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直视术后死亡原因及处理

2013-09-14 09:26:02褚银平高奇英崔少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主动脉瓣体外循环死亡率

褚银平,高奇英,张 羽,崔少鹏,张 栋

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先进医疗监护设备、生物医药和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应用[1-5],心内直视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拓宽[6-9],但手术死亡率(0%~7.1%)的报道不尽相同[8-12]。现总结2005年1月—2013年4月1 418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针对手术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1 资 料

2005年1月—2013年4月,我院共行心脏直视手术1 418例,死亡67例,死亡率4.72%。男26例,女41例;年龄0.7岁~68岁(37.4岁±15.8岁)。

先天性心脏病13例,其中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8例,法洛四联症1例,房室管畸形1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右室双出口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风湿性心脏病51例,其中单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4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病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右心室肿物1例。心功能Ⅰ级1例,心功能Ⅱ级3例,心功能Ⅲ级42例,心功能Ⅳ级21例。

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晶体停跳液或含血停跳液或HTK液,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施行心肌保护,采用国产鼓泡或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时间63.8分±27.4分,阻断主动脉时间42.5分±27.3分。

2 结 果

67例死亡病例中,总死亡率4.72%。术中死亡4例,死亡率0.28%;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不能停体外循环3例,冷挛缩不能停体外循环1例。术后2h至5d死亡63例,死亡率4.44%;其中低心排血综合征20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9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2例,肾衰竭4例,呼吸功能衰竭5例,脑血管意外(脑栓塞和脑出血)10例,左室后壁破裂1例,高渗性昏迷1例,重症肌无力1例(见表1)。

表1 67例死亡患者死亡原因与病死率

3 讨 论

3.1 死亡原因分析 本组67例死亡患者,因心源性因素(低心排血综合征、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不能停体外循环)死亡33例(49.25%),心源性因素是心脏直视手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6,13],提示应加强心脏直视手术的围术期心肌保护,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身体瘦小体质差的女性患者应为重点人群;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病史长、营养状况差、长期服用利尿药的患者,应重视电解质失衡的矫治[12],防止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降低死亡率。本组4例术中不能停体外循环(CPB)患者中,3例为先心病,其中1例为先心病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由于发育较差,术中心肌出现冷挛缩导致不能停体外循环,提示对此类患儿应重视围术期心肌保护,尤其是体外循环的管理;1例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儿童,心功能Ⅳ级,心胸比例0.75,左心室5.1cm,替换主动脉瓣后出现低心排血综合征不能停CPB;另1例为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有头晕、黑蒙症状,左室后壁和室间隔收缩期厚度分别为24mm和25mm,替换主动脉瓣后出现低心排血综合征不能停CPB,提示对这类病人除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外,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14]。

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是心脏直视术后第2大原因。本组1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均为瓣膜替换术病人,说明这类病人心肌储备力差,术前反复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心脏恶病质,提示术前应做充分准备,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血管活性药,力求将心功能恢复至最佳状态。

本组1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1例为成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女性患者,有脑栓塞病史,术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快脑死亡;而另外9例均为瓣膜替换术患者,其中6例术前头颅CT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提示对这类病人应重视围术期的脑保护。

3.2 死亡率与病种 本组1 418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1.39%(13/933),其中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复杂先心病为主要死亡病种,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出现心功能不全、左心室扩大或者左室后壁和室间隔明显肥厚者死亡率也很高。死亡原因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为第1位,心律失常和术中不能停体外循环位居第2位,呼吸衰竭第3位。

风湿性心脏病术后死亡率13.21%(51/386),其中女性、年龄>50岁、LVEF<50%、心功能Ⅲ级、Ⅳ级、低体重者死亡率较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死亡原因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为第1位,由低心排血综合征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第2位,脑血管意外第3位,心律失常第4位,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分别位居第5和6位,与文献报道一致[13]。本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13,15],原因可能与手术患者的年龄偏大、全身状态和心功能状态较差等有关;同时与术中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3.3 死亡与心功能 本组心功能Ⅰ级1例,心功能Ⅱ级3例,心功能Ⅲ级42例,心功能Ⅳ级21例。提示术前心功能状态(尤其是Ⅲ级以上)是影响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围术期心脏管理,术前尽可能改善心功能状态。

[1]康芳,李娟,马骏,等.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2):1457-1459.

[2]张爱玉,付建峰,马洪亮.等.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1):1407-1408.

[3]陈林,肖颖彬,肖娟,等.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双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4):371-375.

[4]陈春玲,郑宏,郭海.成人心脏手术应用晶体与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比较的 meta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71-76.

[5]张鲁英,梁家立,姜冠华,等.改良超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1):41-42.

[6]刘琛,邵孟平,洪涛,等.45例成人Ebstein畸形的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0):596-598.

[7]张晓慎,郭惠明,卢聪,等.左心房后壁盒式消融的改良心脏迷宫手术疗效[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1):665-667.

[8]沈培明,徐方杰,李俊,等.二尖瓣成形治疗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1):43-44.

[9]郭世超,朱俊明,刘永民,等.孙氏手术治疗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1):15-17;32.

[10]沈金强,魏来,王春生,等.微创技术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12):1163-1164.

[11]李勇刚,吴春,潘征夏,等.“翻盖式”吻合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2):738-740.

[12]白涛,孟旭,张兆光.4437例瓣膜置换术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安贞风险评分系统建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26(1):8-12.

[13]丁凯,周华富,覃家锦,等.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1):80-82.

[14]潘燕军,张海波,郑景浩,等.49例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0):588-590.

[15]李旭,凌峰,杨绍军,等.1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1):27-29.

猜你喜欢
主动脉瓣体外循环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02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05-22 01:32:38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科学之谜(2020年6期)2020-08-11 07:37:21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当代水产(2019年8期)2019-10-12 08:57:56
保留二叶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置换术疗效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8
高压氧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23
曲美他嗪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