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绥
(辽宁行政学院 110161)
知识自有人类以来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关于知识的问题就随之诞生了。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的发展史。
知识通常与上下文相关,并能够回答五个重要问题:是什么(what)、在何时(when)、怎么样(how)、在哪里(where)、为什么(why),它描述了一个问题从产生到找到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包括解决路径、所使用的工具、所涉及对象与人员、可能的分歧和后果等。本文认为:知识是反映与观念的总和,与人类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的结合体,知识的获得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经过个体理解认知后在组织内传播,并反作用于个体行为。
知识依据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分类,而最主要的就是根据知识呈现的程度可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类是知识管理领域最为重要分类结构,它影响着知识管理的很多方面,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更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知识管理系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平台,是在组织中因地制宜地管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应用系统或者信息通信平台。
知识管理的特点可以用6C来描述。即:个人创造(Create)、 知识阐明(Clarify)、知识分类(Classify)、知识交流(Communicate)、知识理解(Comprehend)和知识创新(Recreate)。
WEB2.0 是 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的特征主要有:以个人为中心的参与性、自组织性的构架方式、身份的真实性、网站注册和使用的免费性、版权的开放性、更强大的粘性、不需要专门管理人员的去中心化、网站内容联合的聚合性、用户不断的创新性和不断更新性、信息传播以微内容为基础。
教师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是指由教师个人所掌握但是没有被整理和描述的教师专业知识、教师科研知识、教师个人价值知识等,显性知识就是已经被描述和记录下来的教师知识。本文建立教师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
从教师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获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挖掘、外化、综合、应用,最后使知识得到创新,输入到知识库中,便于使用。这一过程中,主要完成的就是教师知识的创新,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1)知识创新过程。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动态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创新,这是一个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引入。包括:挖掘知识、知识外化、系统综合、实践应用、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引入。
(2)知识库。增加知识库的知识存量可以作为知识创新过程的最终结果,同时为进一步知识创新提供知识储备。高校应建立高效率的获取知识的渠道,科研管理部门应设专人管理知识信息,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及校内外专家意见,并迅速传输各种信息,依靠网络加强校际联合,从管理上、制度上保障和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
通过对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分析,将教师知识管理的知识与WEB2.0的相关技术结合起来,本文将构建一种基于WEB2.0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的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WEB2.0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主要由用户界面层、应用层、功能层和知识存储层四部分组成。
3.1.1 用户界面层
用户界面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部分,负责响应用户操作,并显示处理结果,用户登陆进入系统后即可进行相关操作,用户界面层是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的唯一入口。这一层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浏览器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并显示从校园网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只要利用Internet Explorer(IE)等浏览器进行网上的知识共享活动,各个功能模块在浏览器中都有一个界面展示。在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中,用户可以是教师、学生、管理员,用户进入教师知识管理系统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
3.1.2 应用层
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层负责实现知识管理的处理逻辑,可以对知识进行采集、加工及传播,应用层位于校园网服务器与应用程序服务器之上,它接收来自浏览器的信息,并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查询请求并把查询结果返回给浏览器。基于WEB2.0的相关技术及应用,从逻辑上可以将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层划分为四个主要模块:知识树模块、专家导航模块、维基模块和论坛模块。其中每一个模块均为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目前的划分只是逻辑上的界定,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这些模块往往融合在一起。
3.1.3 功能层
功能层中是没有用户界面的,一般不能直接实现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主要为进一步开发知识管理应用提供工具或平台支持。在功能层中,先获取需求者的相关知识需求,然后从知识源中搜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并经过匹配、挖掘、推送、筛选,将显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用户需求准则在恰当的时间推送给用户;将隐性知识通过知识链接的方式告之有需求的用户,以便用户明确其确切的位置和知识载体,以便实现“知识找人”的知识推送模式。
3.1.4 存储层
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存储层包含了知识库和数据库。
知识库(KB,Knowledge Base)是整个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统一的知识库负责响应检索请求、知识的存储管理和安全管理等,统一的知识库是针对使用者而言的,所有的知识存储在逻辑上统一的知识库中。知识库的组织和更新对整个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数据库(DB,Date Base)负责对数据存储的管理,响应应用服务层的请求。存储在知识库中的内容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教师知识管理系统除可以采用关系数据库外,还可以采用半结构化的数据库系统,如Web存储系统等。
通过知识加工从信息数据库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分析、过滤、找出关联,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知识,传送至知识仓库。经过处理之后,大量的隐性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信息和知识变得有序化。加快了高校信息和知识的流通,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同时,通过对学校全局的知识汇总,积累与整合,学校对其拥有的知识资产将有更清晰的认识,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
3.2.1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简称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将社会网络引入教师知识管理系统,教师便使个人数据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管理以及可信的知识共享得以实现,安全地与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
3.2.2 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强调知识的创造以及人的思想,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知识地图的定义。将知识地图引入到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中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的索引,它可以根据导航告诉教师知识的所在位置,并将知识之间建立关联,把知识按一种层级方式组织起来,让教师在搜寻时可依其层级及所提示的关联性,找到所需的专业知识,为教师提供使用知识库路径、寻找知识拥有者的信息以及记录知识的文件等。
3.2.3 维基技术
所谓Wiki,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辑的网页系统。是WEB2.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Wiki技术引入到教师知识管理系统中,可以集聚个人之长,让这个知识系统的资源更加充实,内容更加详尽。可以使教师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知识,在工作和学习中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甚至其他领域和地域的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合作。
总之,目前教师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尚不成熟,它需要组织文化、组织制度的持续渗透和完善,教师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的意识,实施教师知识管理系统并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作者共同参与和实践的过程。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到信息处理、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每一步发展都和这些学科密不可分,随着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在教育领域真正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 Peter F D.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J], Fund Raising Management, 1999, (3): 30-34.
[2]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 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6.
[3] 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