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伟 郑世霞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10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是一种严重影响高龄老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1]。中国老年人口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的致死致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着的负担,所以骨质疏松的防治尤为重要。骨量减低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是正常骨量人群与骨质疏松患者过渡阶段,即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但尚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状态,所以骨质疏松防治应重视骨质疏松临床前期状态即骨量减少时的有效干预。本研究通过对骨量减少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通过骨代谢标准物来了解干预的效果,从而为早期生活方式干预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从2011年2~10月到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重庆地区人群,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NORLAND),测定部位为受试者腰椎(L1~L4)、及髋部(Neck/Ward's/Troch),根据骨密度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骨量减低为:-2.5<T值<-1,共纳入84例骨量减低患者,其中男36例,女48例,平均年龄为(52.35±6.54)岁。排除标准: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低、肾上腺疾病等;影响机体代谢的严重肝肾疾病;影响钙磷吸收的胃肠疾病;影响内分泌代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病、肿瘤疾病等。
根据实验设计,8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生活方式干预组(n=42),平均年龄(54.31±7.01)岁,其中男 18 例,女 24 例;对照组(n=42),平均年龄(52.15±3.37)岁,其中男20例,女22例。入组前由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人员逐个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记录研究者入组前记录、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家族史、饮食、运动习惯等一般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生活方式干预组:给予饮食及运动干预,其中饮食干预为进行饮食指导;饮食由营养专家制定标准食谱,(高钙、低钠及均衡营养),生活方式中戒烟戒酒戒茶。运动干预为:取步行有氧耐力运动干预,速度80~100步/min,行走距离 1.0~3.0 km,时间 20~30(min/次)/日;尽可能保持每天晒太阳总时间不少于30 min;每周坚持做两次有氧运动。
对照组:无特殊干预措施,和平时饮食习惯一致。
此项研究的研究时间为1年,研究人员每周随访1次,了解入组人员的一般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于入组前及干预1年后采集早晨空腹血液,离心分离血浆后立即冻存于-70℃冰箱,待1年的研究时间结束后统一用于测定骨形成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吸收标志物(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β-CTX),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采用北京爱迪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试剂盒(批内差分别为<10%,<6%)。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s)
生活方式干预组对照组42例42例54.31±7.01 52.15±3.37 157.32±2.41 156.64±3.10 57.76±10.43 58.25±11.07组别 例数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干预研究,根据骨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两组各自的干预效果可明显看出: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 1 年后 BAP[(17.406±0.388)μg/L]、β-CTX[(0.541±0.010)ng/mL]较 干 预 前 BAP[(26.123±0.086)μg/L]、β-CTX[(1.025±0.013)ng/m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骨转换率明显降低。对照组骨形成指标BAP、骨吸收指标β-CTX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同样经过1年的生活方式干预,生活干预组较对照组 BAP[(26.570±0.382)μg/L]、β-CTX 也明显降低[(1.027±0.055)ng/mL],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生活方式干预能明显改善骨转换率。见表2。
表2 骨量减少患者干预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比较(±s)
表2 骨量减少患者干预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1;BAP:骨特异性碱酸酶;β-CTX: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
生活方式干预组(n=42)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2)干预前干预后26.123±0.086 17.406±0.388*△25.189±1.029 26.570±0.382 1.025±0.013 0.541±0.010*△1.017±0.009 1.027±0.055组别 BAP(μg/L) β-CTX(ng/mL)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和骨强度下降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了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中诸如缺少运动、高钠饮食、低钙饮食等、荤素搭配不当,喜饮浓茶等均会导致骨质疏松[2-4]。
具体来说,骨质疏松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遗传、物理、内分泌、营养、免疫。大量的研究显示,运动也就是物理因素是诸多因素中对骨代谢的影响最大的,具体表现在运动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复杂的刺激,运动对骨强度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骨代谢相关激素、钙、维生素D对骨强度的影响,是影响骨量的积极因素。运动对骨量的影响主要有机械负荷对骨的直接刺激作用和肌肉收缩对骨骼的拉力、挤压力、剪切力的间接刺激,主要表现在运动会产生应力效应、肌力效应、补钙效应、激素效应等,这就会使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消耗、激素水平、血液循环等方面发生改变。运动疗法是骨质疏松治疗中提倡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运动以达到改善功能障碍、增强骨骼强度为主要目标。有许多研究显示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适量运动,能增强骨骼强度,改善关节功能,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对于运动强度,专家也特别指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来说,运动强度不能太大,否则会起相反的作用,比如说老年人本身已存在骨强度的改变,较强的运动强度很容易造成运动中对机体的损伤。对于女性而言,过量的耐力运动可通过下脑——垂体——性腺轴间接地抑制卵巢产生和释放雌激素,从而使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降低,低水平的雌激素更易导致骨质疏松。故对于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提倡步行等轻度运动,比如说每天不超过1 h的户外运动,行走中交替着步行、走跑和慢跑。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和舞蹈是很好的上肢运动项目,登楼、下蹲、爬山是很好的增强下肢承受力的运动[5-7]。
骨质疏松包括骨量减低、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三个阶段。骨量减低是骨质疏松症的第一阶段,是正常人群与骨质疏松患者的过渡阶段,即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但尚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状态。若任由骨量减低向下发展,骨代谢的负平衡导致骨量的加速丢失,从而出现骨量进一步减低和骨结构改变,进入骨质疏松状态。早期骨量减低阶段骨骼的改变尚不伴有骨结构破坏,亦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骨量丢失以腰椎明显,如在此阶段积极干预,绝大多数骨骼病变是可以可逆的,若仍有病情发展而出现骨量的加速丢失和骨结构的病变,则进入无法治愈的骨质疏松状态,需终身治疗。其高昂的经济代价、高致残率对患者及社会危害极大,所以防治骨质疏松应重视骨质疏松前期阶段即骨量减少时的有效干预。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分解与合成)产物,在骨质疏松的形成和发展中,必然伴随着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其中骨形成标志物是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而骨吸收标志物是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8-10]。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远远早于骨密度的改变,通过测定骨代谢标志物可以早期、动态了解骨形成及骨吸收情况。本研究中检测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分泌,主要集中在骨化部位,即在骨骺线和骨膜下,是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物。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代表骨吸收的标志物,它存在于成熟的骨胶原中,当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时骨胶原溶解释放出C型胶原蛋白,再分解为NTX、CTX,是反映骨吸收的简便、快速、有效的特异指标。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1年的生活方式干预,我们发现了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前后骨吸收及骨形成标志物都明显降低,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骨转换率,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同样较之对照组,通过生活方式及运动的介入,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提示骨转换率明显降低,提示早期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能够使骨量减低患者的骨代谢进入良性阶段。我们通过监测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患者骨转换的动态变化情况,弥补了骨密度变化慢、监测间隔时间长等不足。
综上所述,骨量减少为骨质疏松的前一阶段,在此阶段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从而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 年)[J].中华医学会,2011,4(1):2-15.
[2]方岩,朱涛,刘文斌,等.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和评估方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0):925-931.
[3]马祥,刘雅,韩文群,等.成都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9):766-769.
[4]朱秀芬,林华援.生活方式与骨量变化 [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8):588-591.
[5]马宗民,李淑娴,朱兴华,等.妇女骨质疏松过程及运动防治模拟[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24(1):124-128.
[6]吴华,吴纪饶.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的运动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68-169
[7]周丽萍,刘新,王智红,等.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和骨代谢影响情况分析 [J].中国妇幼保健,2007,3(22):394-396.
[8]Qin L,Qiu P,Wang L,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para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in osteoblasts revealed by microarray and bioinformatics[J].J Biol Chem,2003,278(22):19723-19731.
[9]Swarthout JT,D'Alonzo RC,Selvamurugan N,et al.Parathyroid hormone-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regulating genes in bone cells[J].Gene,2002,282(1-2):1-17.
[10]Anne Delany,Ivo Kalajzic.Osteonectin-Null Mutation Compromises Osteoblast Formation,Maturation,and Survival[J].Endocrinology,2003,144(6):2588-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