012年,淘宝和天猫全网成交额将突破1万亿元,相当于2011年陕西省GDP的总量,而2003年整个淘宝的交易不到一个亿。2012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淘宝和天猫在“双十一”当天的成交额为191亿元,同比增260%,四个“光棍节”,淘宝实现了400倍的增长。马云创办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帮助众多的小实体发展,改变了很多山村农民、学生、下岗工人等小人物的命运。
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B2B上市公司私有化,从香港联交所退市,牢牢把握了控制权,免去作为公众公司的种种掣肘,使得公司在整体战略的执行上更加坚定,为以后集团整体上市铺平了道路。马云提出了未来阿里巴巴将全力打造包括淘宝、天猫、一淘、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阿里云等七大业务板块平台的战略,指明了未来将通过新的金融体系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解决金融方面的问题。
在电商行业群雄林立的今天,马云以其智者的高度指出新经济、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挑战和对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的革命性颠覆,更是宣布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马云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对电商产业的全球格局亦有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杨元庆:让产业巨轮行驶在国际化的海洋中
联想走上国际化道路,有过挫折,有过逆境,甚至有过命悬一线的时刻。2009年2月,刚刚出任联想CEO的杨元庆,面对的是联想2008年度2.26亿美元的亏损和全球消费市场的萎缩,而他在此时提出扩大市场规模更是遭到所有人的怀疑。多年国际战场的历练,让杨元庆坚信,在个人电脑市场里只有把市场做大,才会有利润可言。于是,他决定在全世界攻城掠地。他建立起一套与业绩挂钩的高额奖励制度,甚至将自己300万元的年度奖金全部发给了在一线的工作人员。2012年,联想用不到4年的时间,销售额从2009年的166亿美元上升至300亿美元,净利润股比增长74%,个人电脑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一。联想在全球市场的PC销量为1377万台,份额创纪录地上升至15.7%,超过惠普首次跃居全球首位。
面对荆棘丛生的国际化道路,杨元庆的“保卫和进攻”的双拳战略执行有力,让联想连续12个季度成为增长最快的世界主要PC厂商。他说自己虽已“早生华发”,却还如十年前一样,保持一颗“花样年华”的心。十年来,他充满激情,和同事并肩战斗,一起应对严峻的挑战,一起追求更高的目标,一起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他的活力、干劲和卓越领导力,为联想集团身后一系列突破性数字写下最真切的注脚。
2005年5月,联想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实现了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作为首家来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联想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成功地支持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力地提升了联想的国际品牌形象。2011年10月,联想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
放眼未来,杨元庆还将继续深化他的“双拳战略”,一方面“保卫”中国业务和全球企业客户业务,另一方面“进攻”新兴市场和全球交易型业务市场,操控联想这艘产业巨轮在国际化的海洋中点亮灯塔、坚定前行。
宁高宁:为中国人提供健康产品和生活服务
宁高宁统领着中国最大的食品帝国。看似简单,但他做的却是最复杂的生意。企业快速发展,挑战随之而来,怎样向百姓提供更加安全的放心产品,成为他时刻关注的焦点。应对挑战,他要让七个上市公司、几十个部门联合作战,从田间到餐桌,他要建立许多条完整的产业链。玉米、稻米、小麦、葡萄等八条全产业链齐头并进,引领了中国数亿农民,面向中国超过半数的消费者。食品安全仅仅是他对企业的最低要求。站在全产业链上眺望未来,他要为中国人提供健康营养的产品和生活服务。
宁高宁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后赴美留学,1985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6~2004年间供职于华润集团,长驻香港,曾任华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2004年12月加入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
就任以来,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中粮集团先后合并中国土畜、中谷集团。并购、重组深宝恒、丰原生化、新疆屯河、五谷道场。打造“大悦城”城市综合体,加快发展住宅地产,地产酒店业务发展迅速。
54岁的宁高宁入主中粮八年,将中粮资产从598亿元提升到2011年三季末的2605亿元,在执掌中粮八年后,中粮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增加七家。宁高宁作为“中粮模式”的开拓者,致力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帝国”。变革华润17年,入主中粮八年,宁高宁以他的成绩,诠释了一个非典型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角色。
从华润到中粮,宁高宁打破了企业管理经验不可复制的迷信。他在产业与金融之间搭桥铺路,巧妙地为企业在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天平两端之间找了到平衡点,给一家年逾半百的老牌国企注入了现代企业的基因。宁高宁对中粮的塑造和对行业的贡献,可谓国企领导人的典范。
王健林:坚守传统产业
2010年,万达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三年前,5家全球著名经纪管理人坐在王健林对面,开口要价15亿美金,一分都不能少。在8年时间里,这个美国老牌电影院线已经迎来了100多位买家。王健林用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不仅买得起,也可以经营好国外的文化企业。
大连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旅游、连锁百货四大产业。2012年9月,大连万达完成了对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的收购,收购总额26亿美元。该交易数字超越了2004年12月联想以12.5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IBM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业务,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交易。这笔交易也让原本拥有超过1000块屏幕,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接近16%的公司,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第一大影院公司和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到2012年底,万达拥有66座万达广场、38家五星级酒店、5900块电影银幕、57家百货店、63家量贩KTV。
万达的崛起,并非一个传统地产商的毫无个性的创富故事。这个由地产起家的公司,在王健林的带领下,近年来在商业地产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正在快速布局旅游和文化产业,筹划未来5年将文化、旅游等产业打包上市,打造世界级文化产业集团。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世界影响力,也逐渐显现。
除了文化产业,万达在旅游地产上的动作也颇具风范。2008~2010年,万达联手多个合作伙伴,以动辄十数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数百亿元的投资,迅速占领了中国旅游地产的半壁江山。2012年,万达与俄罗斯北高加索度假村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一份总投资规模达25亿~30亿美元的意向协议书。
万达集团将加大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投资,储存未来十年的竞争优势,到2020年,万达的商业地产收入比重将降到50%以下,彻底实现转型。
张维功:用心服务实业
张维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也是弄潮者和推动者。他用独特另类的经营理念为保险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他用大刀阔斧的改革思路为金融业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无论作为监管者还是实践者,张维功都是一位坚定的改革家。从他本人和阳光保险的成长足迹,或可一窥真正非国有市场化企业在金融改革蓝海中的冲浪逐梦之路。
市场经济大潮中官员下海并不鲜见。张维功,此前曾任山东人保副总,后任江苏和广东保监局局长,是保监会系统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他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了“下海”重新创业。2007年6月27日,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7年12月17日,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1月成立了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公司。张维功用了七年时间打造了一个营业收入300亿元的保险集团,在保险业排名从成立时的79位上升至前八,成为全球市场化企业成长最快的公司。2012年,阳光保险集团总资产超过800亿元,累计承担社会风险40万亿元。
强大的国企股东背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凝聚力强的创业管理团队,阳光保险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却又顺理成章。
张维功有一句口头禅:“一定要有一点点的不同。”正是这一点点不同,成就了阳光保险的大不同。在阳光保险,创新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公司设立创新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对创新活动和建议的支持奖励。寿险业务首创“六线并进”营销模式、产险推出“红黄蓝”管理模式、研发出全球产险业第一张“车险生命表”、首家推出“车险闪赔”服务……创新改革成为阳光保险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阳光保险的许多“另类”做法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改变。
胡问鸣:任道路远 必须破局发展
胡问鸣对危机有着特别的感受。2011年,中国船舶集团实现1002亿元收入。2012年,全球市场大幅萎缩,只有高峰时期的1/4,此时中船集团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更新换代,推出了低油耗的新船型。
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胡问鸣从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便和中国一系列重要军工企业结缘:从航空部下属的苏州长风机械总厂厂长,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机载设备部部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再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直至如今的中船集团“掌舵人”。2012年7月,国务院任命胡问鸣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船集团)董事长,他还是中共十八大正式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并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
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三大跨越:军机从二代到三代直至迈向四代,飞机发动机从涡喷转涡扇,机载装备实现数字化和信息集成,也经历了中国兵器工业的改革重组和自研装备在60年国庆阅兵上的集体大展示,如今,又在国家决心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从事海洋装备研制发展事业。
胡问鸣如是说:后退没有出路,坚守不能前进,唯有坚持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破局发展,我们才能够打造出一片新的土地。十八大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中船集团有很多期待,或许希望我们为海军、海关、海监、渔政、边防提供更多的装备;或许希望我们造出更多的海洋国防装备,让中海油、中石油把钻井平台遍布南海主干线;或许还包含着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豪华油轮去周游世界;或者还包含着希望渔民能走到远海去打鱼,把公海的鱼打回来送到餐桌上。面对这些期待,我们感到任重道远,必须破局发展。
宋志平:我们身后是我们的国家
在宋志平的心目中,中国水泥市场的版图上,大西南是最后的战略要地。但此时的西南市场早已是群雄逐鹿、烽烟四起。此时的大西南水泥严重过剩,价格战频频发生。中国建材的到来更像是一个行业整合者,随着75家水泥企业先后加盟,混战格局从此改变。至2012年,近600家水泥企业加盟,吸引了数百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宋志平成为中国建材的股东和职业经理人。
1993年,36岁的宋志平担任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一把手,带领企业迅速走出困境,4年后北新建材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发展成为全国新型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2002年,他迎来人生又一个转折点,调任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此时的中国建材风雨飘摇,几近破产。他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组,终于力挽狂澜,带领中国建材集团走上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与集成创新的发展道路,用10年时间从当初的年营业收入20亿元的濒危企业发展为建材行业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
而宋志平执掌的另一家央企——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自他2009年6月任董事长以来,国药控股H股顺利上市,成功重组国药、中生、医工院、中出服四家央企,打造了“中央医药健康产业平台”,用三年多时间再造了一个新国药,集团营业收入由400多亿元增至2011年的1250亿元,2012年超过1600亿元,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中国医药健康企业。
在2012年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宋志平带领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积极践行“央企市营”模式,努力做强做优、推进了行业性整合优化。在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引领了建材和国药两个行业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两家央企也被誉为充分竞争领域快速成长的企业典范。
宋志平说,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做的是整合者的事。他在探索一个超越所有制的公式,即“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郁亮:做实业要像农民坚守土地那样
郁亮说,做实业不容易,要坚守,要像农民坚守土地那样,不论刮风下雨,一定要把地种好。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创立于中国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业务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区共56个大中城市。迄今为止,万科已为40多万个中国家庭提供了住宅,并为约200个社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万科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至今为公益项目累计捐助5907万余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孤贫儿童大病救治及环保领域,连续八年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2010年,万科的销售金额率先突破千亿元,引领中国房地产行业步入千亿元时代。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面积107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15亿元,销售规模居全球同行业首位。2012年前10个月,万科的销售规模再创新高,实现销售金额1100.2亿元,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郁亮认为,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由自住需求主导的“下半场时代”。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万科持有货币资金333.1亿元,净负债率仅为37.7%,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中净负债率最低的公司之一。
在业绩成长的同时,万科的产品理念也不断丰富,专业竞争力稳步提升。郁亮认为,随着住宅日益回归基本的居住属性,未来行业竞争的焦点,将由住宅本身进一步延伸至相关的服务配套领域,因此万科不但要“为普通人造好房子”,而且要“盖有人住的房子”。在他的推动下,万科一方面持续完善产品线,另一方面也以提高客户居住体验为核心,在小区配套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的产品标准,不仅代表了万科的探索方向,也丰富和拓展了行业的产品理念。
关锡友:用技术改变世界机床的生产方式
2002年,关锡友接手沈阳机床时,这个中国机床老大当年的排名仅为世界36位,核心技术更是完全依赖国外。关锡友带着产品参加了芝加哥展览会,却被安排在地下室,带着“中国第一大机床制造商”横幅的沈阳机床人羞愧万分。他们深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时候,绝不是单独的企业,而代表中国的形象。
经过近五年潜心研发,关锡友带领着团队攻克难关,他深信,沈阳机床不做,别人做不了。2011年10月,沈阳机床集团成功地开发了当代先进的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
2011年,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得到彻底性突破,通过信息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床技术高度集成,在全球率先诞生了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实现单机智能化、单元自动化和工厂管理数字化。沈阳机床战略性地从普通机床生产领域逐年淡出,研发力量集中在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突破上,由单纯技术攻关转向跟踪国家需求实施重点攻关。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成功的数控系统,打破了数控机床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可大大缩小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对推进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2012年再赴芝加哥,沈阳机床不仅占据最显眼的展位,而且当场斩获500万美元订单。关锡友和沈阳机床人终于实现了六年前的梦想,美国同行称赞沈阳机床的产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独特技术,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中国的审美。
目前,公司主导产品为车、钻、镗、铣、成套设备及工业自动化六大类的金属切削机床,共300多个品种,千余种规格,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锡友描绘他的职业生涯与梦想就是“用技术改变世界机床的生产方式”。沈阳机床集团的定位是成为世界机床市场的领军者,成为市场缔造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的企业发展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