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均萍
(河北省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河北 唐山 064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可迅速进展、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为及时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以降低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我院对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2010年7 月至2012年8月,我院诊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6例,均依据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诊断[1],并经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等确诊,且排除合并活动性出血、出血倾向、出凝血障碍、对肝素过敏等患者。随机将11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6岁,平均(54.8±9.2)岁;合并高血压19例,高血脂2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3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55.1±9.4)岁;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高血脂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2例,糖尿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2],试验组另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速碧林,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BH20080480,规格为 0.4 mL ∶4 100 U/支)抗凝治疗,每次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遵医嘱用药、用药注意事项交代等。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针对性心理护理: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易反复,多数患者合并有明显的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均将进一步加重患者心肌缺血,并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故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焦虑等情绪状况进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倾诉。选择合适时机、适当语言进行心绞痛相关知识宣教,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及了解,减轻其心理负担,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健康宣教:设计冠心病健康宣教卡片并每天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半小时。卡片内容包括冠心病病因、常见诱因、用药方法、饮食指导、自身护理、疾病预防等,宣教时要注意沟通语音、语调、用词及姿势等,切记语气生硬,以免引起患者反感,要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
病情观察: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治疗期间要加强巡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改变。对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患者,要及时了解患者有无情绪改变、大量输液等诱因存在,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心电监护并准确记录患者24 h内液体出入量。对心前区疼痛剧烈患者,在遵医嘱用药、给氧外,要监测患者血气分析,对血氧分压在80 mmHg以下患者要及时给予面罩吸氧。
并发症预防:患者住院期间极易发生便秘,故要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切不可过快过饱饮食。若患者发生便秘,则要嘱其排便时切勿用力过度以防冠状动脉急性缺血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必要时可给予开塞露等药物。
记录并对比两组入组用药前、用药2周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尤其是ST-T的改变,并进行心电图疗效比较;根据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改变并结合心电图改变进行疗效判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心血管事件(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心电图疗效:显效为静息状态下患者心电图上S-T段恢复正常或有所回升,且超过0.1 mV;有效为静息状态下患者心电图上S-T段有所回升,但未达正常,回升幅度在0.05~0.1 mV;无效为静息状态下患者心电图上S-T段未见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24 h内心绞痛发作较入组治疗前减少至少80%,心绞痛持续时间也较治疗前缩短至少80%,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可不再用硝酸甘油;有效为患者24 h内心绞痛发作较入组治疗前减少50% ~80%,心绞痛持续时间也至少缩短50%,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0.5~1.0 mm,硝酸甘油量明显减少;无效为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心电图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临床疗效中以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行t检验;两组心电图疗效、临床疗效比较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至表3。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恶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17%;对照组有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绞痛恶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97%。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0,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t=9.49,*P <0.01。
组别试验组(n=58)对照组(n=58)时间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发作次数(次/d)2.6 ±0.4 0.7 ±0.3*2.4 ±0.2 1.5 ±0.4发作持续时间(min)12.3 ± 3.2 3.2 ± 0.9*12.5 ± 3.5 4.7 ± 0.8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目前,尽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了一条新型、快捷有效的治疗途径,但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方法,近年随着人们对其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也获得了较大发展。目前的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与冠状动脉硬化致血管内膜下出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并不断脱落引起冠状动脉梗死有关[3],临床上一般利用普通肝素可对凝血酶的形成与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而进行抗凝治疗,但普通肝素半衰期相对较短、生物利用度低,容易对体内血小板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4]。而低分子肝素由普通肝素经催化分解等化学方法制成,分子量小,除具备抗凝血酶的普通肝素作用外,还具有抗Xa凝血因子作用,不影响血小板数量及活性,极少引起机体发生各种出血等并发症[5]。
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与患者不良情绪、过饱饮食等生活方式相关,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对减少该疾病的发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先从针对性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两方面入手,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与了解,提高患者对临床用药及护理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以尽可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这些护理干预措施既从思想层面对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又从身体护理中尽最大可能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本研究中,给予护理干预的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而心电图疗效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说明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并辅以护理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异常,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10-412.
[2]回金凯.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69-71.
[3]方 裕.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J].中国药业,2012,21(4):81 -82.
[4]Amane HS,Burte NP.A comparative study of dalteparin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Indian J Pharmacol,2011,43(6):703 -706.
[5]Husted SE,Nielsen HK.Unfractionated heparin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ssessment of a Cochrane review[J].Ugeskr Laeger,2010,172(42):2 888 - 2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